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芥末堆 4 月 23 日文,今天下午,《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17)》在第二届 LIFE 教育创新峰会上发布。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此次调研显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 2013 年至 2017 年,以年均 30% 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截至 2017 年 2 月,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 5 万人,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约为 6000 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学”课题负责人王佳佳副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解读。
近七成“在家上学”的孩子接受过学校教育
报告显示,中国“在家上学”的学生具有如下特征:
多数为独生子女;
男孩多于女孩;
年龄在 11 岁以下;
在接受过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教育后在家上学;
四分之三的儿童“在家上学”时间不足两年。
从学校教育经历上看,近七成(68.66%)的孩子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他们往往有过不愉快的学校教育经历,通常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环境而选择“在家上学”。另外,有31.34%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主要因为父母对学校教育有强烈的抵触和不满。
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是“在家上学”主要原因
报告显示,在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原因中,73.13% 的家长选择“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紧随其后,选择率为 71.64%。其他比较重要的原因还包括“不认同学校的课程内容”、“不认同学校的教学进度”、“不认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环境”等。
王佳佳教授认为,“在家上学”现象的出现,源于一个基本矛盾:统一的、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家长对学校教育越是关心,他们对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制度僵化、缺乏关怀等问题就越是不满。当家长的教育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探索新的途径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母亲是“在家上学”教授主力
据王佳佳介绍,我国七成的“在家上学”采用的是“父母主导型”,其中以母亲教授为主的情况最多,占到了所有“在家上学”的四成。父母共同教授为主,占近三成。采用“家庭互助型”和“父母参与型”相对较少,分别占 5.22% 和 4.48%。还有 14.18% 的家长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归类为“以孩子自学为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以网络学习为主”等类型。
“在家上学”花费或低于各类辅导培训
报告显示,中国的“在家上学”家庭具有如下特征:
居住在城市。主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尤以华东、华北、华南地区较多。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和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增长较快。85.08% 是城市居民,大城市的比例占 58.21%。
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八成以上,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 50% 以上。其中,有过半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比例达 20%。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近一半“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有教学经历,或是学校教师,或受过中国师范教育的培训,或持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
家庭收入小康。整体处于小康水平。具体而言,家庭年收入区段并不集中,5-10 万、10-20 万、20-40 万三个区段均有较密的分布。
从开支上看,家庭花费在孩子“在家上学”的经费开支并不太高,多数在每年每个孩子 5 千至 4 万之间。虽然这一数字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费的政策而言,需要家庭承担较多的经济负担;不过相较于城市孩子参加的各类教育培训、辅导班的费用,这样的经费开支水平仍处于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80.6% 的家长满意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社会化问题上,家长对“在家上学”孩子的社会化状况表示满意。80.6% 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非常好”或“比较好”。仅有 11.2% 的家长表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不太好”或“不好”。
大部分家长表示“在家上学”并不等同于封闭,虽然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没有太多机会与同龄玩伴的交流,但是在课后不仅可以与同龄孩子交流,还可以与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人交往,这反倒促进了孩子的社会化。
调查显示,86.57% 的家庭每个月都会组织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80.6% 的家庭会通过“带孩子一起参加朋友聚会”让孩子与他人接触。此外,“在家上学”孩子了解社会的方式还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社区活动项目、参加夏令营和志愿者服务项目、参加各种兴趣比赛等。
“在家上学”效果:学生家长很满意,社会公众很担忧
调研发现,中国“在家上学”的教育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关注重点上,强调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相对来说,知识以及知识结构的掌握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引进国外教材和自主开发教材。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被看作是选择课程的主要考虑因素。
教学实践上,与学校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教学内容上看,69.4% 的“在家上学”活动与学校差异“非常大”或“比较大”。从教学方式上看,81.34% 的“在家上学”活动与学校差异“非常大”或“比较大”。
此外,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在家上学”的教育效果满意。87.31% 的家长对整体学习效果表示满意。
有意思的是,对于“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状况,社会公众则整体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有 56.1% 的社会公众认为,与在学校就读的孩子相比,“在家上学”儿童在社会交际能力方面的表现会“不太好”或“不好”。仅有 28% 的社会公众认为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会“非常好”或“比较好”。
对于“在家上学”的整体效果,即“在家上学”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回答“弊大于利”的比例(24.6%)略多于回答“利大于弊”(17.1%)的比例。更多的社会公众认为应该根据“在家上学”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 56.2% 的社会公众选择了“视情况而定”。
79.11% 的儿童对接受的“在家上学”教育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虽然这一比例略低于家长的满意度(87.31%),但整体的满意度仍然比较高。不过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也占到了约 6%,说明有少许孩子还是不太赞同父母给自己选择的“在家上学”的方式。
专家:细化管理规定,以支持性政策保障教育质量
王佳佳教授认为,对待“在家上学”现象,应坚持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最大利益为旨归。为了使“在家上学”儿童的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需要:
“在家上学”群体内部加强合作,分享教育经验。
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规定,以支持性的政策措施提升教育质量。
新闻媒体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报道和呈现“在家上学”的教育实践,将真实情况呈现出来,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在家上学”。
教育研究者更为深入地分析“在家上学”群体的合理诉求与实践路径,推动学校向学习中心转型,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