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26日介绍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情况》,范海林表示,总体而言,我们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中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不只是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的变化,还需要有与普及化相适应的新教育观。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之后,全社会的教育观,基本上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没有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发展和评价高等教育,不能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精英教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身份,即一个有别于非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对待,这带来的问题是,在求学阶段,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考上大学,获得大学生身份,就实现了求学目标,考上大学后,不再努力学习;在就业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就业高度关注,给大学生设定与身份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一旦与身份设定不吻合,就被成为另类就业或者学历贬值。
这直接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价值打折扣,本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了让更多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与此同时,让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由此提高各行业的服务水平。但精英教育观,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进行进一步分等、分级;而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不安于自身定位,都想提高办学层次;另外,不管是从哪所学校毕业,很多学生都有“面子就业”思想,囿于身份,有业不就。
精英教育观,说到底是学历教育观,即以学历论人才。学校办学以学历为导向,学生求学也以提升学历为重要目标。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5%时,这种精英教育观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大学生少,能考上大学的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但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再有强烈的精英教育观,就与教育的发展极不适应。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当18岁到22岁的同龄人中,有一半是大学生时,还把上大学作为特殊身份,对大学生特殊对待,会让大学和受教育者都不重视能力培养,仍旧关注学历身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出现的把学校、学历分为三六九等的问题,就是学历教育观的具体体现。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全社会度应该淡化学历,而要关注高等学校办学的特色和质量。如果再以学历为导向办学,或者以提升学历作为学业规划的重要目标,那么,即便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还会存在。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每年会向社会输送千万有大学文凭的大学毕业生,但这些大学生的能力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社会也就要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在能力社会中,评价一所学校办学,不是看其定位,而要看其在这一定位上的办学水平,目前我国社会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问题,这就是以定位论学校,由于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进而所有职业院校即便办学水平再高,都难以吸引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这会严重局限受教育者的选择,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只有淡化学历,关注能力与质量,才能让各类学校办出一流水平,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面。
同样,评价人才,也不能再看其学历身份,笔者甚至建议,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没有必要再专门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而把大学毕业生纳入普通劳动者范畴统一考虑就业,即让所有人才平等竞争、自由选择。这样,大学生的身份将全面淡化,关注能力的评价体系,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再是只给学生一张文凭;也要求所有受教育者,从提高自身能力角度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这就会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也真实体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价值,让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入每个行业,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