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培养阅读习惯和输入价值观
我家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的语文课统称为“reading”(阅读)。
但这门课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普通地读书。学校的课程表上把“reading”,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课,直接划成几块。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书法、有拼写、有阅读也有写作。
三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输入,书法课倒是没有了,但拼写、阅读,写作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每一块都是单独的一节课,还大都是每天必有的内容,成绩当然也是独立计算的。
这几块中,普通阅读是重头戏。孩子们小学图书馆的墙壁上,铭刻着一句话“become a lifetime reader”(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这句话,不仅是美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坚持的重要目标和理念,也是美国社会对阅读的共识。
美国小学里,班主任一个人不仅担任跟语文相关的所有内容的教学,还承担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伴随着孩子们阅读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师很容易掌控阅读跟各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横向联系,以做到融汇贯通。
英文是拼音文字,学生掌握文字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因此,孩子们在阅读上的进步是飞速的。
在学前班,老师阅读大量的东西给孩子听。这种阅读,不是故事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图画书,或是连续几天读完一本章节书。
从一年级起,我家孩子的学校就让孩子们每天从学校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读,算是作业。读书快的孩子,一本书常常不能满足对阅读的渴求,那么,放学后就到社区公共图书馆借阅。
每周从图书馆拎回重重的一筐几十本书,成了很多孩子包括我家孩子们的习惯。
普通阅读课还常常被老师分成几个时段,比如Sharing Reading (分享阅读),Guiding Reading(引导阅读),Independent Reading(独立阅读), Reading and Relax(阅读和放松)等。
学校里有专门供阅读使用的教科书,但老师们从来都不认为一本教科书能满足阅读的需要。而那些朗朗上口轻松幽默的经典故事,言辞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戏剧,经年流传蕴涵丰富的寓言童话,又或者那些交织人间爱恨善恶聚散离合的现实小说......才是他们带领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地方。
这样做的效果,除了能够拓展视野,丰富想象,积累词汇,学习有效的语言表述,并培养孩子们热爱读书的习惯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阅读,传授伦理道德,引入正确的价值观。
在最简单的读物里,也蕴含爱、尊重、责任、信念、勇气、团结合作等内容,于阅读的点滴细微之处,在故事的高低起伏之间,教导孩子,传递正确理念,塑造健全人格。
阅读带来的力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从幼年开始的广泛阅读中点滴积累并日渐丰厚的吧。
学校里有一系列的奖励阅读措施。比如加速阅读项目(Accelerated Reading ),简称AR项目。
学校图示馆里的图书是分级的,这个分级不是简单的按照年龄、年级分级,而更重视学生阅读水平的测试。不同难度级别的的书籍,贴有代表不同级别的彩色标签,便于学生查找。
跟阅读级别配套的是各种综合阅读理解测验。每个学期的开始,学生参加这样的测验,以确定自己的阅读水平在哪一个级别上。
奖励措施则是读完一个阶段的书后,参加读书测验。每一次测验根据成绩,会获得相应的点数。在学期结束时,收到较多点数的学生,会收到校长和老师发布的公开祝贺,并获得表彰奖杯、铭牌或者奖状。在AR项目的激励下,许多学生争分夺秒大量阅读,以期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赢得梦寐以求的奖励。
(我家孩子们获得的部分阅读奖座)
(名称很夸张,叫做“杰出读者奖”)
写作课,是从三年级正式开始的。此前也有写作,但大都是简短的句子和简单的描述。三年级开始练习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描述一个简单的场景,也开始引入ESSAY的概念 。
Essay这种文体,是美国学校里用得最多的文体。可以看做是说明文,也可以是议论文。数理课长点的文字作业叫Essay;社科类课论述某个观点也叫Essay;申请大学提交的文章,要求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同样叫Essay……
总之,所有话题作文和引用别的事物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文章统统都叫ESSAY。
小学时期写ESSAY,就开始引入五段式(也叫三段式)作文法。
一篇Essay有三部分组成,表明论点(引言段),主体论据(支持论点的例子,至少一个,通常是三个或更多),和结论(最后一段)。因为主体论据通常有三段,所以这种作文叫五段式ESSAY。
初中:养成批判性思维
当孩子们进入初中,语文课不叫“Reading”(阅读)了,改叫“Language Arts”(语言艺术),统领阅读、写作、沟通等一系列课程。
阅读的重点也不再是广泛的阅读,认识新单词新句子,保持阅读兴趣和建立阅读习惯了,而是转向讨论各种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受和想法,强调透彻地理解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读完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老师会要求学生们把桌椅围成一个或者几个圆圈,轮流说出自己对书中不同问题的具体想法或者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并就每个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可能升级为辩论。同意或者不同意别人的想法都得说出理由,并给出可考的证据……
批判性思维从这个阶段起不断被强化,用批判性思维读书,用批判性思维反驳,议论、并说服。学生不仅被教导要阅读文字,还要看到镶嵌在文字背后的意图和理念。不但要看到这些理念,还要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自己对这些理念的看法……
也因此,写作训练开始成为这个阶段语文教育的重点,反反复复地练习五段式ESSAY写作法。因为此后,不仅高中、大学各科作业包括数理化类作业,很多都将以ESSAY的形式呈现,而且,这种写作法也是此后工作、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也最基本的写作方式。
我听过一节六年级/初一老师的写作课。
那节课,老师讲述五段式ESSAY中间部分即论据段的写作要领,她用这张图表,图解五段式ESSAY中间部分的作文法:
中文大意:
我采取这样的立场,是因为
• 一个理由是……
1 首先……(佐证A……)
2 其次……(佐证B……)
3 此外……(佐证C……)
• 另一个理由是……
1 首先……(佐证A……)
2 其次……(佐证B……)
3 此外……(佐证C……)
• 最后的理由是……
1 首先……(佐证A……)
2 其次……(佐证B……)
3 此外……(佐证C……)
给出三个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每个理由再给出三个例子佐证。简单易行,清晰明了,让学生在看得见的框架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这种反复扎实的ESSAY训练,为孩子们未来在各种场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打下很好的基础。
美国学生大都有涛涛不绝陈述自己观点的本事。上至联邦州郡,下到各个中学,各种演讲辩论比赛极为流行。那些一开口便滔滔不绝的学生,仰赖的便是这种自小打下的五段式ESSAY作文基础。
高中:全面构建阅读写作和沟通能力
而到了高中,“语文”既不叫“阅读”也不叫“语言艺术”,而是摇身一变,成了“English”(英文)。当我看到课表上这个词的时候,很有些疑惑,莫非高中以前的语文类课,不是英文?
要说清楚美国高中的英文课,实在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我家小宝的高中,关于英文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学校提供包括英文核心必修课,英文选修课,以及为母语非英语尚且不能进入普通英文班的学生开的英文系列课在内的总计41门英文课。
课程安排宣称,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学生每学年必须注册一门英文核心课,该系列核心课的目的是循序建立起学生扎实的英文语言技能,在包括文学分析、个人论文、创意作品等各个方面引导、开发并完善学生的写作技能。而阅读水平的提高则是通过在每门课上对不同的文学或者文献类书籍的研究讨论而达成的。
高一到高三的核心英文课,又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准划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低于普通水准,普通水准和荣誉课。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水准上,深度、广度和难度均有不同。
荣誉课和AP课是加快的更高级别的课,学生选修这些课要通过英文部老师的测评,并履行一个推荐程序。
高一,核心英文课叫做“文学、语言和创作”。主要学习神话、短篇故事、小说、诗歌、戏剧等并进行文学分析。
高二,英文核心课又分作两部分,学生可以任选其一。一部分叫做“美国文学与创作”。学习从殖民地时期到当代的美国文学,阅读各种杂志、人物传记、散文、长短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美国作家和不同种族背景的作家作品。
另一部分是“美国研究”,为那些对美国历史和文学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强调美国文学、历史、艺术、音乐和建筑之间的联系。
到了高三,英文核心课又变成了三门:“比较研究和创作” “英国文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以及 “AP英文与创作”(AP课是大学水平的课,学生顺利完成此课程并通过全国标准化统考,可算入未来大学学分。)
高四,核心课没有了,但学生必须在学校提供的9门高年级英文选修课中,每学期至少选一门,以满足毕业所要求的英文学分。
这九门课是:媒体沟通与创作 、AP文学和创作、 创作与媒体(开给低于普通水准的学生)、20世纪文学与创作、诗歌与创作、世界文学与创作1、世界文学与创作2、哲学与文学创作、沟通与写作等。
而跟communication(沟通)有关的12门英文选修课是单列在商科之下的,学生可以在选择核心英文课之外选修,不计入高中毕业对英文的学分要求。主要包括:公共演讲、戏剧艺术1、戏剧艺术2、创意写作1、创意写作2、新闻写作、学术阅读、大学预科阅读、语文策略等等。
从以上这么一个庞大繁杂的高中英文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的级别上最大程度发挥潜力仍然是学校一贯遵循的策略。
英文课的名称虽然繁多,但教学思路和方式却大致相同。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介绍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给学生,学生认真阅读作品,用批判性思维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在分组或全班讨论的时候,轮流阐述,逐个讨论。
这种讨论常常会出现激烈辩论的场面……最终,每个人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形成完整的有格式和字数要求的ESSAY提交给老师批阅。
另一种称为“Project”(项目),老师给出大的范围,比方说,二战时期的美国文学,在这个大范围下会有一系列的小题目,某个作家,某部作品,某个事件等。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资料搜索、阅读和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先写下来,以备在教室里或分组或全班讨论的时候,发言、辩论……最终按照老师指定的格式,要么写成论文,要么制成图文并茂的图版或者计算机版面提交给老师审阅。
这类教学方式的运用,在阅读和写作之外,强化的是学生的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口语表达变得和书面表达一样重要。课堂讨论疏于发言,会被认为是准备不充分,或者完全没有准备,而严重影响成绩。
事实上,美国语文教育中,沟通(communication)向来都被看作是跟阅读和写作一样重要的语言能力,“沟通”成为重要的语文类科目在高中开设,便是很好的佐证。
口头表达是沟通的重要形式。高中阶段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共演讲。在小组或者全班范围,在挑剔的观众面前展现创意的公共演讲,一向被认为是展示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
许多职业和事件都需要这种技能,培养学生良好呈现至关重要,学生得体严谨地表述观点会得到鼓励。
另一种训练是辩论,“苏格拉底盘问术”(Socratic questioning)在高中阶段被反复训练使用。
比方说,某个学生就某个问题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口头表达,全组或者全班同学则针对此观点从各个角度反复盘问,不断争辩,直到大家对双方的观点都得以透彻了解为止。这种方法不仅在英文课上使用,在其他课上也大量使用。
学生社团里,公共演讲和辩论,这两个社团的队伍都十分庞大。
高中生的演讲以及辩论比赛在美国社会里的受重视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数、理、化、音乐之类的比赛。从学区内的校际比赛到学区间,到郡,到州,到片区,到全国,层层比上去,获得荣誉的学生,未来申请大学的履历上,这些荣誉会成为亮点。
我家小宝所在的高中不说庞大的辩论队伍,仅公共演讲队就拥有近一百名队员,分成14支小队,参加14个公共演讲项目的比赛。
此外,高中英文课上,学生们也尝试各种文体形式的写作,比如诗、小说和戏剧。
学校里有各种诗歌会,戏剧社,也有报纸和网络媒体等社团。
我家大妞曾经兴致勃勃地在戏剧社里演话剧“阿拉丁神灯”,尽管她只是在里面演一块地毯,出来扭上那么两扭就行了,但她的热情参与让我看得好笑又感动。
学习语言和写作都是在培养沟通能力
在美国,高中毕业对学生修读的每一类科目都有固定的学分要求。英文占有4个学分,数学3个,科学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在内总共才3个学分。
即便是在IMSA(伊利诺伊数理高中),对英语(语文)课的重视,也丝毫不会松懈。美国学校随时随地鼓励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讨论、争辩、并进行有效说服。
我家大仔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名校毕业的数学博士。他跟孩子们讨论语言的重要,写作的重要时,曾语出惊人。他说,学习语言和写作,就是在学习怎样与人沟通,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他接着讲了一个有待考证的笑话,说那些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基本上就是一群不懂得与人沟通的天才。那些到MIT去招募员工的机构,必须得先雇佣一些懂得与MIT的天才们沟通交流的人才行。
他还说,正因为这样,从前SAT只考阅读和数学两科,才变成了现在的考阅读、写作、数学三科的考试。
他对MIT的调侃自然不能当真,但目前,SAT语文部分占据大部分的江山却是不争的事实。
纵观美国学校里的语文课教学,阅读、写作、沟通,这几个部分是相辅相成,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阅读拓宽视野,激发思想;写作使思想清晰,连贯完整;沟通强调传递思想时的理解、理性和效率。
孩子的高中英文老师说: “英文课的目的是通过批判性思维,透彻地讨论,以达到有效地沟通。因为最终,无论多么伟大的想法,如果不能有效表达或者公众无法理解,都是完全无用的。”
也因此,在美国,语文课(虽然并不叫语文课)旗下的一系列课程,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里,得到最大的重视和最多的关注。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作者汝蓝。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