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少高校发展越来越庞大,一校多区的情况已是常见,不仅如此,分数悬殊上了同校,上了同校却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异地办学,办出了越来越膨胀的大学校园,也办出了不少让人云里雾里的“括号高校”。
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公开表态:教育部对异地校区办学模式一直持审慎态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而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其首次公开表示不赞同异地办学了。
这么一来,以后异地办学会销声匿迹吗?
异地办学,只赚不赔的买卖
异地办学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扩招的产物。确切地说,异地办学是一个明面上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个经济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学生数量的增长迫使一部分高校购买更多的土地来扩建校园,国内二三线城市因便宜的地价成为了首选地。
与此同时,中国内陆二三线城市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办大学成为了令人青睐的对象——人口消费和高素质人才,但地方办高校靠自身力量办成国内一流大学所需周期过长。于是引进国内知名大学,借助大学名气进行招生,利用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起点高、见效快。
于是出现了三种异地办学的模式:校区、分校、独立学院。
校区是高校的某些年级或学院放在另一校区,分校区只是高校地理意义上的扩展,与本部没有任何差别,这两个校区领导班子一样、师资一样、毕业证学位证一样,高考分数也一样。最为典型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分校与本部之间的关系不完全分离,总体凸现地方特色。图为名为山东大学(威海),其官方微博注册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分校是高校与当地政府协议办学。分校与高校本部不完全分离,高校仍然承担管理责任,但因有地方政府的加入,分校在发展不能任高校“随心所欲”,往往要对当地政府有所顾忌。
比如高校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并大力扶持此专业,为当地输送人才,像深圳大学城比较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那么里面的高校基本上都搞研发,比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大深圳研究院、清华深圳研究院、哈工大深圳分校等。
分校与本部,在高考招生批次与本部不尽相同,看分校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定,比如哈工大深圳分校的招生直逼本部招生分数、又比如河北工业大学本部是一本线招生,但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部分专业三本招生。
深圳大学城筑巢引凤
独立学院是高校与当地政府或社会资本合办。独立学院即是所谓的“名校办民校”,独立学院在招生批次、录取分数、办学水平上都与本部高校有质的不同,基本上除了名次有关系外,与本部完全没关系了,并且学生毕业后所拿毕业证和学位证也不同。比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异地办学,留下一地鸡毛
这种“你出名气、我出钱”的模式成为异地办学的基础,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双赢的结果:
政府引进外地名校可以提高当地的科研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高校可以利用当地政府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提高学科实力,扩大影响力。
但“双赢”下却产生畸形。
异地办学最初的构想是模仿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十所大学,这十所大学互相独立,各具特色,都是世界级的一流大学。
影响原本的大学精神
任何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正是其大学精神。北大之所以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不是因为它需要考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是其“精神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吸引着一代代全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愿意在这片土地上,度过自己最为迷茫而热血的四年。
大学之所流芳百世,是因为其大学精神
异地办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种高校精神的延续,北大深圳研究院,它是北大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又吸收了“深圳”的内容。远离北京的北京大学还是北大吗?
学校软硬件设施跟不上
无论是分校还是校区,居住在本部的老师需要搭上两三个小时的校车到达,上完两个小时的课就走了,有的老师为了赶车,下课铃还没打完,就已飞奔离开课室。试问,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如何保证呢?
并且,去异地校区的老师往往是较为年轻的老师,那本部内的那些“宝藏”老师们却因年迈无法搭长途车,只给本部的学生上课,那异地校区的学生岂不是不能和本部学生享受同等的资源?那不是不公平吗?
微博网友吐槽:同学院的老师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谈何凝聚力?
高校学籍管理混乱
一个学生在同一间大学读本科和硕士,但本科和硕士是在不同的校区,他毕业后,要开具任何证明都要两头跑,这种造成时间成本浪费也是异地办学始料未及的结果。
微博网友吐槽:异地校区导致行政管理混乱
异地办学解决了大学扩招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异地办学导致教学质量的相对低下,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毕业生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
“读了分校,感觉自己被骗了...”
异地办学,学生们怨声载道的原因是看到了不公平。
从本部学生的角度上看,他们考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进来看到的是:你曾在高三课堂上一次次咬牙做题的决心付诸东流,那个比你懒的同学跟你同校。
异地分校一般都在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区,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报考,往往压低分数。本部和分校之间高考分数投档线平均数为三四十分,部分学校甚至高达70分。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文科浙江地区投档线为685分,而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投档线为652;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在辽宁的理科投档线为618分,而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投档线为577分。
从分校区学生的角度上看,他们虽非尖子生,但在高三一年也为高考拼搏过,以为进了名校。入学注册后,却发现自己在崇山峻岭中、在四面环海中、在广袤的草原中。他们感觉也不公平。
不仅无法享受名校本部优质的资源,大三大四还有耗上巨额的交通费出外实习,还因为环境太闭塞,无法获取最新的资讯。表面读了名校实际进了村儿。
不知高校是如何可以做到的——既扩招,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学生质量?显然最后还是以学生承受苦果作为事件的结局。
所以,别尽撑“场面”,忘了办学的实质是为了人才的培养。
教育,可不是越大越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 | 凉亭,编辑 | 秋裤,排版 | 阿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