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中产家庭的教育军备竞赛,是制造焦虑还是顺势而为?

作者:三个妈妈六个娃 发布时间:

中产家庭的教育军备竞赛,是制造焦虑还是顺势而为?

作者:三个妈妈六个娃 发布时间:

摘要: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有可能是中产家庭最大的陷阱。

neonbrand-543627-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今天是猪年开工后我的第一篇更文,还是要先祝大家猪年一切顺利!这个春节的朋友圈,除了满屏的祝福、各地的景色和美食,还有为数不多的一篇刷屏文:来自塞冬的《超低生育养成记》。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后,有很多思考,关于未来经济特征、发展速度、城市分化、教育新特征和竞争等等,新年思考是一年中的起点,也算是给新一年指引更清晰的方向。

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一生逃不过两件事:认清自我、了解大势。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他接受的教育要服务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未来20年生活的社会会是什么样,这些思考对于教育路上的选择远比追求极致的技能学习更重要。

顺势而为,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智慧。

1 解读几个基本判断

在塞冬的《超低生育养成记》和一些主流财经深度文章里都提到了对于中国社会所处阶段的基本特征的判断,其中与家庭、教育高度相关的有几条,简单地解读一下。

1、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走向,中国会接近日本1990-2018年的走势。

所以即使放开生育,多子女(3个及以上)也只会出现在少数富裕的家庭。1-2个孩子会是80后中产阶级家庭的主流构成,这一点说明中产家庭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会竭尽全力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给孩子,在教育上的开支会占据家庭开支的重要部分。

2、中国是个超级大的统一大市场,但在同样的政治体制下却分化出超一线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模式和体制内经济依然主流的三四线经济。

这一点我本人就有深刻的感受,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发展的80后,都能明显体会到两种发展模式、经济主流、甚至人情文化。

大家都说东北人崇尚体制内工作,其实只是三四线的一个缩影,产业升级的核心地依然是一线城市,这种人才高地、技术中心带来了一批投身到新兴行业的高收入者,但是在三四线城市是空白的,民营个体经济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下三四线并没有受益。所以有份体制内的正式工作在三四线城市绝对相当于一线城市对于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追捧的热度。

未来20年,城市化进程依然会继续,年轻人依然会选择离开家乡,投身到一线城市,但于10年前不同,北上广深杭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中心会成为下一代三四线年轻人的主流去向。

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会让一线城市的经济继续保持活力,但是限制人口的各项措施会让中产家庭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大,下一代想继续上一代的社会阶层水平竞争难度更大。

一方面大部分中产家庭被教育和房贷掏空了大部分现金流,能留给后代的最大资产就是教育投资了,所以下一代孩子们绝大多数要靠着自己的本事赤手空拳打天下,当然社会公平性的完善也让大家的竞争更透明。

另一方面,一部分高收入中产阶级家庭会考虑给孩子选择私立或者国际教育,出国留学对于10后的孩子来说会是个标配,但是海归非名校的出路还不如国内重点院校也是已成的共识。这些孩子接受的国际化教育和中国高房价支撑起来的家庭资产使得一线城市孩子的后代会更多留居海外。

房价这个高深的话题我不发表个人意见,但是优势资源的稀缺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会持续存在,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孩子未来可能的去向提前做一些资源配置。

3、中国的发达地区在土地制度、教育和产业模式上更类似于韩国+新加坡+香港的组合。

这点意味着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私立教育、产业升级都会持续深化。对比20年前,一线城市的国际教育、私立教育现在从精英阶层已经渗入到一些高收入的中产家庭,在孩子教育体系上的选择多样性会让孩子们在素质技能、文化认知上出现分化。当然,这也意味着中产家庭在切换教育赛道上会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是否理智我在后面会谈自己的思考。

新加坡推崇精英教育,政府花了巨大的财力在教育上,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0%,向全球输出了很多高素质人才。新加坡很早就在不同学龄阶段实行了分流教育,把不同水平的儿童区别对待。我们的义务教育原则上不主张差异化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但是升学的压力还是使得课外提升、提前小升初、民办学校提前选拔一直存在。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在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上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是一个快速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公立教育几乎覆盖所有人群,所以高考独木桥是70后、80后的主赛道。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不同人群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化,国际教育、私立教育也在蓬勃发展,这一代孩子看似在选择上更多样化,但是每一条道路能走得好的都必须是优秀者,竞争激烈程度不仅没有减缓,反而难度升级。

不过可以确信,这一代孩子教育的差异程度会越来越大,教育体系选择的不同,同一个体系下名校和非名校的教育差距,会让中产父母负重前行。

2 中产家庭教育军备竞赛的几个判断

1、9年优质公立教育+3年高中国际教育+海外名校会成为一线城市中产父母的首选

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扎实、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即使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也更倾向于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公立教育。之后考虑要接轨国际高等教育,成绩优秀的孩子会选择名校的高中国际部,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在身边成长,一方面是名校的高中国际部申请欧美名校的成功率很高。

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在初二准备出国,过去读一年初中比起直接过去读高中对于申请国外知名高中有帮助,而高中学校的知名度和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的申请。

这条道路会是这一代孩子竞争最激烈的一条赛道,从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学习道路上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孩子的资质,每一次淘汰率都很高,但是胜出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视野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这条道路对于家庭的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要求,3年高中、4年本科、2年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开支,百万美金的储备才能相对有保障。

2、国内名校+海外硕士依然是义务教育体制下胜出的路径

义务教育依然会选拔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国内名校的就业优势依然明显,在国内完成高等教育也是学习成绩突出孩子的不错选择,对于家庭经济压力也减轻很多。

千万别认为北上广深的高考升学率很高,其实不然,北京每年的985学校对本地学生的招生比例并无明显优势,2017年985学校的北京生源录取率只有4.29%。深圳的高中升学率只有50%,所以即使在一线城市,你的孩子也面临着上不了名校、上不了本科、甚至上不了高中。

所以这条独木桥的竞争不仅更激烈了,而且从上一代的校内竞争发展到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全面竞争。课外辅导班会是孩子教育路上的标配,超前学习也不可能避免。

3、教育的竞争已经从孩子的竞争升级为家庭综合实力的竞争。

前面两点的分析已经看出从财力、人力上这场教育军备赛都是整个家庭的投入,真的不要再有“想当年我们学习家长都不用管”的对比,竞争在升级,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也证明,这场赛事无一幸免。

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产家庭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笃定和痴迷,70后、80后的很多人靠着自己接受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大城市立足,自身的经历决定了认知。同时在大城市负重前行,大部分也只能换来自给自足的小生活,除了能给孩子提供教育以外,也看不到在孩子未来的事业上能给予更好的帮助,所以都涌入了这场教育争夺战。

还有一些新兴行业高收入的中产阶级,对于未来过于乐观,对于孩子的教育选择过于激进,甚至不惜拿出一半以上的收入去读国际学校。身边也不乏从小母亲去国外陪读,父亲在国内养家的案例。

三四线城市的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一点也不少,从学前的素质教育到学龄后的课外班,这些原因都会使得中产家庭的教育投入压力持续增大。

4、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是这代孩子的标配。

在《超低生育率养成记》有一个篇幅写到了台湾年轻人去韩国谋生的故事,中国市场的潜力和稳定的发展大概率依然会给我们的后代提供很高的就业率,但优秀孩子的选择权是国际化的,在海外就业或者定居会是个正常选择。

出国求学会是很多一线城市家庭可以负担的,这代孩子接受的国际化教育会让他们在国外生活工作更加顺畅,同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也会让就业者出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英语不是这代孩子的障碍,文化的理解是差距,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才是视野的高度。

5、在线教育缩小了教育水平的差距,让更多孩子在同一起跑线。

尽管在线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课程水平参差不齐,但如果说互联网对于生活的推动,比起衣食住行,教育+互联网是最有深远意义的进步。教育的水平在时间、空间上因为互联网拉近了,这是很多孩子的希望。

有需要的父母可以多关注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合理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

6、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有可能是中产家庭最大的陷阱。

中产这个词我们这代人很热衷说,何谓中产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参考国际上十几万美金收入的标准我认为并不适合。我理解的中产就是在物质生活上处于社会中间水平,但是没有资源、权力、一定财富的传承。

既然这样,其实我们给孩子的除了教育,并无其他。身边真的很多父母在学龄前坚定地信奉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坚决不让孩子再承受应试教育之苦。可是就算逃避得了应试教育,逃避得了竞争吗?

中产以下收入的家庭,并无任何不切实际的念想,应试教育考出去是唯一的出路,这样单纯坚定的指导方针反而会让孩子没有其他选择,一心学习。

富裕的家庭,有条件选择精英教育,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无须靠打工、靠遵守规则胜出,他们学习的是创造规则的能力。

最尴尬的往往是中产家庭,有着跳一跳够一够素质教育、精英教育的可能性,却吃力地接不住精英教育背后的资源基础,一方面抗拒应试教育,一方面又逃离不了。

道理无所谓刺耳与否,世界也无所谓温柔与否,可怕的是我们逆势而为。

*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三个北大妈妈,三个职业女性。六个萌娃四男两女,每家两只。每天原创分享科学育儿知识、素质教育心得、品质生活理念。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吐槽家长里短、社会百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作者图图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三个妈妈六个娃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三个妈妈六个娃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中产家庭的教育军备竞赛,是制造焦虑还是顺势而为?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