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感谢师娘、发表散文,核心期刊如何成了“腐败重灾区”?

作者:刘晨 发布时间:

感谢师娘、发表散文,核心期刊如何成了“腐败重灾区”?

作者:刘晨 发布时间:

摘要:先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再建构出合理的评价体系。

屏幕快照 2020-01-15 下午6.14.30.png

图片来源:unsplash

除了破坏学术公平,学术腐败还有“最坏的结果”。在“不发表,就出局”的情况下,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同法戕害后人。一代代传下去,学术界成了“大染缸”,谁进来谁被染色,不希望被染色的,就只好离开。风气不纯的高校,如何培育出合格的学生、公民?

近期,在“感谢师娘”之后,一本核心期刊的主编发表自己10岁孩子的散文被扒出,瞬间引爆舆论。“为何有如此之学术腐败?”“学术期刊怎么就成了获利的工具?”其实,网友们发出这样的声音,并非第一次。此前,核心学术期刊《求索》原主编因受贿数额巨大被“双开”的事件就是一例。

21cf598b1ac85e4e0753964493be395f.jpg

▲ 王青石发表于《银行家》的作品《四季之歌》。© 新京报

学术期刊的腐败,既与论文刊发供需不对等下的利益输送(论文写作者和发刊单位的勾连)有关系,与学术评价体系的错乱有关系,还与刊物主编的权力过大有关系。

核心学术期刊何以成为“香饽饽”?

事实上,核心期刊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每几年都会轮换,而且,能否成为核心期刊,除了期刊本身质量过硬之外,也要有利益输送,还要“跑路”(包括送钱、请吃饭、喝酒等)。

在国内,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实力,就看他/她的论文发表刊物的等级。刊物等级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制定标准的主体既管理着期刊的流动,也有监督期刊内容的责任。

一旦某期刊被纳入核心期刊之后,其主编、编辑甚至比教授都“牛”。因为,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评价一个学者的“生死”,就看这些期刊的编辑,尤其是主编有权力决定是否针对某篇文章召开组稿会、评审会等。

核心期刊的主编、编辑之所以受到热捧,和学术界内部的评价体系也不无关系,例如高校教师的晋升,普遍有发表核心期刊数量的指标,发表篇数越多(尤其是第一作者或独立写作),则意味着被评上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一些学者摸准这个门道,经常邀请期刊的主编去做客,顺便输送利益,从而“没有关系创造关系”,甚至花费几十万元“包刊”(每年给某期刊一定金额,期刊定期发表该单位的文章)。这样的“买卖”在学术界不是什么新闻。

而且,“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只要参评职称的,可能都得要发论文,这导致医生、护士、记者、中小学教师,甚至国有煤矿工作人员都要发论文。”因此,核心学术期刊除了垄断资源外,其权力被需求“放大化”。

我国的职称评价体系常被诟病,但始终难以更改,核心期刊依然是香饽饽。原因在于,发表期刊可以被量化,而其它方式往往操作较难。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趋势下,发表期刊论文代表着一个学者的科研能力(其所在高校还会给予物质奖励),我们不得不以此去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因此,优化评价体系是打破核心期刊成为香饽饽的关键。

浙江大学之前将学者发表“10万+”阅读量的网络文章纳入评价体系,还有一些高校试水“不发表科研论文也可以评职称”,但这些都是个别,难以撼动长期形成的游戏规则。在我看来,核心期刊作为香饽饽的时间还要延长,某些期刊还会继续担任“腐败的重灾区”。我们要注意,在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维度下,破解学术期刊的腐败如何成为可能。

不受监督的权力是腐败的直接原因吗?

《求索》原主编被双开,是在于其权力过大,内部没有制衡(甚至共谋),且外部监督缺位。权力的内驱集中与滥用是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阅读学术论文的人毕竟是少数。在学术界,谁乐意去得罪人呢,谁又愿意当那个揭穿皇帝新装的小孩呢?

揭穿,就意味着风险。比如,北京某大学教授因指出教材有错误而被辞退。因为他戳中了其中的利益输送,伤害了既得利益者,因此必须被残酷打击。

总的来说,当某些人权力过大,又缺乏监督时,腐败就顺理成章地沿着私心发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装糊涂,甚至同流合污,逼迫自己学会那套玩法。

我们的社会太缺乏敢于监督腐败的人,而且这种人往往又会落入到更不堪的现实中。心灰意冷之时,只好放弃对既得利益者的叩问,因为“双拳难敌四手”。因此,反腐重在结构与制度上变革,而不能推给个体。

学术期刊的腐败除了伤害公平,还有什么?

有关系,就可以让一个10岁的孩子的散文上核心期刊;有权力,就可以让阿谀奉承的、与期刊毫无关联的文章上核心期刊,这就是“套路”,共同点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实现利益交换。

这样的套路会带来不良后果。学术期刊应该是把人类的知识结晶贡献给学术界,推动某个学科,某个问题的解决。但现实是,期刊成了一些人的“自家菜园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毫无章法可言。一些好好做学问的学者,文章不得发表。相反,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凭借“学术垃圾”却可以登上“庙堂之高”。这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不公平的现实当然会腐化那些认真做学术的人,甚至可以对他们逆向淘汰。因此,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只好被迫同流合污。

除了破坏学术公平,学术腐败还有“最坏的结果”。在“不发表,就出局”的情况下,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同法戕害后人。一代代传下去,学术界成了“大染缸”,谁进来谁被染色,不希望被染色的,就只好离开。风气不纯的高校,如何培育出合格的学生、公民?

怎么把学术期刊的这股歪风邪气杀下去?

当人无法改变的时候,制度与文化要保障人的公平感。

首先,优化相关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比如“不以学术论文为唯一评价标准”,此外,学校、科研院所,或其他单位,还要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从顶层到基层都有合适的环境,这个评价体系才是健康的。

其次,有效监督学术期刊。在期刊评定者内部,举报受理腐败的学术期刊;在外部,有关部门需强化社会舆论,建立打假体系,不能把这样的难题推给个人或社会。

再次,“穷”是一些学术期刊腐败的理由。的确,期刊编辑“付出多、得到少”,但穷就可以干坏事么?国家有关部门亟需考虑,如何资助、管理期刊,“净化学术空气、维护学术尊严”。

从次,市场化运作是学术期刊的病毒之源。给钱就发表,不给钱就不发表,这伤害的肯定是学术质量。正如周孝正所说:“治理学术腐败的根本方法,还是在体制改革上,改变学术生产和管理体制,约束权力在学术中的作用。期刊只是一个环节,解决了根本,期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最后,学者与学术期刊都要自律。现在,学术期刊“朝钱看”,理事单位满天飞。一旦学术风气坏掉,就很难再复原。在道德层面,学者要自决于这种歪风邪气。士者,厚德载物。

总之,缓解“学术期刊腐败”,既要加强监督,又要脱离市场化,还要自我道德约束,这些因素合起来可能挽救一部分公平感。在我看来,不仅是政治反腐,学术反腐也应成为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先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再建构出合理的评价体系,也不失为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办法。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都观察家”。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南都观察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南都观察家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感谢师娘、发表散文,核心期刊如何成了“腐败重灾区”?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