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C和移动,线上与线下之争
在今年四月我们的新产品发布上线之后,我们不止一次地被问到,你们在移动端打算怎么做,我总是很诚恳地说这方面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虑过。事实上我们确实考虑了很多,只是还不系统。我们会主动去借鉴很多优秀的创意,但我们没打算去copy任何一个成熟的模式。
且不讲我们在移动端会怎么切入,单就现在火急火燎的移动互联网来讲,我是觉得,在移动端,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化信息的获取,碎片化学习当然是个趋势。但如果你想要系统地学习点东西,着实地沉淀一下自己,我的建议是,回到PC前来,找回你本来该有的长时间集中的注意力。设备的属性本身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
另一个不仅存在于在线教育行业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线上与线下的争端了。各类所谓互联网教育企业纷纷挑起战旗,直指传统线下培训机构,温和一点的会说未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六七成,线下三四成,激进一点的干脆放言线上终将彻底取代线下。同样的,传统线下机构也不甘示弱,一方面从心眼里就觉得这帮互联网的野蛮人根本不懂教育,另一方面一边集结兵马仓促布局互联网,一边放言未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下六七成,线上三四成。
对于创业者而言,纠结于PC移动、线上线下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实无论PC还是移动,线上还是线下,场景和形式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各自所定位的用户群体的需求和困境究竟是怎样的。一切创新和变革的核心都应该是围绕为学习者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不是PC移动,线上线下之辨。
关于传统机构的转型
两年前我曾与新东方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缘分,当时在里面接受新人培训的时候,还感受不到任何来自互联网的恐慌,一派繁荣祥和之景象。那之后一转年的光景,竟然到了谈教育必谈在线教育,动不动就有线上颠覆线下的言论抛洒在各大科技媒体上。再之后的这一年里,线上和线下机构已经开始互擂战鼓,四起硝烟。
对于传统机构而言,不仅仅是教育行业,最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于这些昔日巨头的大佬总是会把互联网仅仅看作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传播渠道而已。但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渠道,如同工业革命之于传统手工业社会,电器革命之于蒸汽动力的革新一样,对于传统教育,互联网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知识产品的分发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思维改造知识产品形态,变革知识分享与学习的方式。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高深,以这些传统机构的大佬的阅历和商业智慧来讲,本来是完全可以理解并迅速做出调整的。可悲的是,两种思维之间,其实并无高下之分,却有时代之别。
一种新的革新出来,最开始往往都是增量式的改进,无关颠覆。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消费习惯以及整个零售行业的业态,但并没有也不会把线下实体杀得一干二净。甚至伴随这个变革的期间,整个线下的发展也是巨大的。就拿最火热的万达和阿里作比对,阿里疯狂发展的十年其实也恰恰是万达飞速成长的十年。所以这里纠正一个常识,淘宝并没有颠覆实体店,而是和实体店一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满足了更多的需求。
所以,新事物的重点是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出来就非要颠覆谁,灭了谁。但传统的巨头们如果总是仅仅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新事物的劣势,不主动吸收新的思维做出新的改变,那也便只有被远远甩掉的命运了。甚至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还在那顾影自怜地扮没落贵族相。至于没落贵族,很多人是喜欢抱有一种同情甚至崇敬的,好比今天的诺基亚、柯达。但没落贵族,重点在于没落,而不是贵族。
一种新事物起来,往往都喜欢找一个对象作为对立面立起来当靶子,通过对靶子的攻击来申明自己的立场,乔布斯就深谙其中的道理,又如阿里之于万达的赌约,小米之于格力的赌约也无不是这个道理。传统机构在面临新的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革趋势时,如果不能以一种相对理智的思维去面对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出现马云曾经说过的一个典型犯错模式:从看不见到看不起,到看不懂到来不及。
去年的年底当我看到新东方的一些内部高管仍在公开发言中唱衰在线的时候,作为新东方曾经的一员,忍不住写了一篇题为“致新东方:再不变调,就要成为互联网教育阵营公关的标靶了”的帖子。一个多月前,当我再一次路过中关村的步行街(新东方总部大楼门口)时,着实被某互联网教育企业铺天盖地的广告吓了一跳(我本不想当预言家的)。但如果仅从个人立场出发,我还是相信俞老师会有所作为的。作为一名85后,俞老师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很多的激励和启发。至少在我这里,俞老师首先是位好老师,其次是位优秀的企业家,最后才可能是个成功的商人。而打好在线教育这一仗,甚至无关新东方,无关耿丹,更无关线上线下之争,关乎的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我们是否仍然要像过去一百年一样落后于欧美世界。
回到互联网学习功用的实践上,如前文在行业生态中例举的那几类实践,至少在思维上我觉得都还是很靠谱的,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做教育,而是通过互联网的实践创新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知识,达成兴趣,分享经验和学习。
然而当前风生水起的也不乏另一类参与者。前不久在一次论坛上见识到了某游戏公司教育事业部的掌门人,虽然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吵的很疯狂,但是对于一个做游戏的公司搞教育,我一直都很没有什么好感,亲眼见证之后,更是失望至极。不论前文我们怎样尽大力去在教育和学习中间划清界限,但教育终究是个大事,而当下所谓在线教育却被资本和媒体的噪音充斥(当然也不乏好声音的存在,这里诸位不要抬杠),风生水起的竟然是一些做媒婆,做游戏的纯粹商人……
关于思维之辩
论语里有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去查过孔老夫子说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无论什么事,一定要先参透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所谓思维、智慧,而所谓道,具体到做事上,可以理解为是战略层面的事,道下面还有术,则是战术和执行层面的事。那所谓本立道生,也就是说一定要先搞清楚思维层面的事,然后才是战略战术上的事。
而事实上,在当今业界,思维确实也是一个很被重视的事,各种思维论、猪论、猫论、风口论几乎每天都泛滥在各种媒体博客上。此外,一个行业被炒得风生水起的另一个意外之喜,就是催生了一堆各种行业观察、研究院、沙龙协会之类的组织,每天忙于组织各种行业会议,沙龙组织,出具各类红白皮书,行业报告……一方面,且不论这些报告给的数据是对是错,但报告能给的也就是这些不知虚实真假的数据,却给不了创新门路,经营思维。那么最被经常提起的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见过各种定义,也着实没有一个真正足够全面靠谱的。其实工业化和电气化革命的时候也没有人在当时就给这些变革下过什么精准的定义。定义好比法律,往往都是后置的。但如果再搞不懂互联网到底在干什么,要干什么,可以去补习补习历史了,工业革命时的蒸汽机,电气革命时的发电机,他们最开始都是作为一种技术出现,但影响的改变的却是渗透到各行各业及政治社会乃至思维意识上的革新。无关颠覆,而是两种时代,两种格局的过渡。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当整个英国社会都在为如何减少和清理城市马路上的马粪而头疼时,这个问题本身最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是因为汽车的出现,问题本身自行消逝了……类似的革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互联网民用化二十年历程,消费和娱乐的功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落实到产业上就是电商和游戏了,而又尤以电商最盛。所以现在只要出来个新苗头,就统统用电商思维去套,而互联网的知识分享和学习功用的践行是独立或并驾于其商贸消费和生活娱乐功用的,一定要有新思维,新玩法的探索。所以一切按着电商思维和教育思维去实践互联网学习功用的,结果我不敢断言,但至少会走些弯路吧。
过去的两百年不提,这一次全世界几乎同时站在了信息化时代的门口。互联网民用化二十年时间,已经很好地实践了它娱乐、消费上的功用,未来二十年,将会是践行它学习功用的二十年。从MOOC开始,欧美世界已经开启的是对信息化时代知识分享与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探索。我们虽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变革,但却仅仅停留在资本机遇和线上线下之争的层面上。
马云说,他们要跟游戏抢未来的年轻人,我们说,我们要跟电商抢未来的我们自己。60、70年代的人们一直在努力用互联网教会我们这些80、90乃至00后如何消费和玩耍,作为与互联网同生同长的我们,要做的却是教会我们自己如何用互联网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成长,以应对这个一切传统秩序都在被不断打破不断重建的充满未知的时代。再说回教育,60、70年代的人们一直在努力用传统教育教会我们如何学习,但因为这种教育,我们却越来越地厌恶了学习,作为与互联网同生同长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发现并找回学习的本来意义。
教育不过十几年的事,而知识的获取、兴趣的达成、经验的分享与学习却是要贯穿任何人一生始终的事,也本该是一种本能的快乐的事。
文章来自读者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为潘多拉盒子创始人姚树奇,欢迎与作者交流(yaoshuqi@pandorabox.cn)
【推荐阅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