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中国家长被亲子消费绑架:给娃报6个辅导班,没人敢“放养”

作者:凤凰周刊智库 发布时间:

中国家长被亲子消费绑架:给娃报6个辅导班,没人敢“放养”

作者:凤凰周刊智库 发布时间:

摘要:教育焦虑、育儿焦虑……家长被卷入亲子消费洪流。

annie-spratt-568704-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某幼儿英语教育机构工作刚刚半年,王璇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家长的焦虑。

有妻子刚刚怀孕,就兴冲冲的来报名占位的准爸爸。他试听了多个英语班,“面试”了多位外教后,通过对老师们的发音、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活跃度等打分,替还没出生的孩子预定下人生第一个“学习班”。

有抱着刚刚会爬的6个月婴儿来报名的父母,“孩子不会说话没关系,先练听力,在英语环境里熏陶熏陶也好”。当被告知孩子太小,老师无法看管照顾和开展教学时,这对父母一脸扫兴的离开。

有的家长给孩子同时在三个英语机构报班学习,外教班、中教班、学科英语班,沉浸式英语班……一应俱全,希望把各种课程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全部吸收。

有大学英文教授,全程带着质疑的态度陪着孩子试听,然后高谈阔论,宣称自己虽然是小学高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的,但依然成绩那么出色,所以他是不会让孩子那么早开始学英语的。在王璇看来,这是另一种焦虑的表现:“既然那么自信,干吗还来试听呢?”

在每天前来试听和咨询的人中,上述类型的家长大约占10%。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从众派,随大流。即抱着“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就会掉队”、“早点学英语总归是没错的”、“未来竞争太激烈,孩子多点才能有好前途”等想法。

不仅是在英语学习方面,“每人都xx,我不xx就落后了”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父母为孩子投入精力财力时最主要的动力。而整个社会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育儿焦虑,也令很多人不知不觉开始被动的被亲子消费热潮挟裹前行。

育儿焦虑从怀孕开始

对于如何养育好一个孩子,姚莹第一次感受到焦虑是2011年怀孕后找建档医院时。

姚莹心目中的首选是离家很近、全国最好医院之一的协和医院。为此,她特地派丈夫一早前去挂号。

凌晨五点,当丈夫兴冲冲来到医院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虽然距开始挂号还有两个小时,长长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医院楼外。

丈夫无奈去找黄牛,没想到连黄牛也帮不了他。“这儿你就别想了,快去其他医院看看吧。”黄牛说,产科门诊大部分是为已经建档的孕妇做产检,每天放出的新号不超过五个。“而且你来得也太晚了,紧俏的科室号源,基本上头天晚上八九点钟就要来排队的。”黄牛向姚莹的丈夫传授技巧。

次选是北京妇产医院,好歹挂上了号,但是一位刚在那里生了孩子的同事告诉姚莹,医院床位很紧张,要是分娩那天人很多,有可能会被安排在病房走廊,婴儿床如果也不够用了,孩子就可能被放在“纸箱”里。

那一年,北京市新出生人口总数19.1万,是近十年北京市出生人口高峰期的开端。姚莹第一次感到紧张,未来,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找工作……自己的孩子要和那么多同龄人竞争。

她觉得自己切身领悟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意义,于是,不由自主的开始焦虑,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起了规划。

微信图片_20190401170845.jpg2019年1月,北京,长楹天街内一家音乐早教机构门口,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

2019年1月,北京,长楹天街内一家音乐早教机构门口,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

2002年,教育专家郑思奋出版一本名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图书,十几年来,在全中国家长群体中,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句”。虽然原书作者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家庭成长环境、孩子的性格培养、能力培养等,但是在被无数兴趣班、辅导班的商家、广告重复之后,这句话今天的含义已经远远偏离本意。

8年来,儿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姚莹不断地在各种培训机构之间挑选、比较、花钱的过程。

从出生后的第一口奶粉该选哪个产地、哪个品牌的哪个产品,到接触孩子皮肤的第一件天然、有机、环保的纯棉小衣服,再到原木、无毒、无油漆、符合欧洲安全标准的婴儿床……姚莹不断给孩子购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儿子6个月大的时候,姚莹开始为他挑选早教班。报名了家附近几乎所有知名品牌早教机构的试听课。最终选择了号称源自美国、外教全部是白人,且收费较贵的一家。

“在那里的运动课上爬和自己在家爬确实不一样。”姚莹说:场地更大,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有外教在旁边用英文指引,还有其他小孩子一起陪伴,既鼓励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又能建立规矩;既锻炼了胆量又体验了安全的边界;既是一种社交又是一种竞争。姚莹坚持认为:多多尝试终归是有益无害的。

3岁开始,儿子先后报名过英语班、画画班、钢琴班、街舞班、围棋班、轮滑班、游泳班、口才班、幼小衔接班等近十个班。每年报班花费超过6万元。

“给孩子花钱不心疼,但还是心里没底。”姚莹说,多学些技能一定是没错的,但其实,她也不知道儿子将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曾经以为花钱能买到安心,但现在发现,焦虑感一点没有减少。

当年发誓要“放养” 有了孩子全推翻

曾经嫌弃排斥的东西,如今却趋之若鹜。用时下热门的“真香理论”来形容郑开欣再适合不过了。

最近,一篇描述美国家长如何“推娃”的文章在网上火了,同事们打趣郑开欣就是这样一位妈妈。“昨天发过的誓,今天全都打在自己的脸上。”郑开欣自嘲说,在没生孩子之前,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她总是觉得那些被一大堆兴趣班压弯了腰的孩子实在太可怜,早早就失去了童年的乐趣。甚至口口声声对同事好友们发誓,如果自己将来生了娃,一定坚持放养,让孩子自由成长。

可眼下,作为6岁孩子的妈妈,郑开欣已经很久没有参与过朋友同事的聚会,因为几乎每一个晚上,她都要陪伴女儿上兴趣班。最多的时候,女儿同时在上6个兴趣班。

“大部分兴趣班都不是预先计划好的,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不觉就报名了。”郑开欣说。

第一次掉进“报班大坑”是女儿三岁半时,一天晚上读绘本故事时,女儿突然说了一句“长大要当画家”。

也许孩子只是随口一说,郑开欣却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尝试。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郑开欣带着女儿参加了一个绘画班的试听课。课上,老师提供一个笼统的主题,让孩子尽情的发挥想象去涂鸦。

下课后,老师拿着作品向郑开欣分析起了女儿的“天分”:“你的女儿性格文静,通过观察,我发现跟其他同龄孩子比,她特别能静得下来,画画中间还停下来思考、调整。这个年纪是孩子的色彩敏感期,你看,她至少可以分清五六种不同的蓝色。”

试听了几次课后,郑开欣觉得可能是自己以前误会了兴趣班,这个绘画班并非想象中传统的画画课,老师在上面一笔一划地教,孩子在下面装模作样的临摹。

微信图片_20190401170818.jpg

2017年7月5日,在河北省新乐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孩子们参加绘画兴趣班。

老师告诉她:画画是释放孩子天性的机会,也是一种玩儿。我们并非希望你女儿今后成为艺术家,或者凭借绘画特长获得考试加分、录取优待,只是希望能有一个空间,有个导师,可以引导她在画画中找到更多乐趣。

“我知道这是课程推销的一套说辞,但其中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打动了我。”郑开欣说,自此,她的报班历程正式开启。

四岁半,郑开欣又给女儿报了钢琴课。原因很简单:某天幼儿园放学,女儿告诉她,班上的某孩子学了钢琴,今天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弹了一个小曲子,她很羡慕,所以也想学。

“起初我是反对的,因为觉得这就是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很可能只是三分钟热度。”凭郑开欣的直觉,女儿并不是那种可以苦练成为钢琴家的孩子。而她也不希望每天逼着孩子练琴,让孩子感觉十分痛苦。所以拒绝了她的要求。

谁知女儿并没有放弃,经常在放学后给她汇报班上那位同学又会弹什么曲子。“妈妈你知道吗,弹钢琴的时候手要拱起来,像握着个鸡蛋。”她很认真地比划着手势。不用说,准又是那位会弹钢琴的同学讲的。

看着女儿眼中的羡慕,郑开欣再一次带着她走进新的兴趣班。试听课结束了,面对仍然犹豫不决的郑开欣,钢琴班的老师循循善诱: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常见,很多孩子开始接触一个领域,往往出于小小的虚荣心,或者与同龄孩子的比较。通常来说,孩子对钢琴的这种热情可以维持三个月到半年,之后就会消退,那个时候,家长就要抉择,是推孩子一把继续学下去,还是适时放弃。

“不要因为半年后可能的停止而现在就选择放弃。”老师说,确实,学习钢琴半年,孩子可能只会弹几个简单的小曲子,时间一长还会忘干净,但是,哪怕你只学过半年,但至少能保证:第一,孩子将来唱歌不太可能走调;第二,今后在欣赏音乐会的时候,别人只能听个热闹,但是有一些乐理知识的人,多少能听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另外,虽然每一次钢琴课只有半小时,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安静、可以面对自己的时间,对孩子的修养不乏好处。

老师的这段话也许同样是推销说辞,但又一次打动了郑开欣,于是给女儿报上了钢琴课。

滑冰课同样如此,女儿在电视上看到花样滑冰运动员穿着美丽的裙子优雅地在冰上转圈,于是吵着要学滑冰。

“贪多嚼不烂,学好现在的兴趣班再说吧。”家人劝郑开欣。这一次,郑开欣选择和女儿进行沟通。郑开欣告诉女儿,不要看电视上的阿姨这一个圈转得很简单,她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反复练习才达到这个水平的。滑冰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可能还会受伤,你认真想一想是不是真的要学,如果要学,报了班就不要放弃。

为了判断女儿是不是真的有决心,郑开欣带她来到冰场,初上冰面,女儿吓得紧紧抱着教练,全身肌肉绷得紧紧的,走两三步就摔个屁墩儿,老师一松手就往下打出溜儿。下课后,摔跤摔得裤子全湿了,但女儿依旧表示想要学滑冰。

二话没说,她又给女儿增加了一个兴趣班。

不得不说,现在的各种早教培训机构真的很懂得各种家长的心态,也非常善于利用时髦的育儿观念。郑开欣感慨,像她这种反感给孩子报各种以考级、加分为目标的兴趣班,希望尊重孩子的特长,依照其喜好选择兴趣的家长,也许反而最容易被“拉下水”。

“都说消费者就是上帝,但是在为子女消费的问题上,我们这些家长全是商家的奴隶,而且是心甘情愿的。”郑开欣自嘲。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智库”。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凤凰周刊智库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凤凰周刊智库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中国家长被亲子消费绑架:给娃报6个辅导班,没人敢“放养”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