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大学只能过滤学渣,过滤不了人渣”

作者:有间大学 发布时间:

“大学只能过滤学渣,过滤不了人渣”

作者:有间大学 发布时间:

摘要:只有当心理和人格能健康生长时,一个人接受的其他教育才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58.jpg

火烧、剥皮、掏肠、捆绑、电击……

这不是什么限制级恐怖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大学校园流浪猫身上的经历。

施暴之后,那人只需拿起拍摄工具,就能轻松地将猫痛苦挣扎的样子尽收眼底、记录成片,再通过网络、经过交易,这些视频便流传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视频中被火烧身的流浪猫痛苦乱窜。

一名大学生,两个月,80只被虐至死的流浪猫,和不计其数的购买和观看虐猫视频的人,共同完成了这场暴行。

 “谁能想到,他们能如此残忍”

4月8日,因在微博上公开贩卖虐猫视频,山东理工大学的范同学被网友爆料。

视频里,活生生的小动物被施以上火烧、电击等酷刑,其中大多数动物为学校的流浪猫,两个月内,有80只猫惨遭此毒手。

事件被曝光的第二天,山东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经核实,该事件中所涉当事人范某为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2016级学生。

校方已对该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对本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广大网友致歉。学校还将进一步调查研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22.png

而后,微博账户@天骁的小猫咪321在微博发布致歉书。

致歉书中,该微博账户自称其为范某本人,表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可饶恕、自责和后悔”,恳请大家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24.png

但显然,这般惨无人道的行径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理解。

有网友质疑学校的对当事人的处罚力度,呼吁学校应当给予其开除处分。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26.png

也有人怀疑施暴者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如果对问题处理不当,对该生引导不及时,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28.png

更让人担心的另一个现实是,虐待动物这种非常人能理解、非常人会做出的行为,其实屡见不鲜,而且不少案例出自大学生之手。

去年10月,成都某大学研究生肢解、虐杀流浪狗,并将照片发布在网络上。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30.png

3月,杭州某高校一名学生通过在网上领养猫咪,随后肢解小猫,并将小猫的分尸照片发给原主人炫耀。

2月,伦敦留学生主动帮助他人将猫咪寄养在家,以各种方式来虐猫:

拿绳子绑住猫脖子,再将猫悬空吊起;把胶带缠绕在猫的脸上;用木棍殴打小猫。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32.png

2018年10月,大连一名大学男生将所养宠物狗从7楼宿舍扔下致其摔死;同年9月,湖北某高校一名新生用弓箭射杀流浪猫……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35.png

被射杀、扔进垃圾桶的流浪猫。

虐待动物,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和对待生命之暴虐一样不能让人理解的,是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举动。

在上述案例中,有人将虐待行为录制成视频,贩卖以获利。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41.png

范某拍摄虐猫视频并进行贩卖。

有人自称是受酒精和香烟驱使,一时失去理智而冲动行事。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43.png

伦敦虐猫留学生的道歉声明。

有人以此来宣泄压力;还有人则是为了向他人炫耀,寻求心理刺激。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45.png

杭州某高校一名学生在网上领养猫咪后将其肢解,再把分尸照片发给原主人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虐待动物行为研究学者Eleonora Gullone,曾在其调研《反社会行为框架下的虐待动物概念》中归纳过该行为的九大动机:

包括试图控制动物(如阻止狗吠猫叫)、报复动物(如对挠伤自己的猫实施报复)、对特定物种的偏见(如认为其不值得道德考虑)、娱乐或惊吓他人等。它们基本能涵盖前述事件中的行为。

这些动机的确是触发点,但它们还不算完全清楚地解释,一个人为什么要通过虐待生命的方式,来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47.jpg

虐物行为,或许早有伏笔。 /unsplash

施虐行为的伏笔埋下的时间,或许能追溯得更早。

Eleonora Gullone的文章提到,在学者Duncan、Thomas和Miller的一项合作研究中,对有行为问题的8-17岁男孩根据是否虐待动物进行分组,发现虐待组经历过身体或性虐待或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比非虐待组高出两倍。

这意味着,相比不会随意对其他生命施暴的一般人而言,施暴者更可能在此前遭受或目睹过暴力行为。

当先前的经历中的伤害没有被适时消解,他们可能就成了后来的施害者。

一位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臭名昭著的美国连环杀手Ted,童年时目睹过家中长辈虐待动物,也“学着”虐待小动物。成年后,他犯下了超过30起谋杀案。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49.jpg

目睹暴力的经历,可能成为施暴的一个源头。 /unsplash

这同样也表明,虐待行为除了很可能早有根源,还具有“扩散”的可能。

美国东北大学及马萨诸塞州防止残酷对待动物协会的一项研究指出,虐待动物者伤害他人的几率较一般人高5倍。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警察局一组1994-2001年的犯罪记录分析也显示,有虐待动物犯罪史的人实施杀害、强奸、殴打等此类侵害他人罪的几率为25%,而所有涉嫌违法者的平均值为8%。

2018年8月,美国雪城大学留学生王某因反复把猫摔到墙上,对猫造成极大伤害,以严重虐待动物罪被捕。

除了虐待宠物,王某还被曝曾因家庭纠纷多次殴打女友。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51.jpg

施暴的背后,细思极恐。 /unsplash

虐待行为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惨无人道,更在于它的不可控。

今天,惨遭毒手的是无力反抗的猫狗。以后,会不会有新的伤害发生?被伤害的又会是谁?

“强烈要求开除施虐学生!”,然后呢

虐待动物行为的发生,与外界保护的还需加强也脱不了干系。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反虐待动物法,“法无禁止即无罪”便成为一些人虐待动物的“合理解释”。

反虐待的声音当然从来没停下过,社会及政府的动物保护意识也一直改变。今年3月,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成为大陆第一个立法禁食猫狗的城市。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54.png

3月31日,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

国外对虐待动物行为的惩罚则更加严苛。比如,英国《动物福利法》提出,虐待动物者会面临严酷处罚,包括罚款最高20000英镑,处以最长51周徒刑,并终身禁养宠物。

美国不仅各州有自己的动物保护法,在去年11月,特朗普签署《防止虐待动物和酷刑法》,首次将虐待动物行为定为联邦罪,最高可处7年徒刑。

内华达州两名16岁青年曾因淹死猫崽被以虐待动物罪起诉,两人最终被处以30天拘留,200小时社区服务。

同时,他们还需公开信向社区致歉,不得养宠物,并需强制接受心理辅导直至满21周岁。

反观先前提到的虐猫大学生,他们虽未被法律处罚,但受到了各方舆论的道德谴责,多数学生被学校给予了退学处分。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56.png

网络上也掀起对虐待动物行为处罚的讨论,多数人认为该对施暴者判刑。

山东理工大学因目前对范同学的处罚是“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引发了网络舆论要求跟进后续,要求“开除范某”的呼吁。

呼吁“开除”的出发点,是希望恶劣行为能受到严格惩罚,但劝退学生这一处罚,是否还会有后续?

学生被请离校园,能让学校赢得“民意”,并与施暴者、暴力行为撇开关系,但施暴者的自身的“恶”——行为或心理上的不当之处,也许并非能因此得到纠正肃清。

除此之外,他们也很有可能被贴上文章先前提及的那些“研究表明、事例证实”的“有虐待动物行为的人大概率具有反社会倾向”的标签。

这样的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258.jpg

被唾弃,不代表不该被纠正、被引导。 /unsplash

我们担忧施暴者“变坏”,更害怕他们“被变坏”,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设想一名犯错的人还可能引发的最坏后果,是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但没有人希望,那些害人害己的“预言”,会在新的人身上重演。

“人渣”,也可能是“教”出来的

缺乏同理心,通过暴力手段寻求发泄或快乐,或出于某种理由侵害他人生命……这样的行为还可能有很多后果不堪设想的演变。

它们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了被认为是象牙塔一般纯洁的校园,发生在所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

两天前,北大女生包丽去世。

2019年底,她与同校男友牟某的聊天记录被曝光,记录显示牟某曾要求她做绝育手术、拍裸照等,报道称其疑对女生实行精神控制。包丽于去年10月服药自杀后昏迷。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300.jpg

包丽对男友的备注为“主人”,聊天记录显示,男友曾要求包丽做绝育手术、拍裸照等。

2015年7月11日,北大学生吴谢宇杀害亲生母亲,并将其遗体用多层塑料包裹并加入活性炭吸臭,后将遗体留在了案发宿舍内。

在2019年被捕前,吴谢宇一直通过伪造身份留在中国大陆境内。

2013年3月31日,因与同寝室友黄洋发生矛盾,复旦大学林森浩将剧毒化学品投入寝室饮水机。

第二天,黄洋饮水中毒,半个多月后死亡……

这些骇人听闻的案例的发生,让一些人发出了“施暴者竟然是高学历”的怀疑。

其实,它们更该被理解为“一个心理有问题、人格尚不健全的人制造了种种悲剧”,而无关此人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拥有多么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

因为一个人心理问题、人格障碍,更可能源于童年、来自家庭,可能在他初入中小学接受教育时被忽略、被压抑或未被适当引导,也可能在错误的对待中被加剧、最终被触发。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302.jpg

是原本存在而被忽视的问题,制造了悲剧。 /unsplash

诸多“人渣”行为令人愤怒、着实可恨。但在愤怒过后,我们更应尽可能地遏制火苗走向爆发,正视曾被忽视的心理及人格教育问题。

就我们当下的现实而言,家庭引导不足、高压的应试环境、学校缺乏对心理辅导的重视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忽略。

日本有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靠学校、家庭和社区一起来解决。

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曾提出,学校与家庭、社区等要注重学生的社会道德和纪律教育,各方还要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美国,学校为青少年心理及精神健康设置了一处基础防线——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他们会与老师、父母及精神健康领域专业人士沟通,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微信图片_20200414084304.jpg

健全心理及人格的培养,必须要得到重视。/freelyphoto

只有当心理和人格能健康生长时,一个人接受的其他教育才有意义。

世俗认为的栽培与教导,能让你成为考取高分、赢得竞争的佼佼者,让你在人生路上一步步攀高。

而这一种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才是能将一个人从深渊中拉回一把的决定性推力。

参考资料:
1. Eleonora, G.(2011) Conceptualising Animal Abuse with an Antisocial Behaviour Framework. Animals (Basel)
2. Levitt, L. (2017). The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adults who abuse animals: the AniCare approach and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ho abuse animals: The AniCare Child Approach. Anthrozoos
3.Arluke A., Levin J., Luke C., Ascione F. (1999). The relationship of animal abuse to violence and other form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J. Interperson. Viol
4.或患反社会人格障碍 虐待动物犯伤人几率高五倍, 明报健康网,2018.04.23
5. 陈艳秋, 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高教探索,2005(06)
6. 陈道明,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探析,教育探索,2006(06)
7. 黄希庭 郑涌 李宏翰,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 代全景 王丽华, 全球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河北日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有间大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有间大学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大学只能过滤学渣,过滤不了人渣”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