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那子 7月14日
“学习是件很反人性的事情,农民也不是很爱学习。”天天学农创始人赵广收集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农民学习应该被当作职业教育来看待。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及农村改革时曾表示,“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
当把农民教育看成与K12、早幼教、少儿英语等同的教育赛道时,我们势必要回答几个问题:用户是谁?学习内容和习惯是什么?农业教育的下沉市场怎么做?这也是天天学农成立以来试图解决的问题。
迭代课程内容,从单点到体系化
距离上一次天天学农大规模曝光已经过去一年了,赵广告诉芥末堆,在这一年时间里,天天学农在内容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内容品类更为丰富。“去年,课程可能更偏向于单个知识点,今年,我们开始做一些体系化的课程内容规划。”
据悉,天天学农目前生产类的课程体系会按照品种、物候期、病虫害防治、营养施肥、建园规划等不同维度划分,上线总课程达15000节。
之所以天天学农最开始并没有以成体系的形式做课程内容,赵广解释说,“农业领域的知识点太多了”,再加上农业知识的强实操性的特点,起初天天学农聚焦在如何帮助用户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诸如哪些病虫害难防治此类针对性的内容。
除了农业知识体系复杂之外,赵广认为,不同农户之间的学习需求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物候期。赵广介绍,每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不同的物候期所需要技术是不一样的。据悉,目前天天学农会提前一个物候期推出下一阶段的农业类课程。
除此之外,种植户的经验也是影响学习需求的因素。种植果龄长的种植户有能力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但果龄教短的种植需要成体系化的课程指导。赵广坦言,去年天天学农并没有在这方面做特别地划分,导致部分课程用户反馈不同。有用户反馈课程还不错,但有用户反馈课程内容太简单。
农技相关内容是天天学农课程的主要内容,占比80%以上。除了农技类课程之外,天天学农也会为农场主、营销类人员提供管理、营销方面的内容。
相比较所有用户都关心的农技类课程,管理和营销类的课程则是面向营销策划人员、经销商、供应商等下游的从业人员。赵广介绍说,千亩以上的种植户还比较关心如何进行果园管理更为高效,果园工人如何管理农资等管理类的问题。
随着电商渠道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进行农产品的包装,如何做品牌管理等营销类的需求也悄然兴起。
从几种作物到如今超十余种作物的课程内容,背后需要有强大的专家内容团队的支持。这也是赵广认为天天学农现阶段的壁垒之一。
录制课程的农业专家
据悉,天天学农主要通过主动挖掘、开放专家入驻平台、用户推荐三种渠道丰富专家用户资源,并通过包括专业度、实战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在内的十几项标准考核专家是否适合在平台内开课。“一旦签约就是独家资源。”赵广补充说。目前专家团队近600位、合作和入驻机构达130家。
天天学农也会与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类大学合作开发课程。例如,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发农药经营许可认证相关课程。
如何触及更大范围的农民用户
创业初期,赵广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农民会用这类平台吗?围绕农民的学习需求,付费意愿等问题都是大家对这块早期市场存疑的地方。
赵广认为,如今这代农民与他们父辈上一代农民有本质的区别。当代农民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中长大。年轻时大多外出打工,对新信息、新技术的理解和吸收、运用能力相对较强,与上一代相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比较高。
有学习需求但并不代表有付费意愿。
“我们也在不断试探农民付费的上线,”赵广告诉芥末堆。天天学农创始合伙人谭泽鑫在一次分享中提到,天天学农早期一直尝试1块、19.9块、29.9块、39.9块等不同价位的单项课程售价。目前已经确定了VIP常规的盈利模式。此前天天学农VIP销售模式是以作物为分类标准,随着作物品类的丰富,销售模式改为按年计费,每年一千元。
除此之外,天天学农还不断尝试高客单价产品。今年3月,天天学农在广西开了一场全国百香果峰会,该峰会门票为6000块钱。峰会课程达五天,最终报名人数几十人。今年6月,天天学农还举办日本海外游学的活动,收费三万多元。赵广对上述两个活动的结果都十分满意,并认为这证明了农民的付费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如何触及到这部分的付费用户呢?
据悉,目前天天学农用户约为100多万,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500万用户量。如何实现用户量近五倍的增长呢?
赵广回答说,第一阶段主要以线下活动拉新为主,积累种子用户;第二阶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基于成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做用户裂变。
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民学习意识觉醒
从去年开始,以天天学农、农世界、新农宝为代表的主打农业知识付费开始兴起,受到资本的关注。归根到底,赵广认为这与中国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职业教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赵广告诉芥末堆,中国农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之前,中国农业呈现集约化种植的特点,土地全部集中在地主手中;1949年之后,中国农业进入小农经济的时代,“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都有土地;再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人口开始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减少,大量土地被荒废。2010年,国家推出土地流转政策,该项政策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农业经营单位204万个,农业经营单位数量较十年前增长417.4%。
“这时,农民从一个C端变成了小B端。”赵广认为,随着农业经济形态的变化,农民的经营思路也发生了变化。当个体农户变成规模农业经营户时,农民是带着商业思维去做种植的事情,农业生产不再强调自给自足,而开始注重经济效应。如何提高产量,提高收入的农民基本诉求被激发和显现,不再听天由命地种地。
农业类知识付费的需求被激发出来,随着农业学习意识的不断觉醒,农业类知识付费将不断扩大。在一次演讲中,谭泽鑫提到,“农业下沉生意的核心是20.3亿亩的可耕地面积,农业赛道面向的是7万亿的市场。”
赵广也坦言,入局的玩家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全国2.6亿种植户,前期需要抓住有明显需求的种植户,例如经济作物种植户。“但要相信中国农业的职业化的未来,以及农民人群正在发生变化。”赵广补充道。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