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博物馆场景图
36氪获悉,「爱得文儿童博物馆」宣布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方为蓝象资本等,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博物馆内容研发和展览落地工作。
儿童博物馆是基于“从玩中学”的教育理念而设置的线下场馆,通过互动和游戏化的方式为孩子启蒙学科基础内容,并引导孩子加深对学科甚至世界的了解。
在欧美,儿童博物馆其实已经发展了近百年。根据相关数据,美国十所儿童博物馆的年访问人次已达到了城市总人口的 26%。在波士顿,其儿童博物馆的年访问人次甚至与城市人口持平。
国内现有博物馆数量稀少,缺乏优质供给。而中国新生代父母正在反向推动儿童消费升级,他们逐渐抛弃传统的机械学习,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爱得文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商业化运营儿童博物馆,探索除了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外,一个匹配儿童消费升级的新的教育场景。
儿童博物馆式的创新教育,国内市场供给滞后
爱得文创始人李贝贝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设计实验室里担任课程设计师,对”儿童博物馆“这一儿童教育模式有过深入了解。李贝贝向36氪分享了一个她在儿童博物馆观察到的场景:
一些平常只在课堂中出现的复杂正态分布曲线图,在儿童博物馆里通过随机滚下的小球呈现了出来。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凑在一起,好奇地围观着这些小球,还时不时问一些问题。
儿童博物馆更趋向于一种创新教育,它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好奇、提问、思考、尝试等品质,而国内这方面的市场供给滞后,所以李贝贝决定把儿童博物馆带回中国。
设计和策划博物馆,需要较高的学术门槛
设计一座儿童博物馆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很多。团队需要极强的知识储备,与世界各国学者沟通交流,将知识点和创意交互巧妙结合,并定期对主题和内容进行更新迭代。
以爱得文设计博物馆的逻辑为例:
前期需要和世界顶尖的学者合作,比如圣智集团(亚洲)Cengage Learning,然后将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教材,例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开发为儿童博物馆形式的展览课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各领域顶尖学者的协助,确保策展的质量和差异化。
目前爱得文正在展出的生命科学展览,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习”提供专业学术支持,年底即将展出的物理学展览已确定联合扎克伯格推荐的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克里斯•费里博士。
爱得文先后开展了三个主题展览,单日付费人数超 5000 人。接下来爱得文计划在一二线城市自营儿童博物馆,在三四线城市合作共建儿童博物馆或主题展览区。自营馆的主要收入为门票和衍生品销售等;合作馆和主题展览区的主要收入为 To B 的展览解决方案销售等。
在爱得文看来,儿童博物馆会逐渐成为孩子学习新学科的入口和线下儿童与家庭教育消费的流量入口。
团队方面,爱得文的专业教育内容设计团队成员们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并曾就职于中国和美国的幼儿园与高校。
本文转载自“36氪”,作者王一一。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