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垃圾分类怎么讲?北京上线首个垃圾分类系列微课

作者:方怡君 发布时间:

垃圾分类怎么讲?北京上线首个垃圾分类系列微课

作者:方怡君 发布时间:

摘要:课程由市教委同市城市管委联合录制,覆盖大、中、小、幼不同学段。

微信截图_20200522093303.png

*来源:新京报,作者:方怡君

到2020年底,北京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随着北京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陆续开学复课,垃圾分类教育被提上日程。

6月起,北京中小学陆续复课。根据市教委要求,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相关课程。5月15日,8节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线上微课在北京“空中课堂”上线。课程由市教委同市城市管委联合录制,覆盖大、中、小、幼不同学段。

师生“跨界”开讲垃圾分类

“它不是亿万年造山运动形成的自然山体,它是人类造成的山。它的储量每天有2.77万吨,而且还在增加……”5月8日下午,北京市第五中学老师董雁来到录影棚,录制了一期题为“开采北京的金山”的线上视频微课。

“以’开采北京的金山’切入,主要是想换一个崭新的视角让学生对于垃圾问题有更震撼的认识,通过巨大的反差唤醒我们的思考,改变我们的意识。”董雁说道。

这节课程面向全市所有中学生。4月底,北京市教委、市城市管委联合录制8节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线上微课,每节课20分钟以内,贯穿大、中、小、幼各个学段,目前系列微课已在北京市“空中课堂”、数字德育网和各区各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上线。

面向学生的垃圾分类课程应该讲什么?怎么讲?这些内容不是“现成”的,且没有可参照的案例,需要进行开发。

接到录制微课任务的当天,董雁号召了学校自然之子环保社团的骨干同学进行线上讨论会。为了解学生对于此次垃圾分类新规实施的了解情况,董雁带着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垃圾分类方法,超六成同学不清楚垃圾分类的后端去向。

基于此,董雁在设计课程时,着重讲解了垃圾的去向问题,并倡导比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垃圾的源头减量,即零垃圾的理念,课程中她还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可行的实践经验。

记者注意到,在董雁的微课上,还“空降”了两位学生小讲师,从设计问卷、写调查报告、准备宣讲脚本、录制视频……两位同学全程参与。“我希望能有同龄人的感召引领,年轻人中的榜样可以更有力量。”

“垃圾分类课不仅仅是讲怎么分”

此次上线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线上微课,共有8位教育工作者参与录制。有多年深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业者,也有“跨界”讲分类的学科教师。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何学志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也是朝阳首批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在此次线上课程,他要承担的是面向中学生的微课录制。

不同于小学生,跟高中生讲课时,课程的深度、形式都需要作出调整。“你的语气、语调、语速都是需要有适当调整,有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变回来,所以录制的过程中NG了几次 。”

除了讲解的节奏、形式有所变化,何学志认为,在课程设计上,也要结合年龄和认知特点作出调整。“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讲什么是厨余垃圾,我都会作出类比——人不吃,小猪吃了会生病的是有害垃圾,小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等等。过程中,也可采用有奖答题 分类小游戏等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跟高中生讲,我可能会跟他们聊生态文明、聊可持续发展,甚至会谈到未来相关的职业发展。”

“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全程参与课程研发设计的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刘洁对此感同深受,“高年级的孩子可能会讲,为什么其他垃圾能焚烧,它焚烧的时候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再比如,烧到多少度不会产生二噁英。”

早在2018年,刘洁参与组建多名在职教师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讲师”队伍,在全区学校和社区中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讲。在她看来,垃圾分类课程不仅仅是讲垃圾怎么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的途径、抓手,探索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垃圾分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习惯养成的教育,还要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找到生发点。把垃圾减量变成我们的常态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

垃圾分类需要家校监督指导和评价

今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新《条例》”)正式实施,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步入新阶段。

根据《北京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学校可结合科技小发明、艺术小创作等活动,鼓励学校、学生自主创新、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的科技发明,鼓励师生开展废物利用、资源可回收等创新项目和艺术创造。

“垃圾分类的一些内容听起来抽象。实际上是真实生活中的综合实践学习,通过持续的做中学,持续的学中做,循环往复,直至垃圾分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董雁说。

不少老师表示,分类习惯的养成和培养是开展垃圾分类的第一个难点。“我们以前是不分类,所以首先是要改掉习惯,然后是形成习惯。这个过程需要家校的监督指导与相互评价。”何学志说。

北京市白家庄小学探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十余年。学校副校长李颖认为,垃圾分类要突出家校共育和评价导向。学校的做法是,组建教师、家长志愿培训团队、学生垃圾分类讲解员和监督员团队,指导每个家庭实施垃圾分类,在家庭中进行垃圾小调查和家庭分类大比拼,为从未有过这方面习惯的家庭助力,带动整个区域的垃圾分类。

除了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也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刘洁认为,做好垃圾分类的前提,是要想清楚基于什么样的站位来思考这件事情。“你可能觉得生态文明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实际上,践行这一点匹夫有责。做好垃圾减量,这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本文转载“新京报”,作者方怡君,编辑苏季。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新京报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新京报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垃圾分类怎么讲?北京上线首个垃圾分类系列微课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