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毒眸(youhaoxifilm),作者:耿凌波
“有不少学生胆战心惊地跑来问我,今年编导类专业艺考政策调整以后,文化课要高出一本线多少分,才能和那些狂热的粉丝们竞争啊?我给出的答案是:估计得让流量明星们建个报考群统计一下,才能知道答案。”不久前,艺考机构“小五班”的苏凌云老师在朋友圈里写道。
令他如此感慨的原因,主要在于今年3月中、4月初以来,一些重点艺术类院校部分专业招考政策上的调整:继“云艺考”全面铺开之后,多所高校的热门专业也调整了录取准则,取消校考、选择按照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而就在本周,多校的“云艺考”便将正式展开。
中戏艺考调整方案(图片来源微博@中国新闻网)
“按照文化课成绩录取,最后招到的学生不一定是真正热爱艺术的。这几年各高校的明星学生越来越多,有的人可能只是去大学里追星,白白浪费了名额,对备战多年的艺考生来说不太公平。”对于这类新政策,很多艺考生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而在毒眸看来,对于追星粉这一“X因素”的担忧仅仅是一个侧写,其折射出的是疫情影响之下,招考政策大变动后诸多艺考生的迷茫——无论是“云艺考”的铺开,还是文化成绩优先,无疑都打乱了很多考生的备考节奏。由于这些考核、招收方式,和原有模式在侧重点上都有很大不同,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复习了多年文综,结果发了张理综试卷”。
不过也有从业者相信,实际的影响或许没有舆论想象的那么夸张。为了追星而考学的情况每年都有,和今年校考取消并没有直接联系。
“一部分艺考生文化课成绩不好,有任何的不确定性,就会被他们放大。”上述在朋友圈吐槽的艺考老师也告诉毒眸,担忧的本质“还是源于大部分考生的不自信”,而自己发布那条朋友圈的初衷,也只是一种调侃。
艺考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与不少艺考生的态度不同,毒眸所接触到的很多艺考机构老师都表示,今年115万艺考生面临的问题并非一个“新”挑战,从过去几年有关部门、高校的政策调整中,早就可以洞悉到一些变革的趋势。因此艺考机构对此也普遍有所“准备”,且多数持支持的态度。
有艺考机构资深从业者则告诉毒眸:“对今年的考生而言,势必要面临一些不适应。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一个变革的契机,能够解决艺考体系内存在的很多顽疾。让一些原本试图通过艺考来‘投机’的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为影视传媒行业,输入更加适配的人才。”
“部分考生成了牺牲品”?
由于疫情,过去两个月里艺考的政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月23日疫情爆发初期,教育部就曾发出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将举行的特殊类型招生考试、高职分类招生考试等,一般应推迟进行。紧接着,不少高校都纷纷做出反应。截至2月初,有艺考机构统计,全国有17个省市校考时间推迟、187所院校延迟艺考。
而随着开学的时间一天天逼近,3月中旬教育部又召开视频会议,明确“原则上2020年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同时还提出,减少校考专业范围、鼓励非现场考核方式的建议,这也直接按下了各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改革的“启动键”。
图片截自央视新闻
到了3月底、4月初,全国高校针对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调整计划陆续推出。截至毒眸发稿前夕,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在内的多所艺术类高校,为应对疫情发布了全新的招考计划。
目前,已知有所调整的艺考政策当中,主要涉及两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将原本的“笔试+面试”改成“线上考试/线上初试+线下复试”,也就是不少媒体提到的“云艺考”,主要面向表演、播音等“台前”专业。
众多高校里,中央戏剧学院针对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明确了4月下旬将进行远程初试、考评分离的形式;上海戏剧学院也有表演及舞蹈表演等在内的8个专业,调整为视频初试、高考后两周内现场复试的形式;而北京电影学院,则有包括表演、录音艺术等在内的十余个专业,采取了类似的考试形式……
图片来源微博@上海戏剧学院微博
针对这样的变化,艺考机构方面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考试形式上从“面试”到“云端”的调整,更本质的则是考察内容的改变。
海绵艺考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本科学业导师王彪在接受毒眸收集时曾提到:“以前‘在场式’的考试形式中,更考验考生临场的心理素质;而改为‘云艺考’,则对考生‘镜头感’的把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考行业资深从业者,苏凌云与其看法一致:“这样的调整会更加考察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能不能接受新的考试方式,能不能很快转变思路,都会直接反映到成绩上。”毒眸注意到,当前不少教育机构都针对“云艺考”临时开设了视频审核业务,苏凌云所在的“小五班”,对内审核视频免费,对外每个视频收费500元。
第二个变化则是取消了“校考”,改为按照统考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来录取,主要面向戏剧影视文学、导演等“幕后”编导类专业。
截至目前,北京电影学院已针对戏剧影视文学等7个专业取消现场考试,使用高考文化成绩录取;中央戏剧学院也有6个招生方向取消校考,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并对单科成绩有明确要求,如戏剧学专业戏剧史论与批评方向的考生,语文和英语成绩都须达到所在省份该科目满分值的70%……
北京电影学院取消校考的通知(图片来源@微博人民网)
“去年湖南音乐二本高考分数线375分,我如果省考、校考都通过了,文化课只需考过375就可以了;现在没有校考了,按省考成绩占70%、文化课成绩占30%的比例录取,要上好的二本院校甚至一本,文化课必须上500分。” 一位计划报考音乐专业的湖南籍考生小胡就曾对新华社记者吐露苦水。
而完全按照文化分录取,则意味着招考范围不限于艺术生,而是扩展到了全体文化生的范围——今年中国戏曲学院就将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纳入普通本科批招生。此前一直在提的针对编导类艺考的改革,如今因为疫情而大规模实现了。
虽然艺考改革一直是被倡导的,但是来的如此突然,还是让一部分考生成为这次变化的牺牲品。“不仅要跟更多的考生去竞争,同时没有专业考试的筛选,他们之前的很多准备算是做了无用功。”艺考行业资深从业者陈堂北告诉毒眸,“这对学生心理上的打击也非常大”。
“云艺考”和“重文化”会成常态?
虽然不少考生都表示事发突然、有些不理解,但在很多从业者看来,艺考政策的变化其实早有苗头。
“疫情只是推进艺考改革的契机,此前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教育部、高校,都在致力于推动艺考改革。”一位在艺考机构从业十数年的老师告诉毒眸。在2019年底,教育部就曾明确表态: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取消对“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降低文化成绩录取要求的优惠办法。
至于高校方面,很多学校其实也都在疫情之前铺开了一系列改革。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自2019年起推进艺术类本科招考改革,所有考生需先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文化素养基础测试;到了2020年,更是明确了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考查科目为“文史哲”;据悉,未来中传还将逐步加大艺术生文学、史学、哲学的通识教育力度。
图片来源:微博@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文学作为编导类专业之一,往年的分数线都要达到一本线的90%甚至以上,能被录取的一直都是高分考生,北影电影学系甚至有考600分以上的。”此前有艺考机构资深从业者在接受媒体收集时曾提到,最近几年编导类专业对文化课成绩上的要求,本身就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一位中传编导类专业学生的经历也证实了这种情况:“我所在的那届戏剧影视文学班里,包括我自己有五个江苏录取生源,排名第一的那位女生,她的高考分数甚至可以读北大,最低的都可以读南大。我现在猜想,可能是班里太缺男生,我才有幸被录取。”
因此如今各大高校在疫情期间作出的“重文化”调整,也被视作是顺水推舟。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北电摄影系、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技术等王牌专业也取消面试、直接采用高考成绩录取,令很多人大感意外,但有艺考机构老师则告诉毒眸:“这恰恰能够反映出,选拔出既有艺术潜力又有更高综合素养的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除了“重文化”,此次改革中的“云艺考”也被很多人认为可能会成为常态。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此之前,其实就有媒体提出“云艺考或将取代在场式成为艺考改革趋势”,并列举了诸多好处。但在收集过程中,不少艺考生和艺考机构老师却告诉毒眸,“云艺考”此前之所以没能铺开,主要是因为“面对镜头”与“面对考官”有着许多本质上的不同,“云艺考”在便捷之余也有其弊端。
“考生面对考官,可以很实在地去观察、互动;但面对镜头则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完整、不直观的情况。”王彪告诉毒眸,“这不仅增加了作弊的隐患,还会出现考生‘声音贬值’的情况”。而要知道声音正是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考察的重点之一。
不少对艺考有深入研究的机构从业者也认为,目前来看“云艺考”属于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依然处于一个弊大于利的阶段。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次“不得已”的实践,或许能帮助行业和高校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给解决一些弊害提供思路,进而去判断“云艺考”的覆盖范围和推广可能。
“根本上还要有赖于技术的提升。”王彪表示,“现在‘云艺考’应用到的是图像高清的‘二维模式’,但是今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出现更高清的‘三维模式’,甚至是多感官交互的模式,来为‘云艺考’提供更多技术支持?这都值得想象。”
市场需求倒逼高校招生?
如上文所言,现如今的艺考改革,看上去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其实无论是有关部门,还是行业和高校,对于艺考改革的期待却是由来已久——而在这背后所折射的,其实也是影视传媒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5年之前,现象级网红“papi酱”横空出世,短短5个月在全网收割近3亿播放量,同时获得来自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分别投资的1200万元,投后估值近1亿人民币,成为“网红经济”现象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papi酱的成功,不仅仅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网红=美颜脸”的刻板认知,某种程度上也宣告了网生内容产业的又一次升级和换代——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红经济营收规模已经突破1.1万亿元;而到了今年,无论是各种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还是风口上的MCN机构,都在刷新着很多传统从业者的认知。
图片来源:微博@超级红人节
在这样一股变革当中,高校教育也感到了一种新的压力。“一位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在和我交流时提到,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难以受到市场的欢迎,这其实就是在说,影视传媒类教育目前遇到了问题。”王彪告诉毒眸。
正如王彪所言,“教育永远是滞后于市场的”。而发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才是当务之急,故而对于包括招生、教学在内的全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此次艺考改革之前就已经是行业里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未来,传播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这‘两化’,会是一个变革大趋势,当前这个趋势正在进行中,就是大家说的‘互联网+’或‘媒体融合’。而这种融合,跟技术的发展、人才的素养是密切相关的。” 不少艺考机构都向毒眸反映,抛开细节不论,近年来艺考改革的大方向一直是十分明确的,即培养新型的影视传媒人才。
“在行业的不断变革下,人才本身的个性化、交互能力,以及对互联网、用户的理解,则会成为被重点考察的能力。相对应地,市场对高校人才供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艺考机构资深从业者判断,网络化传播人才、复合型传播人才和人际型传播人才将成为热门,而高校教育的改革也必须在这个阶段尽快跟上。
艺考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方面,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人才的模式,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适应市场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曾经提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几近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多种媒介的编导工作。媒介日趋多元的智媒时代,编导面对的将是一系列媒介上奔跑着的影像、数据、信息流和人机协作的新局面,只掌握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的特征来进行创作的“编导人”将终被时代所淘汰。
另一方面,则要避免艺考因为对文化成绩设置门槛较低,而导致的生源或者新生综合素质不匹配等问题。 “很多人选择艺考这条路其实是很盲目的,被低分诱惑或者被潮流裹挟,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再加上转化能力有限,就会导致误招率比较高。”苏凌云告诉毒眸,恰恰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毕业之后选择了转业,“本质上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没有提供太多的帮助”。
艺考考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现实摆在行业与学界面前,也让这次各界对于这次艺考改革的评价显得十分割裂。从现实层面上来说,无数备战了许久的艺考生,确实会受到不小的影响,难免会滋生一些不公平、造成一些牺牲。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却也坚信这种“断腕式”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更多后来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正如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评价:“看似艺考在‘减负’,其实更像是在‘纠偏’。”
“建议大家在看清招生政策之后,好好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也重视文化课成绩的提升,毕竟艺考=‘易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位从业近十年的艺考老师如此对后来的学生们建议。
参考文献:
《“云艺考”如何保障公平》 中国经济网
《疫情之下艺考三大变化,如何应对?》 新华视点
《史上最难艺考,我给大家支支招》 幕味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毒眸”,作者耿凌波,编辑江宇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毒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