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2号的第五期亲子大伽团活动上,来自宝岛台湾的格林文化出版人郝广才先生以《好绘本如何好》为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绘本故事及儿童教育的一些切身体会和经验。
郝广才先生,格林文化总编辑,台湾儿童书进入绘本时代的关键人物。他认为绘本是引领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不二法宝,而且成人世界很多问题的根源,八成是因为小时没有看绘本,两成是长大后没有看绘本。那孩子和成人到底应该和绘本保持怎样的亲密接触呢?我们听听郝先生怎么说。
以下是分享实录,有删减:
人有时候就是要放弃,但唯一不要放弃的就是自己。
一开始,郝先生跟我们分享了他的一句名言背后的故事:他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看过《小王子》你没有,我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你却对钓鱼没兴趣”。
这是他碰到的一个英国出版人的故事。这位出版人最初是一名军人,而且有可能是英国有史以来年纪最轻就升到中校的,但他却突然退伍去做了出版社,原因是有一天,他看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非常感动,就拿给同僚看,结果他的同僚把书翻了翻,然后说“不好意思我对钓鱼没兴趣”。于是,他果断放弃了大好前程的军职来到了出版社。
人有时候就是要放弃。坏的工作、坏的老板、坏的老公,放弃它/他,唯一不要放弃的就是自己。有些东西你不放弃,你放弃的就是你的未来。小孩没教好是你自己的问题,书也是这样,有时候书做不好做不出来,我们也放弃过很多书,真正做出来呈现给大家的就像海明威说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很多时候做到一半怎么也做不下去,那就放弃,那也许是错的。
人生最遗憾的是因为你的标准低,所以你把事情做完了。尤其是书,我现在就会后悔,因为当时标准太低或者时间关系,勉强出了一些书,最后有更大机会时,就知道很多需要重做。所以最好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好。小孩也是这样,很小的时候就搞定,不要等到长大了再去送给军人管。如果你的标准定的高,即使最后没有达到,但中间的过程你还是会完成很多事情。
好绘本如何画:动感+曲线+细致+间接
今天和大家就是交流,我讲的书上都没有,今天我就先说一个台湾的绘本——黄春明《巨人的春天》,这个绘本用了很多电影的手法,十分注重细节,比如画旗子的时候让它飘一飘,书有折着有翻开的,拖鞋一只穿着一只掉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绘本动起来,有节奏。
线条一定要用曲线,曲线会有动感,直线就会静止。这就像女人为什么美丽,就是因为曲线。好的绘本两节课一节奏,前面还要做伏笔,后面做衔接,先写字后分镜,然后草稿,布置完毕,最后再全部重写一次。
这里还有个秘密,就是画家已经画出来的作者就不要再写了,文字与画面一定要相辅相成。可以通过光线、配角、影子、镜子、色彩明暗、角度等来暗示、烘托主角、表达心情。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一定要把这些处理得很细致,因为小朋友有个习惯,如果他小时候接受的东西是细致的,那他接受不了太粗糙的东西,孩子会观察,你要给他很多的东西让他养成观察的习惯。
每一件事不要直接来,所有情感都要间接表达,间接不是不说它,而是用其他东西来取代,比如《儿子的大玩偶》这个绘本里,描写小丑的妻子在和丈夫吵完架后的那种悲伤,画面中她给我们的是侧面,正面的人物是刚哭过的孩子,他在看妈妈化妆,同时在镜子里我们也能看到妈妈淡淡悲伤的侧面。
好绘本怎么写:形容+动作+观察+感觉+技巧
刚我们讲了台湾的绘本画面,下面说下我写故事的一些经验。
首先是形容。用看得见的东西来形容,比如形容一个人肥,你可能会说肥得像头猪,这就很形象。用看得见的形容看不见,比如形容一个人生气,你可以说老师拍着桌子对我说,跺着脚对我说。然后加重程度,相对反转,形成对比,从而收获意外的效果,玩玩文字游戏,“耍弄”读者,读者还会钦佩你。
第二是动作。动作比形容更重要,你可以用动作来形容实际和抽象情绪,然后动作加形容,将二者配合在一起。
第三是立体观察。通过器官、道具、衣饰这些细节的观察,来表达要表达的这个人的个性,然后在时间和空间里对人物进行布景和安排。
第四是感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跟心经里讲得差不多。
第五是特殊技巧。比如你问他一个东西是否好吃,但事实上最不好的就是用吃来形容吃,所以一定要跨界。说他是科学界的贝多芬或者流行音乐的梵高,这样大家就会很容易理解。就像我讲音乐,节奏、音韵都很重要,对仗和对比,对比最重要,对比才有强度,像一些好的句子比如大海捞针就是对比,黑暗中的火炬,一将功成万骨枯等,有对比才会有效果。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引导
好的绘本一般是三幕结构,即开头:引起好奇、介绍角色、陈述结论,最好先把结论讲出来,要提出一个问题,来引起好奇,比如小明不爱干净什么的。转折:主角一定要碰到困难和挑战,比如龟兔赛跑的主角是乌龟,因为有挑战的是它。结尾:一定要呼应开头,最好有开放式的结局,有惊奇,有幽默的结局。
好的故事一定有结构,有结构才有对比。而大部分的父母和孩子平时讲话都没有结构,比如去洗澡、去睡觉等,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结构性的东西。
比如我带小朋友学习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主要是学李白怎么看世界的,但这不是我们说了孩子就会的,就需要引导。这首诗重点在抬头,那小朋友们抬头看下能看到什么,看到的东西让你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实物,这个实物又能让你想起什么人,然后和他相关的东西哪个和这个比较像?这样一引导,就有一位小朋友这样写道:天上的白云好像会飞的棉花糖,我抬头看着天上的白云,想起去年暑假的时候,外婆带我去吃的那碗刨冰。还有一个小朋友写的,我抬头看到天空飞的小鸟,想起去年在一个房间弹吉他的表哥。
这就引导出来了,所以孩子都要引导。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问题,找到答案,答案再引发问题,问题再找到答案。重点在哪里?主角才有变化,其他人不变。比如龟兔赛跑的兔子是配角,那他就要骄傲到底,一直不变。但如果龟兔赛跑的主角换成了兔子,那就是乌龟不变,兔子要有变化。
以下是互动问答环节,有删减:
1、绘本对教育和文学的启蒙这么重要,作为家长,有哪些适合看的绘本呢?
好的故事不是只给小孩看的,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其实是很深的,年龄越大会越明白它讲得是什么。孩子不懂,大人就去讲给他听好了,如果你的孩子具备了图像思考能力和阅读习惯,以后都会有很好的用处,情绪等各方面也会差别很大。但这些东西不会立竿见影,现在的人很奇怪,绘本不是药,吃下就有效。教育不要急的,现在我们就把教育当药来解决,有些父母孩子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就急,这很不好。
2、作为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看绘本的时候,发现导读部分比较少,可不可以为做绘本的时候为家长多放一些导读内容?毕竟作为非专业人士可能一下子体会不到里面的巧妙设计。
我们现在太在意教育这件事,太在意老师讲什么。就像我来北京,不敢自己到处走,一是怕浪费时间,二是怕没看到该看的。其实人生不必刻意,你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哪有不能浪费时间。养小孩本身比看书难,小孩都生出了还怕什么读书。再者因为我是作者是画家,我做出来就要传达得到,如果我还要一直给你讲这里在干嘛那里在干嘛,那不是专业讨论的地方,要自己去体会。另外,一本书你不会只讲一次,所以不用一次就把所有功课全做足,每一次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文章。最后,我们不能一次做太多导读,是因为那样会得罪一些聪明的读者,他会觉得你瞧不起他的智商。你花钱买本书还让他觉得看不起你,这不是很白痴嘛。
3、在孩子识字之前给他读书是不是有点早?
只要是大人来读就没有早不早这一说。因为大人读的时候不可能是照着念,我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按孩子的能力去设定和判断,所以如果是你帮他读就没有这个问题。
4、如何看待对孩子说的那些谎言?三岁之前的孩子怎么读绘本?
先说三岁的问题,三岁的孩子她主要是想跟你在一起,所以不要在意她怎么读绘本,就把它当玩具,就像我之前讲的一段话“阅读是最好的游戏,绘本是最好的玩具”,把它当游戏把它当对话就可以了。
教育这件事不要急,我们小时候学揠苗助长,现在我们就在做这个事。人难免会说谎,每个人都有迫不得已的因素,最后是真相,但真相不是绝对的,因为是听出来的,有人这样讲有人那样讲,你要自己判断哪些是真的。
最近有个案子,美国的一位妈妈带自己四岁的女儿去超市,女儿看到“open”的标志就说那是“O”,妈妈问她为什么,女儿说是幼儿园教的。回来这个妈妈就把幼儿园告了,因为她女儿在这个阶段想到的应该是鸡蛋、甜甜圈.....幼儿园提前教英文扼杀她女儿的想象力,最后法院判幼儿园赔偿这位妈妈700万美金。从此以后,美国没有一家幼儿园敢提前教英文。现在整个欧洲法律都明令禁止幼儿园提前教孩子英文,因为提早会让孩子有错误地发展。体操运动员其实是最惨的,七八岁就开始练,但是没有一个体操选手长得高的,就是因为身体太早被拉开。
我们现在就在揠苗助长而不自知,别人已经走过这个坑并且告诉我,那我就要避开。我相信大家今天聚在这里都是想把脚步放慢,但慢不是不动,这和钓鱼一样,是积极地往前进,这个慢的过程是要用更多的书、绘本来填的,把这段时间适合他的东西做丰富了而不是填满,他才会有宽度才会广。
所以只要是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做什么都可以。但如果妈妈不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我反对做任何其他事。语言是结构型的,不是散的,散的和结构有什么差别,德国踢巴西就是这样,那就有了7:1的惨剧。我们从鸦片战争讨论到现在,其实还在想结构,到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还在讨论绘本要看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怕看多了西方自己的创作不出来怎么办,哪里有太多,不会太多的,我们可能路开了太多,工厂开了太多,但读书永远不会太多,人脑是没有限度的。我相信今天来到这里的都是有爱不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善良的人要团结在一起,聪明的人要团结在一起,否则你会被笨蛋包围,然后被他个个击破。所以聪明的人一定要团结在一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