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中国的职业教育,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提出德国的“双元制”进行比较。然而, 却很少人会提及到美国的职业教育。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些目前美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中美职业教育进行初步的对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仍有进一步的融合和更大想象空间,相信可以从美国的职业教育中借鉴一些经验。
美国职业教育现状
虽然美国没有明确将社区学院定义为职业教育,但从针对的学生人群、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定位来看,其与我们熟悉的职业院校有高度相似之处。
社区学院往往都是公立,两年制,学生通常获得associate degree,即“副学士”,或者证书。从2014年起,少部分大型社区学院也开始提供本科学位。目前,全美有1000余所社区学院,近550万注册学生,相当于有约35%的大学生都在社区学院体系内。比较主流的专业包括护士、会计、计算机支持(Computer Support)、法务助理、厨艺等。
社区学院旨在为当地的就业市场提供技能型人才,走读型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和周围社区及雇主有更强的连接。在经济低迷、失业率较高的时期,一部分本科文凭持有者甚至会选择在社区学院以较高的性价比重新学习一门技能。
社区学院的痛点仍然存在。尽管持高中毕业文凭就可直接申请入学,且学费被优惠政策大幅度减免,从2010到2018年,社区学院的注册人数却以1%~3%的速度连年下跌。主要原因来自于极低的完成率,两年制的学习,三年之内能够顺利毕业的人数不足20%。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就算学费被大幅度减免,学生仍需要至少一份兼职支持课本费用和生活成本。
尽管是社区学院,学生毕业所需的学分依然被严格地规定,其中大部分学生由于数学能力不足,在假期也需要参加特殊的“补救学习”(remedial work),不灵活的课时制度对于经济能力局促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加上没有在全职工作上导致的机会成本,很多学生发现短期成本大于收益时会选择离开校园。州政府的经费紧缩导致部分社区学院无法按照承诺提供专业课程也是原因之一。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MOOC课程同样无法解决这一问题。Udacity曾经在社区学院中开设项目,发现学生的完成率要远低于自律性更强的普通本科生。事实上,缺乏辅导老师的关注和监督,也是社区学院低完成率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新型的职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非营利机构中,IBM在2011年首创的P-Tech模式让学生完成9年级到14年级(即高中毕业后两年)的一贯制学习,不仅可以收获常规的副学士学位,还可以学到IT、先进制造、医药健康和金融领域中的实用技能。
目前,这样的P-Tech学校在全世界已有119所。而在营利性领域中,编程训练营(coding bootcamp)和线上大学是两种最主要的机构类型。一方面有以Fullstack Academy、General Assembly等为代表的IT技能训练营,旨在通过线下高强度的集训练习帮助零基础或基础较弱的学生掌握就业所需技能,并通过收入分成或延后交付学费等方案降低入学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制的编程学校Make School目前已经拿到传统需要四年才能获得的本科学位的授权,证明其对于美国高等学历教育的颠覆有了主流的认可。
另一方面,线上大学开始兴起,主要针对于美国超3000万曾经上过大学,却出于种种原因没能获得学位的群体。这类机构的目标清晰 —— 以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价格帮助学生“回炉重造”。
以拥有近10万名线上学生的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为例,其提供商务、教育(包括早教和特殊教育)、IT和健康四种强职业导向的本科和硕士学位,不对学分和课时进行硬性要求,仅以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为评判标准,同时辅以一对一的教学辅导服务保障效果。这类学校的成功也给了美国其他大学通过线上项目完成规模化的动机,促成了以2U、Noodle为代表的线上学习管理平台(Online Program Management)的兴起。
中美职业教育市场对比
与中国强政策引领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美国职业教育的演变更多是市场选择的行为。美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中国更加饱和,在中国一部分学生依旧对于高等学位趋之若鹜的时候,美国学生开始质疑副学士学位和本科学位的价值。
竞争日趋激烈、需求方买单意愿走低,刺激机构将原本两到四年的全职项目,构为灵活化、线上化、职业导向化的教育产品进行“销售”。不论是允许学分转换的MOOC、IT技能集训营还是线上大学的出现,都是传统教育被解构的产物。而线上学习管理平台等2B类学习管理平台的兴盛,也标志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
在这些大的趋势下,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小的趋势,例如:Handshake等平台逐渐替代了美国大学中的就业辅导服务,帮助雇主以更高效的方式提前挖掘人才;Capella University等线上大学开始开设线下小型校区,向线上课程 + 线下个性化服务/小组学习的模式过渡,这些趋势可能都会逐渐构成未来职业教育理想形态的雏形。
回过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明显看到政策方和实际需求方两种影响下导致的断层。校外的职业教育欣欣向融,校内的职业教育虽然在努力推动革新,但成果较为缓慢。
笔者认为,中国职业教育被赋予的战略意义,可能成为了其快速创新道路上的负重。例如,学校被大力倡导开设早幼教、养老护理等学科,目的是想用专业人才的储备倒逼产业的进步,但是与现在的市场实际需求却略有脱节。而美国的职业教育多围绕IT、商务和医护展开,也比较符合其产业特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会有进一步的融合的更大想象空间。随着高等学历的普及化和校外职业教育渗透率的提升,中国成人学生对于自己期待什么样的教育产品会有更强的感知。到那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或许也会像K12一样,发展成为具有更高“消费品”属性的市场,更多具有被互联网和技术革新化的可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未来之星EdStars”,作者凯力。原标题《美国职业教育给中国的一些启示》。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