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时值小学入学报名之际,最近网上有传言,称“2019年教育部新政策:8月31日后出生适龄儿童可以上小学了”。据记者了解,这纯属误读政策。今年仍严格执行“当年8月31日前年满六周岁方可入学”的规定。(新民晚报4月3日)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这在当年就被解读为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当年 8月31日之后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也可入学。但各地到目前都执行的还是当年8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的适龄孩子才能入学的规定,并没有“放宽”。而之所以一直有这方面的传言,主要是为了迎合部分家长急切早送孩子入学的心理。
从教育规律看,实行“一刀切”的入学年龄限制,并不科学,但是,如果家长不能理性对待孩子入学,那么,就很难取消统一的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入学”,一方面需要有充足的义务教育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家长能科学、理性地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选择入学时间。
放宽入学年限,对义务教育学位资源有更高的要求,而这还不是影响放宽年限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一旦推迟出生日期规定,比如从8月31日推迟到9月30日,那么,很多在这一时间段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会选择送孩子入学,进一步,还会有家长要求再推迟,因为10月1日出生,就必须再等一年才入学。
当前对8月31日这个时间节点的意见也在于此。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晚出生一两天,就得再上一年幼儿园,而不能上小学。为此,还有家庭赶在8月31日前进行“剖腹产”,以便宝宝能赶上同龄孩子入学的末班车,这被称为最牛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一味强调孩子早入学,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从国际范围看,很多发达国家实行的是5到7岁弹性入学制度,即在孩子5到7岁之间,家长可自由选择入学的时间。我国社会舆论也认为这一方式很好,因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是5岁入学,还是7岁入学。毕竟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在5岁已经满足入学条件,而有的孩子6岁入学也偏早。多年前,还有人大代表针对“男童危机”问题,建议推迟男童入学年龄,晚一两年入学。
但是,实行“弹性入学”是有前提的,这一前提就是家长要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不能盲目追求孩子早上学、早成才。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在我国,这一前提条件并不具备。我国社会存在比较严重的超前教育问题,除了幼儿园小学化之外,还有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超前教育,如果实行5到7岁入学,很可能的结果是孩子的整体入学时间都提前一年。
我国今年就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国家和社会,都不再像人才短缺时代,再强调“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而是要“出好人才”,这也要求家长改变育儿理念。但是,我国很多家长还有“早上学”、“早成才”的心态,还有“神童情结”。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拔苗助长”让孩子过早承担学业压力。
其实,哪怕就是孩子进小学,教育的重点也非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争取考第一名,而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兴趣、习惯,这比学知识更重要。但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天花很多时间,也是抓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我国有的13、14岁就考上大学的少年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并不理想,就因只关注知识的学习而没有重视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家长,不要追求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而要重视孩子成长的质量。教育没有“输在起跑线”的说法,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个体更完善,因此,需要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
本文转载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