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大学生就业迎来最艰难时刻

作者:陈志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就业迎来最艰难时刻

作者:陈志文 发布时间:

摘要:在疫情防控逐渐转入下半场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3.21.png

* 来源:陈志文观察(chenzw_edu),作者:陈志文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今年将扩招硕士研究生,相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人,同时扩招专升本规模,同比争取增加32.2万人。

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4.17.png

这实际上是在落实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此次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主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两条扩招政策显然是为了延缓大学生就业,换句话说,继续上学,减少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实此次发布会的更多内容,是教育部与相关部门推出的一系列稳定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服务,却被这条扩招的消息抢了“风头”。

为何?显然,在疫情防控逐渐转入下半场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此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辉公开披露,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再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实,自1994年起,26年来高校毕业生总数一直在节节攀升,不断刷新纪录。

1999年大扩招,拉开了高等学校大发展的序幕,根据2018年教育统计公报,高校招生总量已经达到791万。2019年,在高职大扩招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则进一步扩大至900万人左右,中国高等教育快速从精英化转入大众化,进而达到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在本世纪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前些年,一些媒体很喜欢用“史上最难就业季”这种标题渲染当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我给很多毕业生说过:“你应该庆幸是今年毕业,不是明年,因为明年只能更难”。完全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高校毕业生总量还将继续攀升。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4.08.png

874万,这还只是毕业生的一部分。2020年,各类回国的留学生也差不多达到60万左右,两项合计就高达934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根据近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大约是1300万,其中城镇新增1100万。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已经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85%——“一个砖头扔下去必能砸中一个大学生”。和2000年前后的就业矛盾是下岗工人不同,现在的就业矛盾彻底转变为大学毕业生了。

大学生就业到了最艰难时刻

在大学生就业重压之下,近年中国经济开始了一轮换轨,转型升级,从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稳健发展阶段,近10年GDP增速不断下滑,去年达到了一个阶段历史最低值,仅有6.1%。这种态势下,用人需求必然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美国不能容忍中国的快速发展,挥舞关税大棒,举国之力打压华为,中美贸易摩擦让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正是在种种复杂背景之下,2019年3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出其不意地宣布,高职扩招100万。这一高校招生的政策,放在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板块,目的显然是延缓高中毕业生以及转业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的就业需求,保就业意味浓厚。

用扩招延缓就业,并非今日之发明。

20年前的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扩招的目的之一,也是延缓就业。那一年,高校招生计划比前一年陡涨50%以上,净增长52万人,达到了160万人。20年后,这一招再次被采纳。

谁也没有料到更严峻的“黑天鹅”来了: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4.00.png

疫情恰恰爆发在大学生就业最关键的时期,为防控疫情,我们采取了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整个中国在一瞬间进入静止状态。无法实习,无法招聘,面试,更麻烦的是,受疫情打击,中小企业尤其是用人需求最大的服务业几乎陷于停滞,用人需求短期大幅萎缩。

就业形势之艰难,几十年来罕见,不仅因为需求萎缩,疫情也直接影响了实习面试等招聘关键环节。大学生就业已经到了最艰难时刻,没有之一!就业,往往是社会的稳定器,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就更为敏感。

在2月28日发布会上,翁部长介绍了教育部与相关方面采取的10余条稳就业措施,如联合几家大型就业网站,推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24就是24小时不打烊,365就是全年推进。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3.51.png

教育部可谓拼尽全力,殚精竭虑,连扩招也用上了。

延缓就业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对于通过扩招推迟就业的做法,一些担忧与质疑声音也再次响起:未来怎么办?

20年前的大扩招,也曾面临这样的诘问。有人公开质疑:未来上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幸运的是,此后的结果证明,当年的扩招是成功的,在延缓就业压力的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功不可没!换句话说,当年的扩招暂时延缓就业压力,但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用人需求的提高,有效消纳了这一增量。在此后十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常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最高时GDP增速达到了14.2%。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3.40.png

但20年后,时过境迁,这一做法边际效益已经显著下降,面临艰难挑战。

先说招生与供给。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8%,升学矛盾突出。直到200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才超过100万。

但到了2018年,全国高校共招生791万人,本科招生总量超过4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逼近普及化50%指标线,近一半省市高考实际录取比例超过90%。在此基础上,2019年再次扩招100万,其难度可以想象。2019年高校招生工作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底,才勉强完成了这100万高职扩招计划。

再说就业需求的困局。

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用人需求供给,没有那么容易了。从不足100万高校毕业生增长至200万,甚至400万、500万,还是好消纳的,但到了近900万,消纳的绝对难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近十年,我国GDP增速持续下滑,虽然是在高位基础上的下滑,但近年各地经济的拉动主要还是房地产与金融,这两类产业贡献了增长数字,却很难产生大规模的人力需求。

消纳就业的主力还是中小企业。但和20年前不同,社会治理越来越规范、严格,企业税费上钻空子的可能没有了,客观税负沉重。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用人成本大幅上升,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艰难。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给我介绍,仅仅以用人负担为例,企业如果给一个员工发1000元工资,但实际支出差不多是1400到1500左右,附加的都是各种费用。

更为麻烦的是,我们的就业期望值是和学历直接挂钩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年前,一个专科生就已经很好,20年后,每年仅本科层次就招生400余万人。伴随着扩招,就业压力虽然得以延缓,但学历也在不断加码,高学历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就业期望值不断被推升。就业需求不旺,但高学历人才供给却不断增多,很容易形成一个大学生就业的高位“堰塞湖”:高学历层次的人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发展不如意,无法释放更多需求岗位,很容易带来更为复杂的社会情绪,不稳定因素。

屏幕快照 2020-03-10 上午10.13.31.png

因此,我们在着力发展经济,努力解决需求岗位的同时,也需要在就业观念上做必要的引导,提前削减这一就业心理的“堰塞湖”。

在特殊的文化与国情背景下,我们不自觉地把就业期望与学历挂钩:高学历意味着体面的就业。社会舆论也出现所谓“人才高消费”的说法,本身就反映了这个观念的根深蒂固。但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这种观念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是稀有劳动力,上大学也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因此80年代对大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天之骄子。

但现在完全不同了。今年研究生扩招如果完成,那么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量就已经逼近大扩招之前全国本专科的招生总量。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实际录取比例多数超过90%,也就是说在今天的中国,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当下,在85%城镇新增劳动力都是大学生的当下,我们还要求大学毕业就必须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

大多数大学生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毕业只意味着你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并不就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比如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的加强与改进,解决资源与职责错位等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是教育部门的主要责任。但新闻发布会上,主要介绍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和政策的,是教育部的翁部长,记者追问的,也是教育部的翁部长。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负责人,几乎没有太多讲话机会。

现实中,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主要还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各院系相关负责人在忙,是学校在忙,是教育部门在忙,压力也基本都背在学校和教育部门身上。但学校和教育部门实际掌握的支撑就业的资源与政策都是有限的,资源与职责显著不匹配,是错位的。

一位高校就业负责人曾举例说,学校承担了绝对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但以前我们连基本经费都没有,这些年才可以从学生相关费用中拿出一定费用用于学生就业服务,但对于庞大的就业服务来说,捉襟见肘。但同时,国家每年给相关部门拨付的就业费用至少有几百亿,是时候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了,国家对就业的扶持政策与资源,也有必要直接和高校对接了,而不是还把支持重点放在下岗工人、农民工上!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志文观察”,作者陈志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陈志文观察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陈志文观察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大学生就业迎来最艰难时刻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