芥末堆芥末堆

在线教育不要被“概念”糊了眼

作者:杜昶旭 发布时间:

在线教育不要被“概念”糊了眼

作者:杜昶旭 发布时间:

摘要: 有人在拼命鼓吹在线教育,又有人在给线上教育泼冷水。在线教育烧的究竟是虚火还是真柴,单听信一家之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芥末堆分别向几位线下教育实践者和纯互联网背景的教育玩家约稿,自由从《我来给在线教育泼冷水》或者《我来给在线教育添把火》这两个主题挑选一个自己的观点,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来探探在线教育的虚实,芥末堆特此推出“线上线下PK系列”专题,此篇为专题第三篇。

【芥末堆注】有人在拼命鼓吹在线教育,又有人在给线上教育泼冷水。在线教育烧的究竟是虚火还是真柴,单听信一家之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芥末堆分别向几位线下教育实践者和纯互联网背景的教育玩家约稿,自由从《我来给在线教育泼冷水》或者《我来给在线教育添把火》这两个主题挑选一个自己的观点,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来探探在线教育的虚实,芥末堆特此推出“线上线下PK系列”专题,此篇为专题第三篇。

【推荐阅读】线上教育应该抱线下教育的大腿

一、线上教学互动是个伪命题?

首先来说说所谓的教学互动,可以说大部分提教学互动的人都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学互动。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个三百多个学生的教室里,学生有可能和老师互动吗?所以,教学互动在过去线下的大班教学过程中是个伪命题,它的互动是靠群体思考来实现的。比如,老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给老师反馈,可能底下有人点头,或者我们会说认为对的请举手。这种形式的互动在互联网上也完全可以实现,现在的工具已经可以做到这点了。比如出一道题,认为对的选A错的选B,答题卡发下去,很快这个结果我们就能看到,而且比我们在线下看到的要精确的多。过去线下教室中学生举手,三百人的教室,老师一下子哪知道举了多少手,所以你会发现,在线下的大班互动其实是一种虚假互动,它其实是老师的一种自娱自乐。真正的上课是没有太多的互动的,因为太多的互动会让老师的课松散,老师备的课是有一个有体系有节奏的整体,而且要保证在固定的课时内讲完。所以大班教学中,互动永远是一个想象的东西,即便这个班级缩小到50人以下,也是一样的。

但线上会做得更好。因为线上有讨论工具,如果老师觉得这是个共性的问题,马上就可以讲了,这种互动实际上更有效。但在,线上你是无法控制学生发言的,所以学生在上边可以随便提问,这个时候对老师来说,就会选择这个问题我答还是不答。事实情况是,过去你在线下这个事情是零,而现在在线上你可能会回答学生的5个问题,而这5个问题有可能是有共性的,这个可能更好。

二、在线教育的注意力控制同样是个伪命题?

有人称学生很难在线上听一个小时的课,因为注意力会分散,这同样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线下一个300人的教室里,他在睡觉,老师会管吗?他是不会管的,因为根本看不到你在底下是在翻杂志还是睡觉、玩手机、聊微信。没有人不走神的,一个人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多十分钟,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成果。为什么大家都说新东方老师好玩?是因为新东方的老师真的想好玩么?不是。我们十到十五分钟必须刺激大家,把他的注意力散一下,然后再转到下一个话题,我们的课基本上都是这样。不同老师会有不同方式,有的人是励志,有的人是煽情,有的人是搞笑,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套路。学生之所以走神,是因为你讲得太烂了。这个线上和线下没有区别,线下你讲得不好学生也走神,道理是一样的,根本不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问题。注意力控制的问题完全是由老师来解决的,这是老师个人的设计,你设计的好,就能感觉到学生是真正在跟你互动,他们会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课程内容上,真正想学的人是会学的。

三、用工具解决学习兴趣纯属痴人说梦?

学习兴趣根本和线上线下没关系,有人曾说过我们要在线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纯属扯淡。这个问题这么多年都没解决,互联网你几天就能解决?这根本不可能,互联网是一个多么发散、多么开放的一个东西,想用工具解决学习兴趣纯属痴人说梦。过去,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说我在学校不愿意学英语,但在新东方我愿意学英语。原因就在于老师讲得好,你得找最好的老师来讲,这个问题出在老师身上,而不是线上线下的形式上。

四、在线教育的学习氛围和情感传递该如何解决?

有人说,线上没有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不够好。这里就要看看什么叫氛围,以前五百人的一个班不能说没氛围吧!学习氛围就是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产生的一种“feel”。你来考托福,我也考托福,所以大家在一起聊。而事实上,过去更多的氛围是产生在下课以后的QQ群里面。上课的时候大家基本上没什么交流,最多就是在课间交流。其实线上教学也有课间交流,学生可以在公屏上聊天,也可以私聊啊。过去线下的学习氛围更多的是产生在这些学生在下课后,比如这个班有三百人、四百人,然后建一个QQ群,然后告诉老师群号是多少,写在黑板上,大家都加进去聊,大概这个活跃期限会持续一周左右。然后,大家约着一起唱歌、出去玩啊,反而从线下打到了线上,成了反向O2O。因为这么多人也都不在一个地方啊,于是大家网上联系,微信啊,QQ啊等等。现在这种方式让大家更自然。我们给大家建立一个虚拟空间,把大家加进QQ群里去。因为当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时,我们就可以聊到一块去,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QQ等来聊,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当把有共同目标的学生聚合在一个实体或虚拟的空间里的时候,所谓的学习氛围就形成了。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发现,我所说的这些事情线下可以做,在线上同样也都是可以做的。那么,有没有是线上做不到的呢?从辩证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有的。到底是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对学生的情感传递。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你的情感无比困难。所以情感传递和关怀的确是它的一个问题。但这个东西对学习本身到底是不是重要,这是一个命题。学生选择线上或者线下,其实他的核心一是看有没有好老师,二是体验是否开心,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否开心,第三是我所支付的这个价格能不能让我舒服。学生基本上不考虑互动,偶尔家长会问,但是也是受了外行的影响。所以,一帮评论家的看法和我们真正实际在做这些东西的人是不一样的。授课这个过程线上化是迟早的事情,我不会说它一定会颠覆掉线下教育,但至少是对线下教育的改造。

五、线上教育存在的意义?

我们就从情感关怀说起,对学生的情感关怀除了我们刚刚说到的关怀,还有一种是学生特别希望得到一种相对个性化的指导。相对个性化的指导,其实是每个人都希望的,而且不只是学习,你去餐厅吃饭、坐飞机、去银行等等我们都希望是VIP,但个性化与标准化之间的差异就是屌丝与高富帅的差异。标准化的东西一定是成本更低,相对来说群体更广,但标准化又涉及到教学场景中的另外一些因素,这导致所谓的个性化是被误读的。在教学这个过程中,一旦你想实现个性化的东西,你肯定是要支付很高的价格。就像一对一这种课程,它能不断地给你个性化的指导,让你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动态规划,这是学生非常容易感觉到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个性化服务的价值所在。但是,价格也会非常非常高。我觉得未来线下机构是可以有一部分的所谓高端、个性化的存在空间,将来肯定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将来三五百人的大班肯定会往线上大量的迁移,花几百块钱就能把这个课听下来,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个课程甚至可能全免费了。你会在网上找到大量这样的课程,而且听着和线下毫无差别,但有有一些人还是会需要老师来个别指导的,这个时候他可能需要的不是特别牛B的老师,或者只是一个很牛的老师的一点点时间。那么一对一也会被细化成两类,一个是学生需要特别牛的老师的更进一步的一点点,比如1小时的指导,那么这位老师可以出现一个小时,学生支付他一个小时的钱,这个是线上线下都可以的。而学生的其他一对一课则可能是由另外的年资较轻的老师来盯着。当然,这个服务最好是线下的,比如我是在桂林,需要一位北京的名师来给我指导,于是北京的名师就可以在线上进行一对一指导,而桂林的老师又可以在线下给我做一对一服务。未来的线下可以朝着高端服务这个方向来发展。这是我认为的一个行业的模式。

六、线上与线下的PK?

线上与线下的PK应该是一种不断的转型,一种让大家觉得更优的学习模式,即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最有影响力的通道,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对有个性化需求的人来说,他们也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里所谓的个性化辅导是一对一、一对三、一对五就已经很了不起,到这个老师的极限了。我认为线上会促进线下的变革,而不是颠覆,不是让他们你死我活。我在想,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有着一群很牛的老师在线下机构继续开大班?一定是有的,但这个不会是主流,因为这些老师会留不住,除非机构愿意赔钱来养这些老师,否则这事做不到。老师们,尤其是名师们也会去找平衡点,到底在线上还是线下能有更好的收益。这个收益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收益,一方面是名誉收益,或者说身份收益。如果他在线上讲的时候,收入足够高,付出的精力比原来少,名利双收的效果还达到了,他一定不会呆在机构。如果一个老师之前是北京的一个名师,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会成为全国的名师,他会怎么选?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们说的收入保证了,荣誉保证了,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他研究的知识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将来肯定会有优质的老师成为线上教学的精英,但这部分人不用太多,因为他一个人可以管成千上万人,比线下多多了,可能就几十个人就把全国的培训课程全搞定了,而这几十个人可能还分散在全国各地。

那么,机构起什么作用呢?它也会在各地存在,为需要高端线下服务的用户提供场所和高端的个性化服务。他们要让用户能很方便地找到,从而来接受一对一的服务。但这中间会就有一个断层,名师的讲课和线下一对一的培训如果脱节了怎么办?名师讲课是一个宏观的方法论,在大班上不会完全针对某一个学员,那如果与线下老师脱节了,效果就变得无法保证。于是就需要有一条线,将名师和线下个性化服务的老师,也就是在线课程和线下机构串起来,这就是内容,大家要遵循一套相对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要有标准化的练习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几方都满意。线上永远是线下的流量入口,同时,它解决了一批屌丝群体的问题,实际上解决了一些标准化的问题,而线下是个性化的问题。

七、线上能否实现一部分的个性化?

答案是肯定的,它靠的是智能化的学习系统。但这个事情要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也在努力,就目前来说走的方向是对的。为什么?很简单,智能化系统需要的是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而学生在什么地方这种数据最多呢?一定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而不是上课的过程中数据最多。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套东西变成一个练习的产品,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学习。这部分功能如果实现了,那么屌丝用户也能够有一部分的智能化机制来帮助学习,越往后走它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他被满足的就越多,其实这也变相地解决了在线的情感关怀问题。

其实,我今天所谈的核心是是价格、体验和结果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学生、老师、机构都在找这三方面的平衡点,当大家都找到了这个平衡点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里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共存,且能共存得很好,因为这之间是一个很和谐自然的过程。这就到了大家都常爱说的一个层面——生态系统,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生物系统,生态系统都要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这个系统中,老师实际上是知识的供体,学生是消费者,机构是服务的供体,学生在里边去消耗服务。在构建了这些环节以后,若干个供体要想从学生这获得收益,必须他们不打架才行,一旦打架就会出现经济解组。自然系统的灭绝一定是在同物种的竞争中产生的,所以有些老师、机构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因为他们的课程或者服务不好,这完全是一个自然的市场化过程,不需要任何政府的行为在里面,尤其在商业化的成人教培领域。所谓的线上线下PK我是不愿意去说颠覆的,因为它的基数很大。就像零售行业一样,当基数足够大的时候,超市和电商肯定都会存在,所以在一段时间内,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应该是共存的,而且这个共存是它服务了两类不同的人,就像现在的超市和电商一样。而未来的线下首先一点肯定是要方便,而且要满足个性化的诉求。

所以我觉得教育它的本质到最后就是高端做服务,中低端做标准。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就是:第一不是颠覆,是促进线下机构的变革;第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实现价格、体验、效果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第三就是完整的生态环境该如何去构建,就是学生他最终到哪儿去学习。

我肯定是更支持线上的这种方式,但它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很多。第一是国家的基础建设,为什么前些年大家做不了直播,就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不好嘛,我看视频都卡,更别说直播课程了。第二就是在线的各种工具的发展,包括YY、多贝他们做的一系列在线授课工具是否好用,能不能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方便,这是产品技术问题,只要你有钱有人就一定能干成的事情.第三是内容产生的问题,就是你如何去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内容,能够去连接老师和机构,然后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积累大数据的品牌,当然这是我们在做的。第四是流量获取,因为在线教育的成本核算模式是与线下不一样的,线下可能是场租、设备、人员工资、市场费用等,而线上则是获取用户的成本、获取流量的成本、老师的成本以及品牌等,这可能也会超过线下。线上的成本未必比线下低,因为它们核算成本的模型不一样了。因此,如果非要让我去说线上的不好的话,就是我刚说的大家必须重新去想,线上到底是什么,不能简单地将线下的往上一搬就行了,必须是真正懂教育、还懂互联网的的人才能把这事做成。

注:今天在这里讨论的在线教育是主要是关于成人群体的,而不是针对K12的。

【下篇预告】

【我来给在线教育添把火】之陈冰篇:“教材-教学一体化”将成未来教育新趋势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在线教育不要被“概念”糊了眼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