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高考后再把孩子丢到英国是不对的

作者:叁里河 发布时间:

高考后再把孩子丢到英国是不对的

作者:叁里河 发布时间:

摘要:从各方面来讲,留学已经变成一个需要精细计算的长期过程了。

640-6.jpeg

*本文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ID:Sanlihe1),作者星爸爸。

让孩子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不是出国留学这么简单,即使不能从娃娃抓起,也要早做打算。直接丢到中国人扎堆的地方,家长的钱就白花了。

利物浦大学用一则声明给自己抹了一脸种族歧视的脏泥。在发给国际学生的关于禁止考试作弊的通知中,官方特意用中文强调了单词 cheating 的意义,在中国学生中引起一阵骚动。

640-5.jpeg

大学官方很快做出道歉的回应,写了一封致歉声明。在国内,两三天过去之后,网上已经是一片压倒性的种族歧视舆论。这与过去类似事件最后演化成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很不一样。

之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位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用中英文打出 “我无法容忍学生作弊” 的幻灯片,也引来一阵声讨,最终道歉收场。但那个时候,至少中文网络上还算会有不同的声音,同样是环球网的评论区,利物浦大学事件下一水的辱华言论,澳洲大学下却是正反双方有来有往。

当然,这两者所波及的人数也是不好对比的。BBC 说利物浦大学在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十大英国大学中名列榜首,7000 名国际留学生中有大约一半是中国学生。

而澳洲那位教授所面对的仅仅是一个班级几十人而已,有几个人作弊很快就能具体定位出来,以正视听,因此即使 “116 人的微信群里仅有 2 人跳出来说老师这是辱华” 也无法把节奏带成一边倒的形式。

利物浦那封信是写给七千名国际学生全体的,"舞弊" 却被单独做了中文解释,已经是很明显地对中国留学生群体做了无差别的定义,对中国人有 “刻板印象” 的指责是逃不掉的。

不过,我们的留学生作弊概率高也是一头很多人都选择性忽视的大象,华尔街日报有篇报道就说,2014 年在美中留学生因为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的就有 8000 人。

拿论文代写来说,每到截止日前期,.edu 后缀邮箱里总会收到中文的论文代写广告,即使没有,稍一打听也能找到几个打着不满意退款、纯原创和准时交稿等招牌的代写中介。

在一个 Google 搜索前列的论文代写网站上,你甚至能提交本科小作业文章四小时内交稿的加急订单,每页五百个单词左右收费 265 元。定制大论文就更贵了,市场价 1000~2000 英镑起。

单从英国论,搜索 essay mills 论文作坊这个词语,光 BBC 2018 年关于此事的报道就有五六起,过去每年的数量大致如此。其中一篇引用统计数据称,2014 年后有超过 16% 的学生做过弊,包括中国人、沙特人、韩国人、越南人等任何一个地区的国际学生,只有欧盟区的留学生表现稍好。

所以,国际留学生作弊 -- 尤其是非英语母语国家留学生在英语环境下更容易作弊,在留学产业发达的地区是一个普遍现象。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主要因素。

对英语掌握不够,词汇量和使用熟练度比不上英语母语国家学生,留学生在处理作文类任务时往往会觉得更有挑战性。“面对需要迅速完成或者成绩比重很高的作业时选择作弊的情况时,作弊现象就会高发”,一份根据澳大利亚师生的调研报告显示,而独立作业、随堂考试等就比较少出现作弊。

又因为语言水平不高,比起同是作弊者的英语国家学生,国际学生的作弊行为更加 “明显”。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国际留学生受母国文化影响,对作弊的定义也很有可能不同理解。分享、引用、抄袭、剽窃、共同合作之间的区别,引用格式的规范等等,都会让留学生有意无意的犯错。

明尼苏达大学去年给教职人员提供了一份“国际学生处理指南”,里面提到 85% 的明大作弊案例都归于非英语母语学生。“明确和充分地定义作弊的概念” 就是一条给所有教学人员的建议。

家庭、原文化对作弊行为的宽容程度也更会促使学校选择不诚实地对待学业。就拿我们自己举例来说,应该没有几个人没听过班主任在大考前说 “最后关头抄到的都是自己的” 这种话吧;还有唯学历论这种把成功与文凭直接挂钩的价值判断也会让学生偏向于 “取得文凭” 而不是学到知识。

大量吸引的留学生引发了作弊现象,由此衍生出来的诸如论文代写产业,进一步又导致文凭质量下降和大学声誉受损也算是英国人这么多年教育产业化求仁得仁的结果了。

英国高等教育的跨国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96~97 年之间,根据文章《英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及策略探析》的数据,英国就至少有 84 所大学在海外提供教育服务,覆盖约 14 万人,大多数项目位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而到了 2015 年,官方统计英国与教育出口相关的收入已经达到 193 亿英镑,高等教育占了总量的 67%。光中国留学生人数(15.5 万)就已经超过当年的总覆盖数。

在策略探析一文中,英国发展国际教育的首要目的是 “丰厚的经济收入”。在目前估值 1.9 万亿美元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英国是走的最早的一批,自然不愿意在日渐激烈竞争中落在下风。

教育出口已经被英国政府当作了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甚至可以算是“基本国策” 了。“没有什么部门能够像教育意义,具有这么强的增长实力和出口盈利”,2013 年时英国国务大臣曾这么说过。

从 1999 年开始英国政府就通过 “首相计划” 等策略来增加国际留学生和海外英国机构的学生数量。

在 2013 年推出的一项名为 “国际教育:全球化增长和繁荣” 的战略出口计划,英国政府又制定了一整套培育和推广国际教育的策略,比如对留学生更有利的签证、在发展中经济体建立关系、教育市场和树立英国教育品牌。

这个出口计划的主要 KPI 就是五年内让留学生数量至少以 20% 的比例增长,在 2018 年至少增加 9 万人左右(当时是 43.5 万人)。目前,根据官方的统计,2016~2017 年国际留学生数量是 44.2 万人左右,仔细算起来人数上的要求并没有达到目标。

探析一文指出,在鼓励高校积极开拓国际留学生市场时,“英国政府给予了诸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收入支配权”。像利物浦大学这样强调经济效益的教学性大学,招收留学生自然是不遗余力。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是带着母国成熟的价值观和求学习惯来到国外求学的。负责任的招生政策应该针对作弊等问题给留学生制定一套全方位的解答和指南,而不是一边赚得盆钵满盈,一边又谴责来者伤害到自己的声誉。把教育当作创收手段的英国大学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只能由教职人员用不成熟欠考虑的方式一次次与学生直接交锋,引起争论。

前段时间,有一个 “卖掉大明湖畔一套小院,海归女硕士回国只能拿 2000 元工资” 的新闻引起不少评论。这个女硕士虽然是澳洲研究生,但是在每年校招季都要被提出来说一遍的海归鄙视链里,只比澳大利亚高一级的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找工作、学历镀金这种功利目的出国的留学生恐怕是要占绝大多数的。这种投资目前来看,性价比已经不高了。尤其是在学费较高的老牌教育出口国英国,从普通学校顺顺利利用五年时间读完本科和硕士,一百万打底的投资也只能保证比国内同龄人多个每月一两千工资(能找到工作的前提),靠这点溢价想要回收成本谈何容易。

而对于那些希望孩子通过留学获得更多知识、提升自我的家庭来说,高考之后直接把孩子送出国又是不负责任的。留学成功的前提是融入学术环境, 形成配套的学习习惯,至少从目前来看,一年预科并没有在这方面起到多大作用。

融入环境和形成习惯应该要从更早的阶段开始,这几年低龄化留学的趋势逐渐明显,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高中甚至更早的阶段让子女出国学习。虽然还没有具体数据支持,但从环境和习惯两个角度来看,他们肯定要更适应国外大学的环境。

出国留学每年都是 20 万打底的支出,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现实,那么选择在国内提前适应就成了更好的选择。在英国的教育出口战略中,中小学教育是这几年的重点之一。国内目前已经可以找到由英方品牌授权的私立学校和国际课程,在高中早期通过报班或者国际学校等形式做好衔接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时间最短的是只参加 A-level 的两年课程与考试,英联邦国家的大学面向高中生推出的标准化课程与选拔考试。对应国内高二以上的学生,通过两年时间学习再经过统一考试进入大学。按照这个进度来算,平均十万左右一年的国际班学费,顺利的话只要二十万学费就能考英国大学。

而改革之后的 A-level 采用最后一考定音的方式,已经很适合国内冲刺成绩的习惯,同时又有论文类作业催促英语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学习工具的养成,基本上能做到两边都不落下。

一个成绩不错的国内高中生,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做好两种教育系统的衔接,还可以省下一年预科成本。这与之前直接在高中毕业后送出国相比,自然要更省钱和时间,效果也更好。

从各方面来讲,留学已经变成一个需要精细计算的长期过程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作者星爸爸。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叁里河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叁里河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高考后再把孩子丢到英国是不对的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