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前几天写了一个“鄙视链”,点击还是蛮高的。我回头看了一下,觉得没说清启蒙与洗脑的区别。
我说,教育,先在的有启蒙的价值在,这个“先在”的词语,意思是说,我们在说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带上了启蒙的意义。当教育不带有启蒙的价值时,就不能再叫做教育。其他管你叫什么,都可以,比如主张打孩子的,那就叫驯兽师;比如主张要惩戒权的,可以叫狱卒;专门花言巧语骗人买单的,那就叫销售代表。总之,不能叫做教育。
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是不带有启蒙价值的,都不是教育。接近教育原教旨一点的,可以叫做类教育;走在教育对立面的,就叫反教育;借教育之名而不知伊于胡底的,就叫伪教育。
而把洗脑当教育的,就是洗脑本身,压根儿不能跟教育并提。不过呢,我们幅员辽阔,国人甚众,经常把洗脑当做教育。像有一句俗话说的的那样:回头我好好教育教育你。这句话里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更接近于洗脑和催眠。
做教育,尤其是做市场化的教育,也经常面临这个问题:启蒙还是洗脑,催眠还是唤醒。这就像哈姆雷特之问,很尖锐。因为市场化,自负盈亏,就有盈利的压力,至少总得养活自己。而中国市场,你知道,我也说过很多次,最适合国人的销售模式,还是传销。
这样,哪怕是居于教育圈婆罗门和刹帝利之地位的教育创新者和独立教师,在市场的压力之下,也会有是否坚持启蒙价值的犹豫。基于对人性软弱本身的深刻观察,我也会理解这些犹豫。
讲个事例。某个育儿名家,出了一本次级畅销书,就成了很多父母的育儿导师。
所谓次级畅销书,就是比超级畅销书次一级的畅销书,究竟有多畅销,我也不知道。总之,大概超不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超过《我家有个小学生》远矣。这位育儿名家拥有很多粉丝,她比较擅长的,就是,把这些粉丝牢牢地吸附在边上,不断为她买单。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位育儿专家,是启蒙还是洗脑呢?
我想,核心评价标尺只有一个,即,看她是否给他的用户,提供了促进其自我成长的可能,以及是否给用户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有一种话术是这样的,面对家长时,制造焦虑,扩大焦虑,然后又把自己塑造成全能的神,是你们这些听众唯一可以依赖的真神。这样,他就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让粉丝依附于他的机会,牢牢地控制粉丝,这样就可以收割粉丝了。
所以,催眠与洗脑的话术,其根本目的在于制造依附性人格,达到最终控制这些人群的目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成为韭菜,供养他。
我听过一些销售机构的造神运动——天哪,他们是真心觉得我蠢,才教我的。
先要有一个核心级大神,这就是最大的ip,或者叫仁波切,居于这个机构核心——在白鱼文化,就是你阿老师本人。接下去左右护法,接下去是四大金刚,然后是八袋长老……你看,这个权力设置很八卦,很中国传统,不是吗?
上面我讲的是洗脑和催眠。
启蒙就不一样了。启蒙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拥有理性能力和自决权的个体。
启蒙者是不造神的,相反,他们破除偶像。
启蒙者也不需要别人一直吸附在边上。因为个体的最高价值在于独立。享受崇拜的人,最终也会崇拜他人,那些能量比他更高一个等级的人。崇拜人格其实就是奴性人格。
比如,有个人曾说,他即便讨饭,也会有人追随着他。这就是神棍的自我修养了。要是有一个完全碾压他的人,他也会跟着去讨饭。
启蒙者类似于崔健的那句歌词: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要从白走到黑,但不需要有人跟随。
我要往自己脸上贴一点金,因为我总是说,阿老师也讲课,也讲育儿,但是阿老师是为了有一天你可以不鸟阿老师。因为阿老师讲课,是共同成长。听阿老师讲课,那些还缺一点点信心的朋友,就自我成长了,有一天,就可以不再在我这里花钱。即便我还要你花钱,我也得拼命读书思考,升级课程。
这就是启蒙——大家都在成长,最终目标是自我认识。
鉴于这个启蒙的前景很看好,阿老师认为,白鱼文化马上就要发财了。
其实,关于启蒙,用康德老师那句名言,是最合适的:启蒙就是在一切事务上都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
我年轻时特别喜欢这句话,引用起来显得自己有文化,连康德这么难都读过。
现在当然觉得康德老师说的还是对的。但我想要有所补充,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语境下。
在中国的语境下,康德老师这句话得以成立,还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个前提,就是,假设我们多数人身上确实还存在一个叫做“理性”的东西。
据说在一个国际学校,孩子来自世界各地,有个老师上课提问道: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非洲学生反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反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反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一脸懵逼,说: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我质疑是否存在“理性”这个东西,与以上段子类似。
第二个前提,则是能力。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也许有理性,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能力了。毕竟我们都不是能力之外资本为零的人。这个能力,是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的。
脑子被搞坏了,只会用辩证法的观点放屁,那勇气再多,也只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战狼。而战狼的悲剧在于,省吃俭用,一辈子供奉的那个人,正在高处吐着瓜子皮,一边说:这个sb。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噪音”,作者蔡朝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