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聂伟、罗明丽:贫苦地区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具有直接作用

作者:罗明丽 聂伟 发布时间:

聂伟、罗明丽:贫苦地区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具有直接作用

作者:罗明丽 聂伟 发布时间:

摘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开设随意性较强,缺乏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的有效对接、专业办学缺乏行业企业支持。

图虫创意-794761785264308258.jp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中国教科院(ID:NIES_WX),作者:聂伟、罗明丽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截至2018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660万人,连续六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也由2017年的3.1%下降到1.7%。我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脱贫攻坚逐渐进入“深水区”,脱贫任务越发艰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发挥精准扶贫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贫苦地区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具有直接作用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受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22.3%的家庭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长期以来,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帮助等“输血式”扶贫方式难以治愈贫困人口知识水平偏低、技能不足、思想落后等根本问题。这种情况下,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造血式”教育扶贫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着重于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贫困地区适龄青年提供各层次学历教育,为社会人群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源。正如教育部孙尧副部长指出,“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

(一)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低成本的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或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多为弱势群体。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若再加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更高。高等职业院校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针对职业院校生源大都来自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我国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如今,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再加上各级政府的补贴、社会支持、校内帮扶、勤工助学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为诸多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基本免费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享有平等的人生出彩机会,从根源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时更短、成本更低、见效更快,能使受教育者获取就业和谋生的一技之长,对贫困适龄青年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为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也设计了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资助,有效降低了学生就学成本,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格局,建立了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直招士官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资助以及绿色通道在内的多渠道、全方位、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奖学金覆盖了近3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了25%以上的学生,达到了较高比例。

(二)为贫困群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界定“培训既是学校的法定职责,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进一步要求“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反复强调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文中“培训”一词出现高达37次之多;同时,《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大规模开展培训,推动教育和培训相结合。位于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积极调配资源,发挥已有的场地、设备设施、专业教师等优势,为贫困地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灵活采用现场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送教下乡、送教入户,把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农牧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提高家庭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增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实现“一人有技能、全家能脱贫”。

如贵州省创新职业培训方式,实施“1户1人”行动计划,使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可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通过挂靠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有效增加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逐步消除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实现“职教培训1人、就业创业1人和脱贫1户”的目标。江西省兴国县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招收125名适龄青年免费开展“古中医健康调理师”培训,通过“校企联动、订单培训、对接就业、直接转移”的模式对贫困家庭开展精准帮扶,效果显著。

贫苦地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足,限制了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

尽管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也产生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但受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习俗文化以及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致使职业院校助力脱贫攻坚能力不强、力度不够。

(一)对职业教育偏见仍较为严重

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职业学校要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应有作用,就需要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让贫困群体愿意参与其中。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贫困家庭注入思想活力和智力支持,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然而,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民众对职业教育仍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在贫困地区,很多学生家长认为接受普通教育才是正规教育;接受职业教育、学技术是孩子没有出息的表现。职业教育本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的低层次教育和二流教育。

民众职业认知和职业观念的落后,使得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招生尤为困难,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因生源缺乏导致部分专业停办,或学校整体面临撤销、合并。招生困难、生源减少,在地区层面的表现则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下文简称“职普比”)严重失调,不少深度贫困地区这一比例仅为2∶8甚至更低,距国家“大体相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要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近些年,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投入下,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就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来看,不少深度贫困地区由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缺乏或分布不均衡,没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更为稀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更为严重。比如,“三区三州”目前有常住人口2600万人左右,仅有高等职业院校9所(包含4所高等专科学校和1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每万人拥有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远低于其他地区。

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来看,贫困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大都规模偏小,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失衡。一般而言,受各种条件和资源制约,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职业教育越难发展,职普比失衡越发严重。2018年,中部某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4.5万人,职普比仅为0.36∶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总数的26.28%;按照在校生数计算,职普比也仅为0.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总数的26.02%。在西部某些深度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甚至出现了在校生数为零的“空壳”现象,职业教育战线萎缩严重,发展陷入危机。

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诸多办学指标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尤为突出。相关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招生数量的减少和各地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以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生均硬件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相对较好,但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等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无法满足学校办学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欠缺以及师资队伍素质偏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难以产出理想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限制了职业教育包括助力脱贫攻坚在内的诸多社会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

(三)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以及专业办学水平,而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开设随意性较强,缺乏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的有效对接、专业办学缺乏行业企业支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

首先,专业设置缺少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一方面,专业开设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贫困县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汽车修理专业,而县域内的汽车保有量有限,结果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动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尽管毕业生通过就业带动了自己家庭脱贫致富,但贫困地区自身的产业面貌仍未改变。另一方面,为了学校生存、利于招生,贫困地区不少中职学校尤其是县域职业教育中心,盲目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追求专业设置大而全,导致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分散,各专业办学质量堪忧,难以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难以有效服务地方发展。

其次,专业开设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受办学理念、信息资源以及财力支撑等多种因素制约,专业调整多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跟不上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急需的专业多为涉农专业,种养殖、农牧产品深加工以及经营等,而这些专业恰恰受区域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大多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招生困难、实习实训条件欠缺、专业教师力量过弱等问题同时并存,难以为继。

再次,专业举办缺乏企业、行业的参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产业贫瘠,当地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难以找到适合的或者成规模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导致毕业生技术技能训练不足,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

(四)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调

调查发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整体上存在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调的问题。就教师数量而言,有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缺乏,导致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普遍偏高。2017年,西部某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为62.17万人,有专任教师2.53万人,生师比达到24.5∶1;中部某省下辖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为24∶1,也高于国家20∶1的要求。

与教师数量相比,教师结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严重,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专业课教师急缺与文化课教师富余并存。“三区三州”某地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近200名在编教职员工中,20%左右为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和教辅人员,60%以上为基础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不足20%(国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双师型教师仅有几人。该校汽车修理专业3个班仅有1名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导致学校无法正常开展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开展地方脱贫攻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贡献于贫困地区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不但数量缺乏,且质量不高。不少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专业课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岗而来,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西南某省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有专业课教师108名,其中61名是从基础文化课教师转岗而来,占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近60%,专业课教学照本宣科、实习实训课难以开展等现象时有发生。

贫苦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和内在动力源。可以说,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脱贫攻坚的步伐。只有办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精准扶贫作用。

(一)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终极性因素。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长期以来,专门技能者未被视为“人才”,技术技能也未被纳入创新体系,导致技术技能人才未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和应得的社会地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性因素。为此,《方案》明确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延续了2018年中办国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改革人才评价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等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不利的因素,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让技术技能学习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终极结果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补齐职业教育资源短板,巩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自给率较低,需要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巩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扩大资源覆盖面。《方案》要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注重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为此,应该继续细化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督导的范围,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扶贫绩效考核相结合,强化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贫困地区政府既要继续拓宽职业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没有职业学校的地方设置办学点、分校或者教学班;也要推动地区所属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到2022年,教学条件基本达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曾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资源短缺、条件薄弱已成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提高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大体相当”的国家要求。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大体相当”是巩固职业教育发展阵地的需要,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进入“提高发展水平”的新阶段、在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时期,贫困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补齐资源短板,守住阵地、拉伸战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三)优化学校专业设置,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适应不同发展需求,精准服务区域发展。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载体是其所开设的专业。为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该提高专业统筹规划的层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可以分别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避免专业设置雷同、办学资源浪费,提升有限职业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使用的效率,推动各学校形成办学合力,提高整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湖南省教育厅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引导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某几个专业,使学校聚焦主业,推动区域内学校错位发展,形成了和谐的职业教育生态,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专业调整应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目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的状况和效果整体好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论证内容主要包括相关产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预测、现有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学校专业教师应该邀请行业企业人员深入参与,做到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方向,使专业调整(新增和淘汰)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需求。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专业的资源优势,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和劳动力结构,突出培训功能、大规模开展培训,提高贫困群体谋生技能,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发挥作用,接受劝返适龄儿童入学、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给予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提高区域义务教育水平。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脱贫攻坚能力

教师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专业教师素质是职业院校服务脱贫攻坚能力的根本体现。生师比偏高、教师数量不足的地区,既要积极调配资源,协调人事编制,优先补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也应积极挖掘行业企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保证教育教学正常运转。

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构失调的地区,应积极推动校内教师转岗培训,引导鼓励富余文化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专业理论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胜任专业课教学,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变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构失调的状况。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应单独列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岗培训项目,支持贫困地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应积极统筹资源,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实际在招聘新教师时优先招录专业课教师;要拓展渠道,创造条件与国内几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合作,委托定向培养职业教育师范生,补充一线专业教师的不足。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短缺,还可以通过深化东西协作,降低东西协作重心来实现。建立东西部职业院校校与校之间的精准帮扶关系,将专业教师培养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将专业教师培养贯穿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提升贫困地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更好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有力开展。省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也有责任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和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教科院”,作者:聂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明丽(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6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教科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科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聂伟、罗明丽:贫苦地区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具有直接作用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