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本科来自985,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博士

作者:有间大学 发布时间:

本科来自985,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博士

作者:有间大学 发布时间:

摘要:“对不起,非985本科的博士我们公司不要”。

640.jpg

“对不起,非985本科的博士我们公司不要”

比起每年6月席卷全国的高考,以及上个月惊心动魄的考研出分,当下4月正在或已经进行的考博之战显得格外安静。

作为苦苦攀升到学历最顶端的人,博士仍算是小众人群。1981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正式确立并开始招生,仅有900人录取。如今,据教育部门统计,这个数字已飞升至82565(2017年),累计招生115万人。

而前段时间,博士这一群体被史无前例地曝光在大众面前:论文造假、闭眼抄袭、水过学历……甚至,在最近的十所高校读研究生被集体清退中,就有5位博士赫然在列。

博士圈也有爱憎分明的鄙视链。不是所有的博士,都会被人们虔诚又崇拜地捧在最高学历者的神坛。

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

0.jpg

海归博士胡适

大V@恶魔奶爸Sam 在微博上描述了博士的生物多样性:豆瓣的博士都是我好惨我好穷,读书好累,学术真熬人,我得好好努力。知乎的博士都是,我好牛,我好帅,我好有钱,我能泡到好多妹子:谢邀,刚下飞机,马上去美国,在候机室答题,这个问题……

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似乎就是这种知乎博士,出场自带主角光环。

他们是“别人家的小孩”“素质教育典范”,混实验班,拿理科竞赛一等奖,中考、高考一路开挂,头衔在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最佳代表间无障碍切换,GPA4.0,GRE、托福接近满分,通晓多国语言,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若干,注册专利也有好几个,导师是手握诺贝尔奖的专业领域大牛,做实验不差钱,读英文小说、哲学和漫画作为消遣,开口动辄全球政治经济……

好了,编不下去了。

洋博士

你可以将洋博士看作你的外企朋友Darren、Carey、Daisy的更高学历版本:

一样的意气风发,一样的举止elegant,一样的中英文混杂表达,一样的爱喝Starbuckslatte,一样的blazer外套搭牛仔裤,一样的用着laptop做presen-tation。

他们是精致的宝藏男孩/猪猪女孩,继承了来自神秘东方的厨艺魔法,用一碟西红柿炒蛋让外国友人啧啧称奇。他们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还有一对一样大的黑眼圈。

脸上笑嘻嘻,内心苦兮兮。

他们对什么时候能够毕业毫无定数,但永远会在越洋通话中和父母说自己的研究一切都好。老板的E-mail是他们深夜不能贸然打开的沉重。不过不管怎样,他们最终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代购。

本科985的土博士

9.jpg

二本考研上北大,内心亦自卑

尽管是土博士,但加了“本科985”作为前缀定语,就仍然有挺胸抬头的底气——毕竟“我先前阔得多啦”。

网络上流传的“北清土著”传说是:本科二本的同学经过努力考研进入北大,却发现自己难以融入周遭气氛,自觉被本校的保研生鄙视、杯葛、排挤——“土著从来不跟我们交流,后来我才发现他们微信分组里的北大同学只有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不算在内,唉。”

为此,北大心理中心专门在《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中给“非土著”支招,比方说主动与北大本校的保研生交往等。不过一些“非土著”试图在聊天中使用“黑话”或援引校园亚文化典故时,往往会导致“空气突然安静”的尴尬效果。

与此同时,近年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用人单位会在简历筛选环节中“学历查三代”,在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

这么苛刻的要求,都让人怀疑是不是本科985的土博士们的阴谋。 

土博士

8.jpg

博士毕业后,大龄就业者该去往何处?

一篇豆瓣檄文《剩女千万别嫁土博士》罗列了“土博士”的种种罪状:

精神品格不高、阿谀奉承、容易变心。在作者的定义里,“土博士”多为仰赖读书改变命运的凤凰男,再加上是国内大学批量生产的,质量参差。

他们不但在婚恋市场被歧视,在就业市场也不受待见。

想继续走科研路线,“海外高校学历优先”是他们说不出的痛;想改道投身业界,却发现本科同学的收入和地位比自己高出一截,甚至就是自己的直管领导,可谓高不成低不就。

国内“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土博士还能仗着名校光环在人前稍稍嘚瑟,“其他”大学的博士只能悻悻地回应旁人的疑惑:“嗯呢,我们学校也是有博士专业的。”

女博士

7.jpg

28岁女博士毕业前遭分手,妈妈力挺:有魅力的女人不愁嫁。图/澎湃新闻

在中文媒体世界中,“女博士”三个字充满了故事性:

“女博士追星”“女博士任副市长”“女博士辞职创业”“女博士被电信诈骗”……不过最典型的母题莫过于女博士的婚恋状态。

女性一旦成为博士,全社会都关心她什么时候恋爱、结婚、生子,就连女博士本人,也在脱口秀中自白“娶妻当娶女博士”。

前段时间,有媒体发布了一篇女博士人物群像特稿,其中有一段写道:“观察一种困境,探索一种可能。勇敢踏出一步,也许那就是改写命运的起点。”

不过,有网友并不买账:“如果真的想为女博士正名的话,就应该去收集收集她们的研究、她们的成就,而不是只会拿婚恋观自由来为她们正名。婚恋观不需要正名。当她们成为撒切尔的时候,你还记得撒切尔的老公是谁吗?”

博士后

k i.jpg

博士后没有编制,期满必须出站,与临时工无区别

博士后不是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

知道你还来不及“百科”,就在这里贴一下定义吧:“博士后研究员,指那些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有限期地专门从事相关研究或深造的人。一个博士后位置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工作岗位,它通常为有限期的,从6个月到5年不等。”

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其实还可以,国内许多一流高校的博士后基本工资年均20万—30万元,有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在站期间获得重要科研成果也会有单独奖励。说是工作,博士后其实没有编制,工作期满后必须出站,实际上和临时工无异。

正常来说,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到任职讲师或助理教授间的过渡阶段,但也可能是因为没找到正式教职才用博士后来麻痹自己延续学术生涯。

专业博士

yu.jpg

读博为了找好工作,有错吗?

在“君子不器”的标准下,专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较之学术型博士(Ph.D.)自动矮了半分。

专业博士多注重习得专业技能、对接用人单位需求,满足的都是工作中的切实需要——比如特定职业(主要是工程、教育、医学)的高素质能力要求,学业只是就业跳板,缺乏学术型博士特有的小众、执着与精英感。

境界既然不及,鄙视链里便降一档。

无论世道如何变幻,人们对高级知识分子孜孜追求学术真理和科研高峰的精神依然保持敬意——尽管这种精神无法快速变现,甚至成为“甘守清贫”的标志。

相比之下,“学了都有用,用上就来钱”虽是读书的理想状态,但到底少了份中国传统观念中“读书人”的遗世独立感。

在职博士

h g.jpg

轻轻松松读在职,别奢望了

在职博士经常被人心疼问曰“何苦非要读呢”。

他们要面临与其他博士差不多的学业困难,事业和家庭俗务却如影随形。

周一至周五公司受气,周六周日到学校苦读,既不享受国家助学金,也没有学校提供的各种便利,压力山大之余,还处处讨人嫌:

在学校里,他们占着指标毕不了业,不像学生听话好管,到课率和参与度都不行,还阻碍博导收学生;在公司里,他们无法全身心工作,容易被当成甩锅王;在家里,他们疏于照顾家人情绪,可能被视作缺乏责任心。

但上述这些辛苦,最后可能不敌用人单位轻飘飘甩一句:“我们这儿,只招全日制脱产博士。” 

名誉博士

g h.jpg

陈奕迅是英国Kingston大学荣誉博士

“名誉博士”最早可以追溯到1470年牛津大学为里昂内尔·斯潘伍德维尔颁发名誉学位,旨在褒奖某个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或名气极大之人。

名誉博士无需考试、进修、发论文,只要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保驾护航,在学术水准要求上可谓“零门槛”。

因此,名誉博士在某些情况下异化为大学换取社会威望、获得企业或个人赞助的手段,通过授予名誉博士,社会名流与高等学府各取所需,交易愉快。当褒奖泛滥,博士一词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感和稀缺性。

曾被授予35个博士的胡适叹道:“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1个是四年得来的,13个都是白送的”

——排在鄙视链末端,也是自然。

访问学者

=-.jpg

哈佛研究员的身份曾让高晓松陷入舆论风波

访问学者的槽点在于“访问”的意味大于“学者”,出国开眼界拓人脉的成分远大于学术交流,更别提如真博士一般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了。从这个角度说,“访问学者”甚至比不上“名誉”二字来得伟岸。

访问学者可能是国内高校为学术骨干搭桥增值的途径,也可能是一些社会人士花钱圆梦的镀金之旅——既然无法被世界名校录取,又不愿放下身段打一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学术硬仗,花些钱申请成为访问学者,丰富阅历、增加谈资,有何不可?

别说普通中年财务自由男了,连以学识著称的高晓松到哈佛大学做一个associate(合作者,高晓松自己翻译为“研究员”),都要被方舟子讥讽为“自费去哈佛大学东亚系查资料的访问学者”。

可见访问学者很多情况下与专业和学术能力无关,只是一种炫耀装腔反跌份的行为。

野鸡博士

0==.jpg

花钱买学位?质量能高到哪里去?

野鸡博士是被“博士”之名困得最死的一群人。

他们对这一称号有异乎寻常的渴望——或者学历不高强行镀金,或者为了捞钱搞个头衔,在一些制度宽松的大学主动交钱求得文凭,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大威猛、张牙舞爪(但不敢细说这博士头衔如何得来),方可震慑受众。

他们没资格做访问学者,没有达到名誉博士的社会地位,只想利用博士头衔谋求名利,遂蜕变成口沫横飞大讲成功学的油腻男,或者浑身散发“知性美”,在情感、求职等领域对“小白”们评头论足的“教主姐姐”。

总而言之,一心沽名钓誉又名不副实,野鸡博士只能在鄙视链中忝陪末座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作者 | 钟慧芊、詹腾宇,编辑 | 秋裤,排版 | 阿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有间大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有间大学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本科来自985,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博士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