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撰稿燃气酱,编辑秋裤,排版馅饼
近段时间,多家培训机构纷纷开设专门教授跳绳的培训班,并打着“跳绳事业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招揽生意。此类培训班开班即满员,场面火爆非凡。
供不应求的培训课使得课程单价一路飙升,更有跳绳狂热家长,为让孩子接受私教培训怒掷2万元的高昂学费。
高出天际的课程费用、空前火热的报名场面,令人一度质疑,这真的是我们曾经熟悉的跳绳吗?
如何使孩子成为“跳绳大师”,并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跳绳,这项看起来“傻白甜”的体育项目,也许再难有从前的简单快乐。
跳绳,真的有这么香嘛
在2014年出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跳绳便已经成为小学生体测的必考项,其中规定一年级的男生必须在一分钟内跳绳109个才能得到满分,而女生则是117个。
随着年级的增加,规定也会更加严格,到了六年级时,男生一分钟需要跳157个才能算作满分,女生则是166个。
家长对跳绳达到满分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龄儿童来说都有些勉强。
在中新网记者的收集中,没接受过教练培训的小学生小淇的跳绳平均成绩为一分钟80个左右,对于单纯体育测试来说,小淇已经稳当地迈过及格线。
为了跳好绳,只能用绳命去跳。/piaxbay
但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的确表明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
这也就意味着跳绳成绩总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的小淇,始终难以触及评优与评奖的基本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淇母亲决定为小淇报名跳绳培训班,希望小淇能在同龄人中“悄无声息”地脱颖而出。
但小淇母亲却没想到,参加跳绳培训班已经成为家长群体中人尽皆知的“评奖秘籍”。
因为在低年级体测标准中,跳绳的成绩占比与50米跑并驾齐驱。许多家长认为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跳绳成绩提分快,孩子负担较小,再加上评奖评优的压力,使得家长们纷纷加入报名跳绳培训班的大军中。
赢在起跑线一般都是靠钱砸。/微博
在应试压力极大的环境里,跳绳这把“火”得还算有理可循。
跳绳培训班,一诞生即热门,为报跳绳私教课每年花废万元的家长不在少数。
跳绳跳得好,不仅意味着能拿好成绩,还预示着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甩开别人家孩子好几条街的美好愿景,这样的跳绳运动,向中国家长散发出诱人的学术香气。
据新京报调查,目前市面上提供的跳绳培训的机构,主要面向5到9岁的学生(学前班、小学生)。每节课约60分钟、收费再80-300元不等。授课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是3到5节课为一周期也有部分机构对市场没有限制,教会为之,按课时计费。
课程周期短,上课时间少都没问题,可跳绳培训班一节课300元的收费标准,着实有坐地起价的嫌疑。
家长们对成绩的高要求,自身时间的限制,使得跳绳班的市场水涨船高。
跳绳变成考试,谁都避免不了焦虑。/piaxbay
许多培训机构更是盯紧了家长们的诉求,精准开班,效率薅毛。要说跳绳培训班到底割了谁的韭菜,打头阵的肯定是家长们。
三年级学生家长谢女士说,孩子的每个周末几乎“无休”,有着一套严密的周末学习规划。
最近,谢女士在家长朋友们的讨论中得知,跳绳培训班是一个新的学习趋势,“上了都说好”,当机立断就为孩子报了名。
她说,虽然在报名结账时支出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想到自己孩子不必输在起跑线上,心情也确实轻松了不少。
报名跳绳培训班成为了谢女士抒发焦虑的途径,抒发过后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也自然降低了。
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pixabay
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下,家长们别无他法,总想用金钱捞住每一个“报班”机会,来换取一张“孩子不掉队”的安全牌。
孩子此时成为了家长投射焦虑的对象,更是成为了家长解放自身焦虑的唯一途径。
“报班”与竞争都是永无止境的,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家长与孩子们,面对的似乎是死循环的困境。
家长焦虑从何而来?
“加班加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培训班宣传标语满大街比比皆是。校门口,机构老师比较式的语句,询问式的口吻,都使家长在升学压力面前无处藏身。
不知几时起,我们这代家长孩子都活在了这条无形的起跑线上。
有人说这是一个家长集体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家长面对焦虑时“手无缚鸡之力”。
吴先生是来自金华的高一学生的家长,现在正为自己的孩子考察苏州的国际学校,希望孩子和自己都能通过换个环境,能少一点应试压力。
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压力。/《起跑线》截图
面对未来走向与成绩竞争的双重压力,吴先生尝试退一步远离应试焦虑,替儿子转学到苏州的一所国际高中。
本以为上了从重点初中毕业的儿子,能够在新的高中如鱼得水,却发现每上一层台阶,竞争便更是激烈。
不仅是儿子,试图躲避焦虑的吴先生发现,就算再新环境,家长之间的竞争强度只有增无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家长,也同样抱着这样的心理,打算“另辟蹊径”,为孩子换个环境减轻压力。
但同行的伙伴多了,竞争与焦虑也就接肘而至。吴先生的焦虑,还没有到头。
使家长焦虑还有无法逃脱的“前辈秘籍”,压力成为闭环在“家长群”中不断加成。
微信家长群成为不间断的压力来源。/unsplash
中国青年报指出,现代家长们生活在各种“群”里,因此,任何消息都会飞速地传递:经验传递的同时,焦虑也在聚集。
在这些群中,家长们既可能成为压力的施加者,也可能成为压力的接收者。当“信息流”畅通之后,焦虑也成为“首尾相连”了闭合链条,家长们只要迈入这个闭合的链条,就很难挣脱。
黄先生的孩子终于高中毕业,顺利地进入深圳某所大学。本想要放手让孩子在大学“肆意生长”的黄先生,却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便被同乡家长群的信息打乱了阵脚。
各大名校的offer,知名企业的实习证明,学术文章发表…“别人家孩子”的荣誉信息呈炮轰态势冲击着黄先生。
竞争从出生便开始,优秀的鄙视链是无止尽的。/《爆裂鼓手》截图
刚休息一个暑假的他,不得不再度提起精神每天督促小黄奋起直追。
第二学期伊始,黄先生也不是没有产生“放养”的想法,但孩子的未来工作、求学道路又是他作为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熬过了高考的黄先生眼看着胜利究在彼岸,更不愿再大学的升学梯队中落后。
即便是熬过了12年炼狱式应试压力的大学生家长,对于新一轮的焦虑闭环也无能为力。
没有进步,就是比人家退步了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兴趣班是弯道超车的一个筹码,而如何报班,还要讲究策略。
比如,选择很重要。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家长表示学钢琴、小提琴早已不吃香,学的乐器要越少见,才越能在各种才艺展示比赛中赢过别人。
时机也很关键,报班必须从小抓起,2岁开始背古诗、3岁学游泳、4岁可以多栖涉猎美术、艺术、科学等不同领域,跑得越早,悔得越少。
当然,多才多艺非常重要。这样,你既可以学比较基础的东西,又能尝试一些冷僻的技能。有调查数据指出,香港儿童平均报班数量为3.5,最多有报11个。
一个4岁半的小女孩,就已经开始同时要上画画、唱歌和跳舞三个兴趣班。/《没有起跑线》
不过,就算掌握并执行了报班的三大要点,也不意味着你能在这场比赛中走得轻松。
纪录片中,年年功课拿第一的四年级女生Tessa,会弹钢琴、会滑冰、在舞剑比赛中拿过金奖,她却一直有接连不断的顾虑。
对于竞争的考量,她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在本校是第一名,但到别的学校可能是最后一名。”“总有人会更厉害,可我不想输。”
学了更多“兴趣”,考了更多好成绩,给她带来的不是快乐和满足,而是更多不安。
Tessa对自己充满了危机感。/《没有起跑线》
紧张的生活节奏,焦虑的竞争担忧,从小就开始笼罩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
纪录片里,38.3%的受访小学家长表示子女每天游戏时间不足一小时,19.1%的家长更表示子女每天完全没有娱乐时间。
相关数据也指出,当地儿童的快乐指数,从2008年的七成下降到近年的五成。
让孩子游戏放松,成了一种强迫性的承诺。/《没有起跑线》
在学校不断提倡减轻课堂压力的时代,家长却给予了孩子难以承受的重担,孩子不仅仅是家长们对未来的期待,还成为了为家长们解决焦虑心理的一个重要砝码。
所谓“家长心态”,最怕是孩子输给旁人,可说到底,家长们最是怕在这场全民博弈的无形起跑线上落后于人。
用力过猛的求学经历只会让孩子们胆战心惊,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在何处,难道只是单纯的为了“不比别家孩子差”?
在这样的追求面前,兴趣班变得渐渐和兴趣无关,甚至,早就和兴趣完全背道而驰了。
参考文献:
“跳绳焦虑”:当孩子不会跳绳成为大人的难题,每日人物
跳绳班火热说明了什么,北京日报
180一节课的跳绳班,割了谁的韭菜,中国新闻网
焦虑催生的“跳绳培训班” 为何突然火了,新京报
花2万元报跳绳班培训真能解决家长焦虑吗,中国妇女报
夹缝中的中国家长:要么逼孩子,要么逼自己,凤凰周刊
家长当下无处安放焦虑,中国青年报
校外培训调查: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他们在焦虑啥,人民日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燃气酱,编辑秋裤,排版馅饼,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