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 来源:信口说(xinkoushuo)
1994年,8月。
北京市法院、检察院系统联手宣布,首次面向社会招考400名书记员。
消息一出,很多人不敢相信,没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考试就能“端上铁饭碗,吃上皇粮?”不光是老百姓,一些国家机关也对这种制度存在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而这,只是国家推动公务员考试中的一幕。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1994年8月,人事部组织了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部、人事部等30余个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招考,以此来推动全国的公务员考试。当年,全国4400人报考了公务员考试,最终约490人被录取,走上了仕途。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的这句话,概况了两千年来中国广大学子从治学到从政的路径。
真正的“国考热”始于2003年,当年的报名人数从2002年的6万余人增至12万余人,那一年,正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的就业之年,160万毕业生的自主择业中,相当一部分把目光投向了公务员。
迅速增长的国考,也快速催生了培训需求。也正是在这一年,日后国考培训行业的两大巨头,同时成立。
1、起点:市场&教研
1994年,易定宏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商学院,当了6年老师。
期间,恰逢政策开放下的创业潮,广东又是经济发展的桥头堡,身为商学院老师的易定宏,顺势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粤教文化有限公司,主要为大学提供教材。国内文化出版行业的高速发展,让易定宏嗅到了真正的商机。2001年,易定宏放弃“铁饭碗”,只身来到北京。
初来乍到的易定宏,出版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司法考试教材,迅速畅销全国。2002年,他把目光瞄向了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经过一年的筹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B)、《申论》、《面试》、《公共基础知识》共5册教辅投入市场。
2003年上半年,易定宏租下了通州的一间100多平米的民宅,正式成立“华图教育”。
为了推销这些辅导教材,华图采取的是最原始的“蹲点式销售”——驻扎在书店,争取将华图的图书放在最鲜明的位置,张贴华图图书的海报,向前来购买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的同学们当面推销华图的教材,并得到反馈意见。
华图的二十多个早期员工,就这样掌握了一手的市场动态,并锻炼出一套极其接地气的市场营销能力,迅速创下了市场占有率同行业第一名的奇迹。为首的是当时20出头、刚毕业的李品友, 后来成为了华图的元老。
相比之下,中公早期的创业过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1999年,李永新从北大毕业后,先后做过很多项目,翻译、计算机培训、中小学辅导、奥数等,中间还经历投资方撤资,差点连600块的房租都付不起。
2000年,在探索各个创业的方向中,他也开始研发公务员考试培训的课程。2001年,很多学生找到李永新的导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书记,想请教关于公务员考试,但导师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于是推荐正在教育行业创业的李永新。李永新就开始给那几个学生辅导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结果都考过了。李永新渐渐坚定了公务员考试培训,并拉来了几个同班同学,一起做培训老师。
2002年,李永新创办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简称中公网,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务员考试门户网站,其时百度创立才一年,公务员资讯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搜索。
2003年,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后,李永新正式创立中公教育集团。
华图的创始团队最初是卖图书,中公的创始团队最初是当培训老师。两家公司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之后发展路径的不同。
华图的高管(2014年,挂牌新三板公告),几乎没有当过培训老师的经历,李品友从一开始就跟着跑市场,其他人有财务、会计、法务、咨询等各种背景。
中公的高管(2018年,借壳上市公告),讲师和市场出身的各占一半,其中最大的股东李永新和同班同学王振东,都是资深讲师出身,两人建立了中公的基础,负责市场的3位高管都是在2004年之后陆续加入。
2004年,两家公司不约而同进入了对方的领域。华图着手启动公务员培训项目,并在其畅销的辅导材料中放上招生简章;而中公,也在继华图之后出版了自己的公务员深度教辅材料。
华图极强的市场能力使得公司迅速发展,四处攻城略地,一跃成为行业龙头,在成立后的十年里,一直领先中公。基因上的差异,在一开始就显现出来,并发展为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成功路径:
华图以市场能力为基础,市场拓展必然依赖个人能力,所以在进入培训后,也注重培养名师,强化老师能力,吸引学员;而中公以教研能力为基础,身为讲师的李永新和王振东,深知当老师能力强了,将会绑架公司,所以中公着重于系统能力,相对弱化老师个人的能力。长期的结果是,华图多名师,集团管控差;中公重标准,集团管控强。
2、分水岭:上市&扩张
2008年金融危机后,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骤增,2009年,公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此后一路上涨,到2014年报名人数达152万人。公考培训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2009年,也是华图和中公命运的转折点,自此,两家公司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这一年,华图获得了达晨的2360万元投资,公司估值4.72亿元。该次投资被定位为Pre-ipo投资,站台的嘉宾包括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副书记、致公党中央办公厅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主任等人。
2006年的新东方上市,迅速激发了资本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关注,此后两年内5家教育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IDG、老虎基金、启明创投、软银SAIF等投资机构获利颇丰。达晨也急于找到投资机会,公考行业第一的华图显然是个Pre-ipo的好标的,借着2009年创业板开闸的东风,有利可图。对于华图,有资本加持,大干快上,可以快速和同行对手拉开差距。
华图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上市。
2009年,中公也在酝酿着巨变。
中公从2005年开始全国化的尝试,通过代理的方式,与30余家地方性培训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代理负责招生,中公出老师上课,利润分成。代理在当地都是具备资源的,有渠道,有关系,在业务拓展初期,招生更快,比中公自己去外地从0开始容易得多,中公也借此在同行业中率先完成了全国市场布局。
但随着代理模式的发展,其缺陷开始暴露,代理商很多无法实现中公对学员的承诺,有些能力不行,有些宣传有偏差,更重要的是代理不愿意拿出利润做长期投资,比如增加教室、换新硬件、扩大宣传,更愿意把现金揣兜里,这样在当地就做不大。
2009年,李永新把各地分校的代理叫到北京,要将代理全部改直营。在这个过程当中免不了产生纠纷,中公克服了极大的阻力,在2年内完成所有分校的直营化管理。
紧接着,从2012年开始,中公在全国300家直营分校推行“标准化”建设,又经过两年,中公的标准化体系在全国落实。
但另一边,上市给华图带来的,却是噩梦。
从2009年起,十年内7次冲击,至今无果。一个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波折,几乎被华图经历了个遍。
第一次,赶上创业板IPO暂停。2012年10月,证监会发审委最后一次审理IPO申请后,创业板IPO被暂停,直到2014年1月重新开启。
第二次,挂牌新三板。创业板暂停后,华图转向了当时正兴起的新三板,2014年7月华图成功挂牌。但华图“身在曹营心在汉” ,一直努力转向主板。
第三次,借壳公司被暂停上市。2015年4,华图想借壳*ST新都上市,结果5月,新都酒店被暂停上市,借壳事宜被迫停止,新都酒店也在2017年退市。
第四次,借壳条件没谈好。2016年12月,华图教育欲借壳扬子新材,资产重组筹备半年后,因华图的股东无法就销售业绩赔偿事项达成协议,该方案于2017年5月草草收场。
第五次,排队太久换上市地点。2017年6月,华图向北京证监局递交材料,两次借壳不成,排队IPO时间又太长,加上当时辅导券商招商证券多个IPO项目被否,华图转向港股。
第六次,业绩下滑撤回申请。2018年3月,华图提交了港股IPO申请,并从新三板摘牌,结果上市之即,2019年5月撤回了材料。
第七次,仍在等待中。2019年创业板“借壳”政策松绑,9月山鼎设计公告华图以7.5亿元获山鼎设计30%控股权,但至今离最终的“更名易主”,还差一步。
频繁的申报、借壳、挂牌、退市,将管理层的大部分精力耗尽,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上市的财务报表好看,华图需要控制成本。2013年,华图的净利润达到1.2亿元,净利润率12%,此时中公的净利润才不到5千万元,净利润率6%。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几年,中公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直营化和标准化的全国扩张中,华图却主动放慢了脚步,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华图被反超。
公考培训的特点是,报考的人数相对K12要少得多,一个分校就可以覆盖一个城市的市场需求,所以行业龙头能做到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迅速占领市场的唯一措施就是全国开分校。到2015年,华图在全国的直营学校206家,而中公的直营学校数量达到399家,接近华图的2倍。
同时,全国布点的先发优势在后期逐渐显现。早期开分校,只靠公务员培训难以盈利,但考公务员和考事业单位、教师、研究生的几乎是一个群体,以公务员培训为基础的多品类扩张,成为了增长利器。但新的竞争对手此时再进入市场,需要重复中公的过程,忍受短期的亏损,已经难以抗衡。
2014年新三板挂牌后,华图开始玩起资本游戏 。
2014到2015的两年,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概念满天飞,上市公司沾上投资并购的,股价都先来几个涨停。华图的培训业务本身现金流极好,又在新三板定增了8.8亿元,两年内投资了10多个项目,除了内部创业的掌上园丁,其他的基本与教育培训无关,主要是游戏、社区、电影、话剧项目,正是当时被热捧的多元化。
易定宏曾开玩笑说,新东方以天使投资方式居多,那么华图就要做好教育领域的“接盘侠”,“一砸一个坑”,看准了项目就要做深度的合作。
结果一语成谶,华图1.25亿投资的兄弟连在2020年春节破产。其他的投资项目,大多不了了之,并没有给华图的发展带来多大助力。
经过2009-2013年的变革和全国扩张中,中公的业绩渐渐赶超华图。
2014年,中公的收入首次超过华图,达到20.8亿元,2017年,中公的净利润再次超越华图,达到5.2亿元。2013-2017的四年间,中公的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47%、81%,而华图相应的增速只有23%、34%,不到中公的一半。
2003-2013年,华图引领行业,2014年之后,中公逐渐成为行业龙头,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015年,已经确立领先优势的中公,也开始筹备上市,华泰证券主导,国资背景的航天产业基金入股。
2018年,中公一举借壳亚夏汽车成功上市,市值近期突破1400亿元,成为教育行业第二大公司,已经超越新东方。
一个上市梦,两家悲欢时。上市坑惨了华图,却造就了中公。
3、十年路:兄弟义&家族情
教育培训行业,有两个“黄埔军校”。
第一个是新东方,三驾马车的散伙开启了新东方的全行业人才输入,徐小平和王强的真格基金成为教育行业的伯乐,陈向东的跟谁学和沙云龙的朴新教育都已上市,这个名单还很长:华创资本创始人唐宁、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第一代段子手罗永浩、币圈收割机李笑来、新航道胡敏、朗播网杜昶旭、智课教育韦晓亮、一起科技刘畅、千万名师周思成……
第二个是华图,虽然公考行业没有留学和K12那样备受关注,但华图人的离职创业也蔚为壮观,副总裁级别离职的不下10人。其中创始成员万源泉、张协云、黄铉也做起了投资,还有掌上园丁的创始人蔡金龙(董事)和李颖(董秘),粉笔公考的张小龙和袁东等等。
新东方和华图,都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分封制导致内斗乱局,高管离职另立山头。
新东方有着一套“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即通过“名师——管培培训(英才计划、优才计划)——外地校长——四大校校长——北京管理层”的路径在新东方完成个人的成长,要么积累了从0到1的经验,要么极具个人魅力,而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需要离开新东方,证明自己。
华图员工的大规模离职,发生在2014年挂牌新三板之后。2014年,华图的董高监名单中,有10人出现职务变动。2015年,华图21人出现职务变动,其中核心职位除了董事长不变以外,其余全部更换。华图高管离职的原因更为复杂,有一部分可能是在华图挂牌新三板后,股票套现财务自由,继续奋斗的动力不强,比如转行做投资了;也有粉笔公考的张小龙和袁东,微博长期隔空骂战,外人不明觉厉。
兄弟情义,同舟共济,个人英雄主义,透露着培训行业典型的草莽时代的印记。但等到江山已定,如果没有极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体系,这些历经战场洗礼、能力极强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都要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新东方与好未来,华图与中公,两个培训行业的两大巨头,关系如出一辙。
新东方和华图,重名师,员工个人能力极强,一开始都领先对方十几年,然后随着高管频繁离职,逐渐被第二名反超。他们的对手,好未来和中公,都是集权式的标准化管理,弱化员工个人能力,离职创业的高管极少,组织的能力越来越强,公司也最终成为行业龙头。
兄弟情义的分封制到集权化的郡县制,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公司管理亦然如此。在公司发展早期,分封制有利于调动个人积极性,有能力的人会迅速跑出来,带动业务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公司规模做大,分封制也容易形成山头势力,公司是很难管住领主的,反而成为公司进一步壮大的阻力。
而集权化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时间培育。在公司发展早期,成本高、效率低,需要投资建立强大的后台管理、教研体系。但一旦体系建立起来,组织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对外扩张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迅速增强。这时候,公司发展就不再依赖于个人,而是依赖于整个组织的不断进化,持续强化组织整体利益,确保组织不会被个别人绑架,减少个人去留的影响。
中公是个家族化的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坚定了要走集权化管理的路,改加盟为直营,推行标准化,一步步打下基础。到2015年这套体系基本成熟,之后平均每年新建超过100个分校,2019年更是新建了403个分校,全国直营分校达到1104家。
集权化也确保了新业务拓展的集团动员能力,执行力强,可以调全国之力,攻一城之市场。在公考培训之后,中公继续横向拓展相关培训,2019年,中公的事业单位和教师培训业务,收入规模都已经超过10亿量级,在线培训业务的规模也超过了10亿,同时新培育的考研和IT培训也在高速增长。
回首2003年,华图人深入市场,蹲点销售,奠定了市场的基因,而同在北京的中公,一帮北大人正在讲堂上挥汗如雨。如今,中公跻身千亿市值,成为培训行业市值第二大公司,华图却还在上市的路上,让人不胜唏嘘。
模式没有永远的正确,只有最适合市场和自身的模式。但很多时候,一开始的选择就已经暗暗决定了后面的发展路径。
曾经,我就新东方和好未来的两种管理模式,问一个前辈,他说:
如果你想当好老师,去新东方;如果你想学管理,去好未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信口说”。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信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