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一位华裔女孩的自白:为什么以“爱”为名的高压控制,从来不会有好结果?

作者:张凌锋 发布时间:

一位华裔女孩的自白:为什么以“爱”为名的高压控制,从来不会有好结果?

作者:张凌锋 发布时间:

摘要:" 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 , 你会不会按下这一按钮 ? "

5e6ac02d8e9f09799f05741d_1024.jpg

以 " 爱 " 为名的控制,在中国家庭中十分常见。华裔女孩 Karen 就曾在脸书上控诉,自己和兄弟姐妹是如何被父母的控制欲给 " 毁 " 了。在生活中,控制欲强的人,往往由这样一些因素造成:性格高度自恋、受原生家庭影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 " 控制欲 " 在代际间传递,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正视它,并掌握一些原则和方法,与这种高压的 " 爱 " 达成和解。

" 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 , 你会不会按下这一按钮 ? "

这是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提出的辩题之一,也是横跨在所有父母心上的一个问题。

你会定制孩子的人生么?虽然每对父母都有着各自的考量,但一项由中国青年报在 2012 年发起的社会调查,显然能给我们一些讯息。

这项有关" 父母对孩子生活干涉 "的社会调查收获了 3328 份答案,参与者中,70 后占 29.7%,80 后占 41.1%,90 后占 6.5%,调查显示:

  • 76.5% 的人表示身边过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

  • 32.4% 的人认为这类父母非常多,

  • 90.2% 的人感觉父母干涉会给子女带来很大压力。

5e6ac02d8e9f09799f057412_1024.jpg

调查还提问了父母最容易干涉孩子的哪些方面:(多选题)

  • 谈恋爱结婚,78.2%

  • 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60.2%

  • 选择学校,59.3%

  • 选择专业,54.1%

  •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42.5%

  • 培养下一代,37.7%

  • 等等 ... ...

显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普遍存在,并且这种控制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控制已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华裔女孩凯伦(Karen)就在脸书上,一个叫做#Subtle Asian Traits#的小组。倾诉了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活在高压控制之中,并且这一行为并未随着成年而有所缓减,甚至变本加厉。

父母的控制欲让她变得没有主见、丧失了交友能力、并与社会脱节,连她的兄弟姐妹也深受影响。

透过凯伦的故事(由于篇幅有限,外滩君做了删减),外滩君想与大家聊一聊,亲子关系中,家长存在的控制欲问题,以及我们该如何与这种独特的 " 爱 " 和解。

5e6ac02d8e9f09799f057413_1024.jpg

这个创建于 2018 年 9 月的小组汇集了诸多亚裔,他们在这里发帖,既谈论个人经历、分享生活故事,也求助或安慰他人

华裔女孩的自白

(注:自白部分为第一人称)

大家好,我的亚裔同胞们。

我是一名澳大利亚华裔,父母在他们那一辈移民至此。我觉得可能是移民背景的原因,让他们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十分严格(尤其对女孩子)。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不让我去朋友家玩耍,更不允许过夜。他们认为:女孩子在外人家里留宿,容易被人想 " 歪 "。

我只被允许与极个别女同学保持联系:

一位是越南裔女同学,因为双方父母相识;

一位是来自黎巴嫩的女同学,因为父母觉得她学习成绩很高。

13 岁的时候,父母的审查从线下延伸到了网络。他们会留意每一位与我接触的网友,翻查我的电子邮箱,一边浏览邮件记录一边有选择地进行删除,数百封邮件因此从我的邮箱中消失。

15 岁的时候,我妈妈在过马路时还要紧紧牵着我的手。

5e6ac02d8e9f09799f057414_1024.jpg

从小到大,我一直恪守着父母的 " 门禁规则 ":晚上 9 点前必须回家。

每次出门,妈妈都会在门口与我道别,并强调:" 你晚上 9 点必须回来,不然我就要报警了。"

除此之外,出门前,我还要面对父母止不住的提问:

你跟谁出去玩?

你怎么过去?

过来接你的人是谁?

聚会接近晚上 9 点的时候,我妈就会展开 " 短信攻势 ",爸爸也会给我发很多的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可以分成两类:

一些是温和的," 我们要吃晚饭咯。"

一些则是生气的," 你怎么还不回来!"

可当时大家都在玩耍,所以我要第二天才会在电子邮箱中发现这些邮件。

5e6ac02d8e9f09799f057415_1024.jpg

虽然麻烦不断,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当时的我造成太大影响,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那是在我 21 岁的时候,因为要进行一份 3 个月的实习,我从父母所在的堪培拉搬到了悉尼,住在他们一位朋友的家里,以便父母能及时获知我的行程信息。

在实习结束的那天,同事们举办了欢送派对,因此,那天晚上我并没有及时回到住所。

父母的朋友见我迟迟未归,便给他们打了电话。

我的父母开始一如既往的 " 狂轰乱炸 ",他们不断地给我发短信:

你在哪?

你怎么还没回家?

你现在应该在家,或者在回家的路上了!

看到这些信息,我回复了我妈妈,告诉她我在与同事聚会。

5e6ac02d8e9f09799f057416_1024.jpg

但妈妈不依不饶,尽管我说一切平安,她还是不停地给我打电话:

" 我们怎么知道你是不是被人绑架了!"

" 我们怎么只是是不是绑匪发的这条短信!"

" 肯定有人绑架了你!"

这是我生平以来,见过妈妈最生气的一次。

她说到做到,挂完我的电话后,真的给警察局打了电话。

当然,警察在了解事情经过后,告诉我的父母,他们的女儿已经 21 岁了,具备独自行动的权利。

在了解到叫警察无用之后,我的父母更新了他们的手段。

在我 24 岁的元旦,朋友们拉我去欢庆跨年到凌晨 1 点。这又一次触碰到了我父母的底线,他们开始给每一个和我出游的朋友打电话或者发短信。

事实上,由于从小被严格管教,我并不是一个经常出门聚会的人,而仅有的几次出门都被父母这样不停地追踪,这让与朋友相处的我很尴尬。

5e6ac02d8e9f09799f057417_1024.jpg

当然,我并不是家中唯一一位被影响的人。

我还有两个哥哥与一个妹妹。

作为长子,大哥承担了父母所有的期望:永远力争上游。在父母的 " 包办 " 与 " 鞭策 " 下,大哥成绩优异,入读名校,还获得了硕士学位。

但这种 " 别人家孩子 " 的故事,在大哥就业时戛然而止。爸爸不停地帮忙找工作,但大哥不愿从事低薪水的工作。

对此,我妈表示支持," 我儿子可是有硕士学位的人!",妈妈甚至愿意大哥啃老,因为对她来说,大哥永远是一个孩子。

大哥的现状就是:一位近 30 岁的男性,害怕被别人拒绝而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缺少与外界沟通所需的能力,只能每天躲在家中玩电子游戏。

5e6ac02d8e9f09799f057418_1024.jpg

如果说被父母宠幸的大哥活得不幸的话,那与父母关系疏远、不受待见的二哥(28 岁),或许幸运很多。

由于读书的时候成绩差,二哥并未得到父母太多关注。他 16 岁就辍学工作,现在是一位金融分析师,工资较一般城市白领稍高。

除了受摆布的大哥、反抗的二哥与后知后觉的我,父母极端的控制之下,我妹妹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撒谎。

年龄最小的她,熟知哥哥姐姐们的经历,所以她深谙如何 " 摆布 " 父母:

当父母不开心的时候,她会用甜言蜜语来亲近他们;

当父母责问的时候,她选择撒谎来进行欺骗;

... ...

靠这些手段,我妹妹获得了极大的个人自由。

对现状忍无可忍的我决定搬离父母,开始自己的生活。

5e6ac02d8e9f09799f057419_1024.jpg

这时候我才发现,由于被父母过度保护,快要满 25 岁的我,心智成熟度比实际年龄要少 5 岁!我很爱我的父母,但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自己,性格内向、胆小、而且也无法维持一段长期的友谊。

我像是一只刚刚破壳的小鸡,对外面的世界所知甚少,不知道社会如何运转,工作也好、恋爱也罢,甚至我都不知道如何融入到社交活动之中,我希望有所改变,却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

父母的举动,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小时候,我受他们限制,无法自由地交朋友;长大后,我似乎也丧失了交友的能力,这让我倍感孤独。

我对我妈的一句话记忆深刻," 你问我什么时候才不会像警察一样管着你?我告诉你,我以前管你,现在管你,等你到了 40 岁,我还是会管着你 ... ..."

对于上文我的境况,我想亚裔同胞们大概能够理解,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我现在处于一个茫然无助的状态,非常需要一些建议与帮助。

5e6ac02d8e9f09799f05741a_1024.jpg

以 " 爱 " 为名的高压控制

事实上,上文华裔女孩所遭受的,正是其父母,尤其是母亲所编织的控制巨网。

这种控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论是父母、伴侣抑或是亲友,当他们说出 " 因为我爱你 " 的时候,附带的下一句话,极有可能是其控制欲的体现。

不论是出于保护目的 " 立规矩 ",还是为了减少孩子人生困难而帮忙 " 做选择 ",所有这些让人失去自主权利,不得不顺从于他人意志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就是举着 " 爱 " 的旗帜的控制欲。

5e6ac02d8e9f09799f05741b_1024.jpg

哪些因素影响了家长控制欲的产生?

1. 自恋性格

控制欲强的家长,往往高度自恋。这种父母将自己的个人需求放在首要地位,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情感诉求。

自恋性格的父母只听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并通过教导孩子如何进行感受、如何表现以及如何做出决定,来达自身的控制欲望。

对这样的父母来说,孩子只存在两种状态:听话、或者叛逆。

孩子听话的时候,父母的自恋性格得到了支持,其控制欲也将随之高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便会生气,并开始批评孩子,开始 " 倚老卖老 " —— " 我知道什么是最合适你的 ",以个人经历来说服孩子,以证明自身行为的正确性。

可以说,面对自恋性格的父母,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孩子都无法真正发展自身兴趣。他们总是早早被安排好了看似最合适的学习项目,自主成长的空间极小。

5e6ac02d8e9f09799f05741c_1024.jpg

2. 原生家庭与情感需求

除了自恋性格外,人们的控制欲还受其原生家庭与情感需求影响。

研究统计,对强控制欲的家长来说,其父母也很有可能是强控制欲。所以当家长们无法从父母处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当他们生育子女后,往往会延续这一循环,即首先表达自身(未被满足过)的情感诉求,而忽略子女意志。

同时,这些父母还有着被他人需要的情感需求,因而在潜意识中会将自己定义为 " 照顾他人的角色 ":通过对他人生活的不断 " 照料 ",以达成自我情感满足。

所以,当孩子开始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便会成为家长给予照顾的威胁,让后者处于不被需要的危机感中。随后,家长们便会制定更严苛的控制规则并加强控制行为,以维持对自身有利的现状。

上文华裔女孩与同事聚会,延迟回家,破坏了准时回家的 " 潜规则 ",致使母亲更新控制手段并呼叫警察,便是生动的体现。

打着 " 爱意 " 与 " 保护 " 旗帜的父母会在家中塑造自己的绝对权威: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课外补习的选择,抑或是寒暑假的安排,孩子所有行为都要按照预设轨迹运作,每一次 " 脱轨 " 都会招致批评与不满。

长此以往,被过度控制的孩子便会失去 " 自主能力 "。

他们会被被培养成失去目标与方向感,丧失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卑、懦弱与消极心理的人,就如同上文华裔女孩与其大哥。

父母控制欲的加强,会削弱孩子的自我意识,从而抑制其成就,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支持。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是表示:父母过强的控制欲会从亲子关系映射入其他亲密关系中,影响到孩子的夫妻关系、朋友关系……

5e6ac02d8e9f09799f05741e_1024.jpg

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欲家长其实并不少见。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中,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就当众表明了自己的 " 强势 ":

" 儿子进组拍摄,我就跟组给儿子做饭,有我在的地方就是厨房。"

" 我每天早晨四点起给儿子炖梨汁,坚持了十年,从不间断。"

" 我们家从不请保姆,我一人能顶两个菲佣。"

雨辰妈妈还补充道," 我是没有自我的,周围人都知道,我是用全身心对待我儿子的,我还能继续奉献。"

这种 " 十年炖梨汁 "、" 一人顶两个菲佣 " 与 " 还能继续奉献 " 的行为和言论,恰恰是自恋性格的父母,出于满足自身情感需求,被控制欲自我感动的体现。

5e6ac02d8e9f09799f05741f_1024.jpg

与 " 爱 " 和解

要想与这种高压的 " 爱 " 和解,首先我们要正视控制欲。

不可否认,父母的控制欲在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同时,其实也是出于对孩子人生与发展的关怀。

不论是否具有控制欲,对于父母来说,若能正确地表达自身对孩子的关怀,显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Laursen提出了关爱关系理论(Caring Relationship),他指出,良好的关爱关系存在以下 7 大特征。

  • Trust 信任:相信孩子,并且自己也信守承诺。

  • Attention 关心:及时表达关心。

  • Empathy 共情力:愿意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事情。

  • Availability 关心的可获得性:保持给予关心的频次,而不是长期忽视,偶尔表达,后者更容易遭到孩子的敌意。

  • Affirmation 肯定:肯定孩子积极的一面。

  • Respect 尊重:尊重孩子,将其视作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 Virtue 美德:成为孩子的行动榜样。

缺少了上述特征,盲目自我的关心,往往会招致孩子的反叛。

5e6ac02d8e9f09799f057420_1024.jpg

那家长如何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关怀呢?

韩国延世大学学者Susie Kim和Sue Ryeon Kim在相关论文中提出了人际关怀技巧 (Interpersonal Caring Techniques,ICTs),这一技巧共有 8 点:

Noticing 关注:在生活中关注孩子当下情绪与需求,如果对方在对话或行动中出现抵触,请后退一步,给予孩子个人时间与空间进行。

  • Participating 参与:融入并支持孩子的爱好或行动,实质化关心而不是做局外人。

  • Sharing 分享:与孩子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分享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能令对方感觉到信任与关爱。

  • Active Listening 积极聆听:在与孩子对话时,请勿随意批评、否定对方,而是帮他梳理事件,积极给予正面回馈

  • Companioning 陪伴:陪伴本身便是一种付出与支持,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与爱。

  • Complimenting 称赞:鼓励式教育可以强化亲子连接,同时培养孩子的信心与内驱力。(称赞应当指向某一具体行为或事物。)

  • Comforting 安慰:当孩子经历痛苦时,给予安慰,认可他们的情绪与痛苦。

  • Hoping 对孩子寄予希望。

5e6ac02d8e9f09799f057421_1024.jpg

对孩子而言,又该怎样与控制欲强的父母相处?

首先,孩子可以建立边界感。一段控制关系的产生,往往需要双方配合,父母控制欲的野蛮生长,离不开孩子的自我退让。

良好边界感的建立,可以让孩子明确自身底线,当父母的控制行为触碰底线时,孩子也就更勇于表达拒绝。

上文华裔女孩的二哥与妹妹,便是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自我边界感(或主动、或被动产生)拒绝配合父母,弱化父母对自身的控制权。

其次,孩子也可以深思一下自己退让受控的原因。

是害怕反抗会让父母的控制行为升级?担心反抗被冠以 " 不孝顺 " 的帽子?怕拒绝父母要求后会失去他们的关心与重视?还是说,自己是真的没有想法,不得不成为 " 受摆布的棋子 "?

明确了现实存在的问题,才能有与控制欲和解的机会,一味无理由的退让,只会让自己被这种高压控制伤的更深。

5e6ac02d8e9f09799f057422_1024.jpg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 · 克莱尔,在著作《谈父母之爱》中提及: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而许多中国父母往往反其道而行:

孩子说吃饱了?

不行,会饿着的,再多吃一些肉与蔬菜!

孩子说衣服正好?

不行,外面很冷,再套一件捂严实些!

孩子说让我一个人静静?

不行,我是你妈 / 爸!我不管你谁管你!

似乎在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家长就将其定义为一个无法成长、没有主见、需要精心呵护的 " 物件 ";而自己也成为 24 小时待命的保姆,恨不得挂在孩子身上,一路保驾护航,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遗忘的遗憾。

但他们殊不知,这种以 " 爱 " 为名,让孩子少走弯路的高压控制行为,却给孩子的成长道路埋下更多路障。

在与 " 爱 " 和解的这条道上,或许我们的家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Cheung, S., Pomerantz, Eva, Cohen, Dov, McElwain, Nancy, Rudolph, 2. Karen, & Telzer, Eva. ( 2013 ) . The Role of Parents' Control and Autonomy Suppor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eyond Children's Report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2. Kim, S., & Kim, S. ( 2007 ) . Interpersonal caring: A theory for improved self-esteem i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serious mental illness - I. Asian Nursing Research, 1 ( 1 ) , 11-22. https://doi.org/10.1016/S1976-1317 ( 08 ) 60005-5
3. Kiewitz, C., Restubog, S., Zagenczyk, T., Scott, K., & Tang, R. ( 2012 ) . Sins of the parents: Self-control as a buffer between supervisors' previous experience of family undermining and subordinates' perception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Leadership Quarterly, 23 ( 5 ) , 869-882.
4. Laursen, E. K. ( 2002 ) . Seven habits of reclaiming relationships.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Vol.11. No.1 pp 10-14
5. 张柠 . ( 2010 ) . 我们能做不是 " 祸害 " 的父母吗 ?. 观察与思考 ( 9 ) , 56-57.
6.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43933772408499/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一位华裔女孩的自白:为什么以“爱”为名的高压控制,从来不会有好结果?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