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注】本篇是专题“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系列的第二篇,详细介绍关于学习动机的各种流派,后续还将持续推出近40篇主题技术贴。是一批国内在线教育圈罕见的基于学习底层逻辑研发团队的研究成果,干货多多,千万不要错过。
在接下来两篇讲动机的文章里,一篇我们会介绍关于动机研究的所有心理学流派,帮助大家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另一篇则会介绍Arcs,它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在线教育类的产品。
说到“学习动机”的各种流派,其实相关的研究并不来自于“教学领域”,它们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又在“教育领域”被重新被认识了一遍。总结来说的话,包含以下几个大的理论框架:
一般而言,我不太轻易说一些知识是“理论”,也不太轻易说一些知识是“实践”。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讨厌“理论”了,觉得它们“没用”。而所谓的“实践”呢,与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大部分号称“实践”的东西,比“理论”更没用,于是剩下的只有——“谎言”了。人们开始谎称只有“自己的理论”或“自己实践”才是真正正确的,这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妄自尊大。
其实,所谓“实践”,在皮埃尔•布迪厄这位法国社会学家眼中,他认为“实践”是一种被称为“实践感”的感觉。当人们所经历的经验,能在行为和认知两个方面互相印证的时候,人们体验到“实践感”。这一点,虾子和欧阳是比较认同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重拾对“知识和实践”二者的尊重。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过一遍上述知识的用途和使用边界:
首先是强化论。关于“强化论”,大家多少都接触过一些,著名的流口水的狗,大家都是知道的。也就是,在狗狗要吃饭的时候,你拿铃铛敲一下,几周以后。不给狗狗吃饭,光敲铃铛,狗狗就会流口水。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养猪、养鸡、养羊……
于是你要问了,“养人”行不行?当然也可以!几乎所有关于习惯的养成方法,都与这个理论有一定的关系,这已经是一个“主义”了。在科班的说法里,叫“行为主义”。不过,这种方法,涉及一些道德、伦理的问题了。所谓的“练习”,就是“养”。现在,大家觉得“练习太苦逼了”,所以后来改用“养成”这个词了。而且,大家用得还比较顺口。背后还是这个知识。
但是上述已经是“过去时”了,因为“狗狗实验”只是“开始”,而不是“结局”。教育方法领域,后来发明研究出了“小步子教学”的方法作为“强化”基本方法论,并提出了强化的相关规律。不仅如此,在游戏行业里面还非常好地应用一些经典数列,改进了这些方法的应用模式。这些我们以后专门讲“小步子”(《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8):小步子教学与有效强化》)的时候,再细说。
关于“小步子教学”,是不是听起来与“碎片化”有一些关系?当然有一些关系了,不过“碎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否则只有“小步子”没有“教学”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碎片化”的时候应该以“教学规律”作为碎片化的方法论。然后再用上“强化”的规律,如下图:
如果要谈“碎片”的教学规律,那么就要偏离今天的主题了。因此,没有办法,这个部分也只能后续再说,有一篇讲“知识的分类学习”(《传统的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4):知识的分类学习》)的文章,专门讲这个。回到我们的“强化论”,毫无疑问它是与动机有关的。因为一旦学习某知识,就会产生“练习”、“记住”的需要。这个时候,上图就会变得比较重要。我们在小步子教学过程中会详细介绍它。
这会儿,我们只着重说一下,强化规律的适用边界。否则,这篇文章该有几万字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是“简介”的初衷。说到这里,先说一下“艾宾浩斯”曲线,它是强化论的一个子集,许多人把它也用于“强化”。一些背单词软件特别如此。但是,很遗憾,这是错误的!因为“艾宾浩斯”曲线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无意义音节”的记忆,例如:2773219681这样一串无规律的数字。问题就在于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学习或者进一步说“配套的联系”,并不是这种“无意义的材料”。因此,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而整个强化论的整体适用边界则在于:它必须在“练习目标”非常清晰,并且个体主观上愿意接受训练时,才能套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套用效果也非常不错。不过实践中的麻烦问题是:当我们有许多内容需要强化,而“有意义”对于不同人来说又是不同的,这个时候作为“课程”或者“练习方案”而言,这些内容的“有效编排”成为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第二条,是与“需要层次论”有关的部分。这个是著名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信大家也多少都听说过。不了解的同学,自己百度吧。它显然也与动机有关。而且它告诉我们需要对用户区别对待——以马斯洛的方式。毕竟来说不同人在这方面的需要,还是有非常明显差异的。但是这条现在也不打算多说,大家如果用得到话,就参考一下这个知识,我觉得还是非常必要的。后续在《追求极致的有效学习——基于脑特性的学习原则:(7)自我实现与社交元素》这篇文章中,我们再来详细与应用它有关的知识。
第三条:自我效能感与动机。这条知识是这么个意思:人们都会预测一件事情完成的可能性,他对“所完成事情结局的期望”影响着人们是否会“产生相关的行为”。比如说: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讲。又比如:学生意思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授的内容时,才有可能会坚持下去。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两个要点要补充,第一点是上述两个小例子,前者是对“结果”的期望,后者是对“效能”的期望。心理学上,把“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或受到选择。”定义为对“结果”的期望;而把“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定义为对“效能”的期望。而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特定的学习动机上,会持有这两类情况。它们对强化的“激励物”选择来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第二点是有四个方法可以改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分别是:(1)亲身体验(比如我们在超市“试吃”、商场的“试用”);(2)示范;(3)真诚的建议、劝告和有效的引导(4)情绪的唤醒。这条我们就讲到这里,保管对你有用即可。
好了,现在讲讲第四条:“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其实,这是两个理论,不同之处只在于后者实际上是对前者做了一个细化,所以我们合在一起讲。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获得成就的动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而“动机期望——价值理论”则是把这两个部分细化了:
如果,你对图中一大堆的理论模型不感兴趣的话,那么请至少留意我圈出来的那个部分:“教学设计上也应该让学生感到,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会丧失“挑战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追求极致的有效学习——基于脑特性的学习原则:(6)放松的警觉与学习的沉浸》这一篇文章中会进一步讨论它。
接着是第五条: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理论”将个体“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否可控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强调结果的获得是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如:能力、努力)决定。外控型:强调结果的获得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如运气、机会、命运、偏见)等导致的。关于这一点,最值得说的是:控制点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并且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量。可以用于区分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当然,你得找到可靠的量表才行。也有的人说:认知的改变,最后会使得一个“外控型”改变为“自控型”。道理上说得通,但其实比较难做到,因此科班的说法是“相对稳定”。
再来是第六条: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其实包含了控制点理论,它更全面,它不仅可以用于“解释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于‘归因’”。因此,它对影响学生的“动机”非常有帮助。而且我觉得不管是未来的在线教育还是传统的线下教育,都应该在这方面进一步地加以应用,以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这样对老师和学员两方面其实都更好,甚至对社会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的道理,大家各自揣摩。
第七条:成就目标理论。它将人们对“能力”有两种内隐的观念,即:有人认为“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改变;而另一些人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活动提升的。学员如果持有第一种观点,会“设置表现目标”,因为他\她将认为“努力是为了有好的表现”,因为能力是稳定的,所以必须要有好的表现,否则会被看不起。他们挑不太难的活,以最好的成绩表现他们聪明的一面,因为拼命工作换来的成功还不足以说明自己天资聪明。如果加倍努力依然没有成功,那就更糟糕了,简直就是无能的写照。所以,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能力实体观;而后者则会“设置掌握目标”,因为“努力是为了能有所进步”,他们在实践中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勤能补拙”本质上就是“能力增长观”,即:后者。而许多人潜意识里会认为“我就是比别人聪明”。这一点其实是“能力实体观”,即:前者。
这条其实也可以通过第六条讲的建立“归因认知”的方法而得到解决,因此多少教员或团队可能用不太上,但是我觉得知道它们也挺好的。因为当你面对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员时,它们可能会变得特别重要。供你参考。
第八条:自我价值理论。它有四种类型:
这四种现象,你在生活中都会看得见。因此我也不打算赘述什么现象,大家注意留意身边的学习者就会发现这些现象。特别是“高驱高避”型,每次都令虾子想起无数中学时代的“学霸”们,哈哈O(∩_∩)O~,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但是依然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它的适用场景,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这个理论特别有效。它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机制,这种机制反应人们有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的动机。如果这是“一场竞赛”,那么比赛结果要是涉及到了“自我价值”感,这个时候它就可以应用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经常“比赛”,会让一些人卷入其中的原因。
最后一个“自我决定理论”,其实这个理论我们之前讨论过,正是这个理论把“动机”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强调动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之前,《找到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一半的问题——论在线教育核心问题》这篇文章核心就是讲这个的。这也就是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游戏化”思想之精髓所在。让我们再重新回忆一下以下这张图:
好了,至此我们已经完整介绍了动机理论的各种流派。它们在实践中仍有各自的用途。考虑到动机的问题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们认真系统地介绍了上述这些流派。不过实践中,要用好它们确实需要费点功夫,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草草简介一遍,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太过瘾。所以,作为技术贴,在下一篇文章中,必须讲操作。我们会讲Arcs这套操作的方法论。纯干货,挺有用,可期待!
本系列专题文章预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田螺汇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