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最早的一批90后大多在步入职场,他们或标新立异,或挥斥方遒,有的甚至已经通过各个领域的创业经历成名立万,一时风光无限。
这群在大多数人记忆里还是孩子的年轻人,在成为“人生赢家”后,跳出来宣扬“不读大学大法”,然后举出几个互联网企业CEO案例,佐证“辍学或是90后最好选择”,最后成了朋友圈里漫天洗脑神文“读书何其傻,创业爽万年”。如若他们的经历和言语被人质疑,赢家们则习惯抱团反喷,称批评者为老一代大叔思维,世界终将被具有“互联网思维”的90后征服。
其实,他们想红。
关于“辍学”的舆论导向,其幕后策划不管是媒体还是投资人,反正人生赢家们想一举成名,受众们也喜得听。愿打愿挨其实也无妨,可笔者也是90后,我只想问他们一句:
你们真的懂高等教育吗?
无论是哪位大牛,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讨论的话题和“教育”二字沾边,都必须严肃。逞口舌之快的同时,所有人都得弄清楚,自己嘴里的高端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在判断他们口中的大学体制是否“腐化僵硬”之前,我们也必须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即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义务教育。
马丁· 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能为少于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当达到15%时性质开始转变,转向大众化。如果发展规模继续扩大到适龄人口的50%以上,则开始迈向普及化阶段。
那么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多少?截止2013年8月,30%。当然,这30%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和高教自考教育。不得不承认,经过10多年的扩招,从1998年的9.8%到2013年30%,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也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于是问题来了。
第一,精英教育机构承担了大众化任务,大办高职高专,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暴增,可显然不可能增设那么多新高校,也招聘不到那么多新教师,更深层次的后果也逐渐暴露。
学术水平高的理论型教师会不自觉地按理论型模式培养高职生。中国自古社会的知识崇拜取向,使高等教育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教师大多把理论型的本科教育压缩给高职生,无法形成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
第二,精英教育机构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这点从重点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得以反映。
第三,社会导向跑偏。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的经验,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直接动因是二战后大批复员军人无法安置工作,于是美国制定了《军人权利法案》,鼓励他们上大学升造。美国奉行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征。
与之相反,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应试教育注定了以智力、考试能力代替综合能力的文化基因,素质教育仍然服务于升学考试,因材施教无法抵抗“高分”的魔力。“学习差的孩子才上高职”“名校高于一切”,也就导致不适合学术的精英大学生会挤破脑袋进重点大学,结果精英教育的学术系统满足不了其发展需求,他们只得选择辍学、创业。
尽管问题重重,但这些弊端并不能成为“不读大学”的理由。这就好比军队手中的武器常出故障,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呼吁每一位将士赤手空拳去肉搏。在做出选择之前,必不可少的步骤应当是慎密思考辍学的利弊,找到问题的根源,随之寻求符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而不是兴冲冲地跑去听成功学讲座。
因为真正可贵的,不是一场惊世骇俗的逃离,而应当是一次痛苦的抉择。
最后回到90后这个话题,人生赢家们可贵的也不是他们“退学创业”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其独立地作出了选择。我们希望,也乐于号召大家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同时鼓励大家想方设法让自己更好地做出选择。但将自己选择的路,作为一“必备经验”,灌输在他人的脑海里,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毕竟,比高等教育更无用的,是年轻人的傲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