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了三学期制改革通知,宣布该校将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
这使得目前实行三学期制的“985”工程高校数量增至28所,意味着超7成(73.68%)的“985”高校均已实行三学期制。
以往,我国大多数高校均采用两学期制,即一学年分为9月开始的秋季学期和3月开始的春季学期,而“985”高校的改革似乎预示着,三学期制改革已成为高水平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普遍选择。
那么,三学期制改革源自何处,又有哪些优势和弊端呢?
调整为三学期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期分配情况。(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01 三学期制的国内外历史渊源
据考察,三学期制的形成最初与战争的历史环境有关。
三学期制的提出最早来自于康奈尔大学于1918年举行的一次非正式教师会议。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康奈尔大学希望提供灵活的注册入学时间,以服务于当时服兵役的大学生和学生军团。
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大批学生中断学业入伍,还带来了大量老兵安置问题,因此,哈佛大学也进行了三学期制改革,为这些人提供灵活入学的机会。
同时,当时的哈佛校长还指出,三学期制能够满足一些希望压缩教育过程总时间、更快毕业的学生的需要。
战争之后,三学期制逐渐在更大范围得到普及,因为它被看作具有诸多优势,包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鼓励教师之间的协调、扩大课程范围、减少对资源的需求、提高调度和变更的灵活性等。
在我国,三学期制最早由钱伟长于1985年引进实施。
考虑到当时两学期制存在的弊端,即一方面高校教学内容庞杂,另一方面学期过长导致学生一开始松懈学业,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就希望通过学期制改革促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并锻炼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具体而言,钱伟长推行的是三个理论学习学期加一个实践教学学期的教学制度。两学期制本有36个星期授课,调整至三学期制后,授课周数就降至30个星期,这既解放了教师,为其提供科研便利,也最大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钱伟长资料图(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02 国内高校三学期制实践 实施方式不同 有高校调回两学期制
尽管均被统称为“三学期制”,但各高校的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三学期制是在保持原来总教学周数和总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
有些学校采用了“两长一短”的做法,其中,长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短学期则以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平时不方便安排的公选课为主。有的高校还会邀请一些海外学者开设较短的暑期课程。
案例
例如,厦门大学在暑期由不同学院自主决定小学期的内容,可以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一些专家讲座。
中国政法大学开设的夏季学期鼓励各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活动,排课形式也会灵活多样,可以多天连排,也可以多课时连排、线上线下连排进行混合式教学等。
南京大学则开办了“暑期学校”,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放实验室安排研究型实验,举行竞赛培训,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浙江大学则在国内首推“四学期制”,于2004年开始践行春、夏、秋、冬四学期的上课方式,其初衷是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科研自由度。
总体而言,高校多是出于减少传统两学期制的弊端考虑而实施“三学期制”(或“四学期制”)。
在两学期制下,一是每个学期的时间较长,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课程总量不足, 使学分制中的选课门数较少;三是教学设备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也不利于展开国际学校交流与合作。
而学期制的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投身科研和课程结构的灵活优化,并提升教学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在实行“三学期制”后,于2016学年重新调整回“两学期制”。
该校认为设置教学安排时,要考虑到学生受教育的承受能力,以及放假时路程往返的难度,在结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和总结“三学期制”实践的基础上,实行二学期制应该比较合理。
某种程度而言,中山大学向两学期制的回归表明近年来的高校学期制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山大学2015年决定将调整学期制,由“三学期制”调整为“两学期制”。(来源:中青在线)
03 实行三学期制的现实问题
实行三学制后能否提升学生课业表现?
美国犹他大学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相比于三学期制下的学生,两学期制下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平均绩点。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释是,考虑到以上两种学期制都规定了相同的最低毕业分数,三学期制下的学生每年有机会上更多的课,获得更多学分,即使有课程未通过,也可以选择其他课程来满足最低毕业学分,这也就意味着,为了准时毕业,两学期制下的学生每年需要有更高的课程通过率,从而显示出更高的平均绩点。
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尚没有对实行三学期制后学生表现是否提升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但一些网络调查则反映,学生们仍以“挣学分”为主要目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提升效果并不理想。
实行三学期制后,师生满意度并不一定高
学校师生对三学期制也有一定争议。
例如,一些来自上海大学的师生表示,实行三学期制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来不及在一个学期内上完,学生感觉没上过几节课就需要准备期末考试,导致师生均难以应付。
一方面,三学期制对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教师“授人以渔”的培养能力的高要求,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通过应试教育选拔高校生源的大众化教育体系,因此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快节奏的自主学习方式,无法打下牢固的学业基础,也会有部分老师做不到精简地传递知识,而是把原来适用于长学期的教学大纲压缩在一个短学期内上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短学期多被安排在暑期,教职员工和学生需要在高温天上班上学,教课和学习效率都比较低。炎热的天气也给高校后勤服务提出了困难。
三学期制的资源配置效果不如人意
三学期制的本意是提升教学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但有调查显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预期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比如,在课程数量增多的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务部门审核不充足,课程内容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少教师在三学期制下,仅仅是沿用两学期制的教学大纲而压缩了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等环节,导致教学效果反而变差。
南京某大学的访谈调查中,师生们一致认为三学期制与某些基础课的补考率上升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以牺牲教学质量来换取的课程多样性,实质上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04 高校学期制改革对策
设置改革过渡期
缩短的教学时间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对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三学期制的意义所在,仅仅是机械地压缩学时,而不根据需求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那么只会造成教师疲于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则跟不上进度。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只是“赶鸭子上架”式地提出强制要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快速适应三学期制带来的改变。
因此,在学期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应提供充足的过渡适应期,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理论认知培养:重点不在于教学时间的改变,而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改进。
同时,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首先取得他们对学期制改革目标的认同,再加强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实施系统工程
学期制改革并不是只要改变学期时长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完善的学分课程制度,并且相应地改变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计划等内容。
除了管理层的推进,自下而上的参与也至关重要:由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反映目前学期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诉求,往往比决策者直截了当地做决定要更加真实地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也会减少政策落地的内部阻力。
除此之外,后勤保障、实验室资源、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对接等建设短学期所需要的资源准备,也均要纳入系统性的统筹规划之中。
因地制宜调整课程
学期制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切割学年的形式,而在于真正响应师生需求,开设出有价值的课程。
一些基础课程可能需要大量知识传授,而研究型课程和实验型课程也各有教学上的侧重点。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而言,其与短学期的适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来把握教学周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科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获益的最大化。
References:
乔连全,辛丽清. 2015.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 中国大学教学
王福友. 2010.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 现代大学教育.
张婷姝. 2012. 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1.
赵秀敏. 2006. 多学期制应当慎行. 高等建筑教育.
朱露露,蒋明宏. 2013.我国高校短学期制研究述评. 黑龙江高教研究.
McCreary, J. andHausman, C., 2001. Differences in Student Outcomes between Block, Semester, andTrimester Schedule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读EDU”。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