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被误读的私塾

作者:叁里河 发布时间:

被误读的私塾

作者:叁里河 发布时间:

摘要:读不读私塾不是选择题。

微信图片_20190402010208.jpg

2007 年,一场争夺抚养权的官司由于女方把起诉重点放在孩子父亲的教育方式上而被打成了 “中国首例私塾教育案”。

这个案件后期引起的讨论重点也因此集中在家上学是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方式的讨论上。

被父母双方争夺的 “小鸿儒”自被父亲从幼儿园接走之后,就彻底与同龄人的教育路径告别,正式成为 “在家教育” 的一员,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课程内容和评判标准全都由身为耳鼻喉科医生的父亲一手操办。

对外,他被父亲塑造为一个在个性化教育环境下打造出来的 “天才儿童“:不屑于卡通,喜欢《国宝档案》和《海峡两岸》;超强的中英文阅读能力;以读书为乐,且看不上校园内的同龄人。但是在针对记者的提问时,却连 How old are you 都听不懂。

无论如何,这都成为了当时被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失学儿童” 曾经是教育基建不足与家庭对教育认知有限的产物,现在却是家长追求个性化与多元化教育的结果,成了基础教育溢出的表现。

这种教育形式后来被从业者借用国外的 “在家上学 homeschool” 一词来形容,但在当时,这类人群少之又少。根据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3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当时实践家校的人数约为 2000 人,对次有兴趣的家长群体则约为 1.8 万人。这份报告几乎是唯一一个有针对性的报告,报道家校。

后来,同一份报告在 2017 年版本中表示 “群体规模以年均 30% 左右的速度增长”,实践人数和意向群体数量也只分别增加到 6000 人与 5 万人。一些垂直社区也开始出现,家长们按照城市或者话题互相交流教育心得以及组织活动,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给家长培训的课程。

与国内在校小学生大约一个亿的体量相比,这些数字显然不值一提。然而,随着后来资本的介入、一些名人的示范效应以及与教育资源不平均甚至阶层流动等话题的互相反应,在家上学的概念所引起的讨论范围要远大于五万六千人的范围。

首先从定义上,在家上学的形式逐渐从单个家庭自行承担教育泛化到多个家庭通过资源互补组成实际意义上的小学校。例如,上海曾有几位在大学任职的家长一起组成五六人的教学小组,分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孩子制定课程,轮流带班。

随着之后国学热的出现,这种互助小组就很自然地在迎合潮流和家长对传统教育热衷的趋势下变成更加贴近国人观念的私塾了。

私塾概念引入之后,一次又一次与名人挂钩的高调宣传就开始隔三差五地出现在大众视线内了,噱头也逐渐细分,读经班,女德班相继出现,甚至还有 “教育革命的学堂”以及音乐天才开发这种充满中二气息的群组。

无论是家长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还是本身对现行教育的不满,又或者是在家校模式下对教授技巧的需求,都让资本嗅到了利益的气息。在众多明星的示范作用,各种私塾联盟和国学学校也顺势而起。其中最新鲜的案例便是孙楠年前被曝光参与的华夏学宫了。

同时,上私塾的成本也迅速上涨到与以收费高著称的国际学校不相上下的水平,一年十多万的学费不在话下。迅速中产化的收费标准,代表的是一个利润巨大的行业。财经网引用的数据称,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企业全国已达到四千余家,“保守估计我国儿童国学教育市场规模达 135 亿元”

以国学班为代表的私塾,本身以提供主流教育无法提供的个性化教育与技能培训为主,出发点其实是不错的,而收费高昂也可以用市场行为来解释。但在一些被广泛传播的示范作用以及数据的误读下,鼓励丢西瓜捡芝麻的教育模式却实在地伤害了下一代接受教育的权利。

由于国内在家上学几乎没有可以可供回朔的历史和成规模的数据,Homeschool 的支持者通常会拿美国作为对比。

其中,超过五十个州承认在家上学的合法以及在家上学教育质量更高是两个最常被提及的论据。

然而,这里面存在很多的误读。

美国确实存在着很大的 homeschool 人群,根据其 2015 年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统计,全国有超过 230 万人在家接受教育,虽然与我国的在家上学人群相比显得特别醒目,但也仅占全体学生的 4%,难言主流。

五十个州全部承认在家上学的合法性也属于正确的说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绝大部份州都通过法律规定 ,实行在家上学的家庭必须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督。

这种监督从松到严,包括了上报家庭信息与负责人联系方式,或者提交基本的课程大纲等等。

从地理位置上看,实行最严格的评估管理规则的是教育产业最为发达的新英格兰地区及周边。而不要求接受任何州政府与当地政府监管的地区则集中在中西部,特别突出的就是铁锈带几个州,这些正是美国反智趋势与民粹主义最为兴盛的地区。

再进一步观察美国 homeschool 提倡者的言论,可以发现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高效、低成本,还有个性化教育为代表的实用型的理由。美国在家上学研究机构 NHERI 在曾经公布过一系列学生通过在家上学取得比在校同龄人更好学科表现的数据,例如 SAT 测试成绩以及高校录取率等。这些数字被鼓吹者当作有力证据而广泛使用。

但乔治亚州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共同发布一篇论文则表示,虽然表面上差距明显,但是两者样本差距巨大,使结论不具备参考性。全国数据是基于官方 2700 多万学生的结果,而研究机构的样本却只有 7300 人。

更为重要的是,采取在家上学的家庭很大一部分都是收入在中位数以上的中产家庭,子女在入学率和起步门槛看本身就大大高于普通家庭子女。成绩的差距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差别很难建立强联系。

第二类原因,则是更加理念化的说辞 —宗教或政治见解,其中宗教是 “美国 homeschool 最主流的理想化理由之一”。

还是上述两所大学的研究发现,宗教是在家上学主要的推手之一,对形成今日美国在家上学的普及有着重要作用。很多采取在家教育的家长表示,“通过学校课程强化宗教信仰” 是主要诉求。在这种趋势特别明显的得克萨斯州,同时也是不对在家教育家庭做任何汇报要求的几个州之一,其教育委员会主席自己就是 homeschool 的践行者。

此外,学生的安全也是被用来证明家校合理性的理由之一,这包括了人身安全和研究毒品以及性行为的影响。但这些主张也都充满了漏洞和偏见。比如在家上学的学生其实有更高的遭遇枪支意外的概率,非法使用烟草和药物的概率也是比在校生高出一截,其原因就是家庭所起到的监督作用相比于学校系统成体制的管理方式是微乎其微的。同理,发生在家庭里的虐待行为也因为监督机制的缺失很被隐瞒。

最后,美国在讨论在家教育时,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最终都会归结到父母与社会在教育问题上的角色定位。教育到底是为了全体福祉,还是个人实现?在家教学这种去中心化教育的极端模式与传统意义下教育是社会对下一代的共同责任的冲突,也一直是这几年讨论的重点。

回到国内,由于有商业化因素的参与,因此这种披着在家教育的培训班模式有着明显的外力推动的原因。不过究其本质,父母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对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以及对自身盲目自信其实与美国人也是如出一辙。

每一个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对体制教育不屑一顾的家长。

然而这个不屑一顾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与家长本身的学历素质却没有关系,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资本。同样是使孩子脱离义务教育,郑渊洁可以让儿子继承他的无形财产,年轻轻轻成为一家公司的 CEO,“私塾” 的经历反而增添了点传奇色彩。

但是开头提到的小鸿儒却没有这样的命运。即使父亲作为医生已经具备不错的起始条件,也需要为了实现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辞职在家,全身心投入教育,最后以借钱度日。而 “小鸿儒”除了回答不上 how old are you 这样简单的问题以外,几次官司带来的关注也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一次收集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他对三联生活周刊说,眼前的愿望就是 “一个皮包、一个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诺基亚手机”。现在再搜索他的消息,只能在天涯上看到关于的一些无法验证真实性的消息,有人说他官司结束不久后就回到母亲身边。

在数据和研究无论是国外报告中的数据,还是国内鲜明的例子和私塾班的高价学费,事实能够说明的是,私塾只是中产阶层。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作者星爸爸。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叁里河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叁里河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被误读的私塾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