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幼儿园里为什么一定要奖励贴纸?

作者:日敦社幼师学院 发布时间:

幼儿园里为什么一定要奖励贴纸?

作者:日敦社幼师学院 发布时间:

摘要:四岁的方枪枪在幼儿园里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关于荣誉的诱惑。

e8e325023a317f190ff0e4f4474adcc0.jpg

*本文经授权转自 :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ID:KTCR2018)

霍金曾著有一本书,叫做《十问》。十个数字下面十个终极问题:有外星人吗?时间旅行可能吗?我们能在地球上存活吗?……霍金将答案都写在这本书中。他说:“阅读终点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理解起点”。

而我们的教育,也是在问与答之间自然产生的。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一些问题。对问题保持追问,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可能。它也许会带我们找到新的答案,也许会帮我们重新审视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日敦社之问,是日敦社幼师学院向幼教领域的发问。有的问题也许有答案,有的问题没有。我们希望它是一条与以往不同的路径,能让大家洞悉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教育,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就好像一定会有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雨过天晴后,每个人都能够闻到草地湿润的香气。

四岁的方枪枪在幼儿园里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关于荣誉的诱惑。老师告诉他,如果想要得到小红花,就要成为自己穿衣服,饭前便后要洗手,按时上厕所,睡觉不说话的好孩子。

835b9c92ad748ab94c710d4ba30c2f05.jpg

进入幼儿园之前的方枪枪,基本不会自己穿衣、脱衣,还经常尿床,更不太明白怎么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处。在教室的墙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大大的小红花榜,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都在上面,有的名字后面的小红花多,有的名字后面小红花少,而方枪枪的一栏,却一朵小红花都没有。当小朋友们在比较小红花时,一向在家比较自由的方枪枪,在幼儿园却不得不重视小红花的存在。 921dc23d4c4bd123ebb3465adf4b98ea.jpg

得到5朵小红花,是方枪枪最大的愿望,为此他使出了吃奶的劲,克服了各种各样的个人习性,比如不尿床,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厕所…… 但因为各种行为不合格的原因,方枪枪总是得不到小红花。

于是,方枪枪开始“变坏”:亲女孩子,欺负小朋友,散布谣言说李老师是妖怪,发动小朋友半夜三更下床,把鞋带连在一起捆绑李老师。常常捣蛋的方枪枪,被老师强行孤立起来了。于是他更是费尽心机地捣蛋,想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的存在,可更没有人愿意和“坏孩子”玩。

最后,方枪枪不屑得到小红花,逃出了幼儿园。

这是王朔先生写的关于幼儿园的长篇故事《看上去很美》,并在2006年拍成了电影,而电影的英文名就叫《 Little Red Flowers 》(《小红花》)。曾经在幼儿园风靡了几十年的小红花,在这个故事中颇有意味。

从成人的视角来看,老师要管理一群孩子,她们既没有扎针、喂药片、猥亵孩子,也没有粗暴动手,她们认真负责,设置小红花为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看完影片,您一定会觉得难过,因为在方枪枪的眼里,幼儿园是监狱,老师是恶魔。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的幼儿园依然在使用小红花,有的幼儿园虽然把曾经的小红花升级成了更流行卡通贴纸,可类似方枪枪的故事却在不断地上演。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渐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有的孩子虽乖,却常以好好穿衣、吃饭等作为砝码,和父母“讨价还价”。其实无论是小红花还是贴纸,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外在物质奖励。

奖励的迷思

838283410b0f954993d59e0974f6148c.jpg

在教育中,对孩子使用 “奖”和“惩”的方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当大家越来越明白“惩罚”的弊端,将之弃而不用时,奖励却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钟爱,成为没有疑虑的有效工具。以小红花为代表的卡通贴纸、积分换物等外部奖励,让教育者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立竿见影的改变,它之所以沿用至今,似乎自然有其“合理性”。

在教育和心理学界,对奖励如何使用的问题也是一波三折。从行为主义开始,心理学界其实也赞同使用奖励。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有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当孩子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行为时,如果马上就给孩子一个正面强化物,如小红花、金钱、玩具等,就会进一步巩固孩子此种行为。当这种刺激与反应表现得极端时,正如马戏团驯化动物,表现合意就有奖赏。而“威逼利诱”正是行为主义的神髓。

行为主义的前提之一就是不问差异。无论这个小孩的性格气质如何,不管他身处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之中,老师、家长都会按预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奖惩。也就是说,使用奖惩的人只看行为和结果,不顾心理和过程。

但是从1971年开始,美国的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通过一系列实验开始质疑奖励的有效性,并引起了轩然大波。接着,又有一群以卡莫·瑞恩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站起来反对德西。

这场关于是否支持使用奖励拉锯战,最终以德西的获胜告终。他对过去三十年的128项研究进行审慎调查后认为:当外在报酬和内感报酬兼有时,外部的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它!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进行一项愉悦的活动,给他物质奖励很有可能减少他真正的兴趣。

什么是德西效应?

9b806a6ea01d1d259ebe1152ea8e3c14.jpg

关于“德西效应”,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故事:有个老人在乡下休养,但附近有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追逐打闹,嘈杂的声音让他不胜其烦。在屡禁不止后,聪明的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出门给每个捣蛋的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谁弄出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更多。”

随后,孩子们使劲想办法弄出更大的声音,而老人也根据不同的表现,给他们不同的奖赏。当孩子们习惯拿到奖励时,老人开始减少奖励,5美分、3美分、1美分……于是孩子们很生气,不给钱谁还为你叫!从此以后,孩子走了,老人的家恢复了一片宁静。

要读懂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人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出于自己的兴趣去做是内部动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但驱使我们的如果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条件变化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当他操纵外部因素时,他就同时操纵着孩子们。

“德西效应”的发现,实际上是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做的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了一些学生去解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时,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接着,他把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出一道智力题,就给予1美元奖励,而另一组则不给奖励。

在两组学生自由休息时间里,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尽管有奖励组的学生在有奖励时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很少有学生继续解答,这说明他们的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则有更多人充满热情地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从德西开始,众多的实验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人们也开始反思“奖励”本身,一旦使用不当就会掉进“德西效应”的陷阱。

以贴纸为代表的奖励的负面作用

c9148451d3c8f7139972dea9c6c738d5.jpg

外部奖励在短期内的确能让幼儿听话、懂事,然而,长期多次使用后,孩子逐渐对奖励不再那么热衷,或者对奖品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反而比以前更加难以管教。

比如我们常看到,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就制定一个奖励制度:平时考试,能进前十名奖励50元;进前五名,奖励100元;能考第一名,就带出去旅行……开始真管用,孩子一回家就进房间学习。可时间一长,孩子往往会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于是家长不断地提高奖赏的金额,以此加强刺激。而孩子则养成了为了奖赏才学习的习惯,学习也成了交易。

此外,有些孩子为了得到“小红花”,拼命向老师表现自己的良好行为,一旦发现老师不在跟前,就依旧我行我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乖娃娃,回家就成了小霸王。

更甚者,为了得到“小红花”,不惜委屈自己的身心健康,小红花成了孩子“要命”的劳什子。比如,《看上去很美》中,老师说晨便是好习惯,虽然方枪枪早晨并不想晨便,为了获得小红花,却在拼命拉屎。

以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孩子的情绪其实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这种外在的评价方式是他们难以控制的。在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因为各种原因很容易偏离他们的内部期望,一旦得不到小红花,孩子的内心就会不满,或是牢骚满腹,或是非常难过。

e8e325023a317f190ff0e4f4474adcc0.jpg

由此可见,以贴纸为代表的奖励方式,会使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方式变得简单化、模式化、标准化。如果幼儿的许多行为,都要通过物质化的荣誉来量化、评比,真的实在难以和儿童“灵性”相匹配,更别说教育中常强调的因材施教的灵活性了。

可以用外部奖励来激发兴趣吗?

22004ecd4a8b9c2241c723870bade888.jpg

“德西效应”出现的前提是“当人进行一项愉悦的活动时”,奖励才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也就是说,当孩子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行为,这种奖励可能是必要和有效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说明,外部激励对人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积极的效果。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开始还有点效果,慢慢地,效果越来越弱,甚至在某个点开始产生反作用。在科学的实验下,这种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正”、“反”效果在统计上几乎是中性。

也就是说,使用外部刺激,实际上在进行一场冒险,因为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会在外部奖励的刺激下逐渐转化为内在动力。此外,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阅读、弹琴,我们怎么能肯定孩子一定不会喜欢这件事呢?

更何况在使用物质奖励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几乎完全没有精力去细细区分和研究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哪怕是对孩子不感兴趣的事使用奖励,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这都是在冒险。

结语

其实当我们清楚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后,才能从根源上动摇我们使用奖惩的观念,才能优化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克制而谨慎地使用奖惩,对孩子保有真正的信心,用心去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质,尽量让孩子去真实地感受事情美好的一面,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才是身为教育者应去努力的方向。

最后,日敦社想再问一句:你的幼儿园还在使用贴纸来奖惩孩子吗?

参考资料:
1.  潘祺蓉,陶志琼,《构建更加合理的幼儿奖励机制———以幼儿园“小红花”奖励制度为例》,陕西学前师范大学学报,2016.10
2. 云宝妈《奖励孩子时要当心德西效应设下的陷阱》
3. Edward L. Deci, Richard Koestner, Richard M. Ryan. Extrinsic Reward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Reconsidered Once Again.
4. Mireille Joussemet, Richard Koestner, Introducing Uninteresting Tasks to Children: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Rewards and Autonomy Support.

主编  /  晔子

撰稿人  /  小秋

本文转自公众号“日 敦社幼师学院”(ID:KTCR2018),原标题《幼儿园里可以不用奖励贴纸吗?| 日敦社之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日敦社幼师学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日敦社幼师学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幼儿园里为什么一定要奖励贴纸?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