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1亿空巢老人的“上学梦”

作者:那子 发布时间:

1亿空巢老人的“上学梦”

作者:那子 发布时间:

摘要:待在家里干嘛呢?

WechatIMG8.jpeg

芥末堆 那子 1月4日

“我在上课呢!”一位学生匆匆挂断电话,继续听课。

“好,停。”老师提高音量,配合停止的手势才能暂停学生练习葫芦丝的声音。下课20分钟后,一位学生嘟囔着“太难了,太难了”,第一个走出了教室。

课间,老师与学生商量年后的上课时间。“不行,还得出去旅游。”、“小孙女要回来。”在平均年龄65岁的学生建议下,年后上课顺延一周。

这是一节面向退休老人的葫芦丝初级班课,学校学员最高年龄80岁。类似的老年教育机构,根据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数据显示,自1983年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成立至今,截至2017年,全国62000所老年教育机构已容纳700万老年人。

而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的《2017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超过1亿人,独居老人超过2100万人。60岁以上老人,约25%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老年教育的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

因为“对生活最后的热爱”,退休后的老人们通过教育养老方式迎接人生第二春。

“如果算考勤,能拿全勤”

“老师,您再说一遍,我今天忘带笔记本了。”、“老师,这张照片是不是就一个光(源)呀?”、“老师,高光的亮点你躲不过呀。”手机摄影课上,同学们不间断地提问明显让主讲老师乔老师放慢了上课节奏。乔老师对此习以为常。课间休息,乔老师还被两位同学围在门外解答问题。而班上同学大部分报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去旅游的时候,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WechatIMG11.jpeg

(没带笔记本的王江华拍摄PPT)

王江华是乔老师班上的学生之一,在胶片相机还未普及的五六十年代,他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焦距、光圈、暗房对他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词汇。但数码相机到王江华手里便成了“傻瓜机”。“就是瞎按。”王江华告诉芥末堆,他一直很想学习下,但却忙于生意没时间学。

73岁的王江华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一直忙于自家“白兔爷”生意,他并没有退休的概念。生意在这两年开始慢慢停下,他也有了时间可以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如今,外孙子外孙女、沿途风景、兔儿爷,成为了王江华相册里的三大主角。

相比较王江华的半退休状态,大部分老人在退休之后则完全空闲下来,比如王桂清。

周一,休息,自由活动;周二,手机摄影课;周三,柳琴课程;周四,乐队活动;周五,乐队活动;周末,家庭日,看望家里老人。

退休之后,王桂清把时间安排地满当当的。邻居遇见出门的王桂清招呼,“上班去呀?”王桂清顺势回答一句,“嗯,上班。”用王桂清老伴儿的话说是,如果算考勤,王桂清一定能拿全勤。

已经退休十三年的王桂清没有在家待过一天。刚开始,王桂清还不知道老年大学这类有组织性的老年活动场所,最初常到附近公园闲逛。有次,看到有位大爷在吹葫芦丝,“我都不知道那是葫芦丝。”但看到比自己年长的老人都如此擅长,王桂清觉得自己也可以。至此,王桂清开始慢慢报班学习各类技能。

现在,王桂清已经考取葫芦丝八级证书,正在学习柳琴和中阮。唱歌、朗诵、化妆也列入了王桂清未来的学习计划之中。

为自己而活,追求退休生活的小确幸

“‘瘾’特别大。”王桂清把自己闲不住的劲儿称之为“瘾”。王桂清根本想象不出来在家待着能干什么。问及原因,王桂清不假思索回答道,快乐。

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是退休老人来到老年大学的第一诉求。

之前一直做西医内科大夫的陈银芳早就计划好退休之后到老年大学学习。“不是等死的那种感觉。”家住在北京大观园附近的陈银芳每次到快乐50亚运村校区上课,来回路程都需要花费四个多小时。如果是早上9点的课,陈银芳就会遇到上班的早高峰,但陈银芳乐在其中。“没有座位,我就会握着栏杆……挤在年轻人中间,我都觉得自己年轻了。”顺势陈银芳挺起腰板,扬起下巴,上半身已是类似芭蕾舞者的坐姿。

中专学历的陈银芳至今仍关注大学文凭的相关事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大学生。

不光是陈银芳,学习新技能也是众多退休老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方式之一。

暮年之际,重新学习一门技能,其难度之大和结果的不理想,这些老年人心知肚明。“当然成不了大家呀!”有位学员自嘲道。对于老人来说,能够学到之前没接触过,甚至都没听过的技能就是目前生活中的小确幸。老人们满足随手拍下的图片发到朋友圈能引发无数点赞和好评、小憩时能够弹出悠扬的乐曲……

WechatIMG10.jpeg

(陈银芳的葫芦丝课程笔记)

相比较老人们的小确幸,丧文化则在青年人中流行。

周末宅在家里不出门、一回到家就“葛优瘫”……王桂清十分理解青年人的“丧”。“好不容易抓住两天休息的机会,谁不愿意休息呀。”

相比较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自由自在的老年人则不会给自己太多的学习压力。“就随心所欲。”王桂清认为目前与青年时期最大不同就在于,没有外界压力,也不会给自己压力。王桂清每天会安排复习时间,但心情不好了,“琴碰都不碰一下。”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王桂清最后补充道。

表象的学习需求背后是交友需求

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背后是孤单的老年生活。

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的《2017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超过1亿人,独居老人超过2100万人。60岁以上老人,约25%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白皮书》同时分析说,当下的中国老人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强的情感依赖,退休后更明显。70%的老人认为子女在自己的养老过程中不可或缺,68%的老人希望和子女共度时光,但现实中半数以上的父母未和子女住在一起。孤独感成为最大困扰。

王江华曾经尝试过通过网上函授的方式学习书法。这对于半辈子都在生意场上打拼的他来说,索然无味。一个人在家跟着视频学习画画,王江华也不经常下楼。“就像关在棺材里一样。”王江华直言。

于是,王江华开始报名参加线下课程。王江华参加的这节摄影课,乔老师除了讲授一些专业性知识之外,还会教老人们使用“小树叶”(snapseed,王江华因为图标类似小树叶,便称它为“小树叶”)的App修图软件。

在同班同学王桂清看来,孩子们就能教家里老人使用一款手机软件。“但是他们不愿意教。心想这样简单你都不会。”

“表象需求是学习需求,深层需求是交友需求。”快乐50校长党越认为,目前50-70岁老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上山下乡、文革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变革,不愿意跟陌生人接触、认真、保守、固执深深烙印在这代人身上。

据党越介绍,快乐50起初想通过举办小型线下活动的方式丰富老年人退休生活。但对于十分强调归属感的这代老人来说,非家人,非同学的弱关系很难真正建立社交关系。而后,快乐50设立线下老年大学校区。

WechatIMG9.jpeg

(最后一节摄影课,同学们拿着王江华赠送的白兔爷合影留念)

现在,王桂清经常参加早就结课的歌唱初级班的聚会。“感觉退休之后认识的人更多了。”王桂清很满足现在的生活状况。

除了交到更多同龄人的朋友之外,老年教育也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

王桂清在家练琴的时候,老伴儿和女儿都会很“嫌弃”地抱怨,别弹啦,全楼道的人找你来了。王桂清笑嘻嘻地补充说,后来我有进步了,他们就不说我了。

陈银芳和孩子不住在一起,平时通过微信联系。陈银芳经常会发微信告诉他们,今天自己学了什么课程。孩子们回复说,妈妈充实开心就好。

“您觉得社会对老人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觉得老年人没有用。”

陈银芳十分反感这种观点。“人没有年幼之分,人生价值需要自己创造。”

年龄在老人们眼中只是一个数字。在医院里看惯了生老病死的陈银芳告诉芥末堆,在她眼里,死亡就是生命里的自然规律。目前能做的就是活出品质。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1亿空巢老人的“上学梦”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