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徐晓雯:不同户籍、居住地背景高校学生教育机会差异研究

作者:徐晓雯 发布时间:

徐晓雯:不同户籍、居住地背景高校学生教育机会差异研究

作者:徐晓雯 发布时间:

摘要:基于入学机会、学习经历和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

图虫创意-939133563243986949.jp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ID:IEE-PKU),作者:徐晓雯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居民户口统一登记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在建立城乡更加均衡的社会体系。其中,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是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2017年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在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MMI和EMI假设等理论的基础上,使用辈出率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倾向性得分匹配等定量研究方法,对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学习经历、毕业去向、求职和就业状况差异进行考察。

基于户籍制度松动下的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现状,本文将高校毕业生高考前户籍和居住地结合起来,将其细化为三类群体,曾经居住在城市的城市户籍高校毕业生,曾经居住在农村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和曾经居住在城市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试图考察这三类群体在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状况。

第四章讨论了三类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即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第五章讨论了三类群体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比较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学生学习经历、对院校及自身发展的评价差异;第六章讨论了三类群体在毕业求职上的差异,具体分析了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毕业生求职期望、求职途径和求职努力的差异;第七章讨论了三类群体毕业后的去向和就业状况,分析了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差异、初次就业起薪、就业满意度、就业地点和行业等质量差异;第八章着眼于三类群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实现的地域流动、职业代际流动和就业落户状况,分析了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毕业生在就业流动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质量存在差异。在学历方面,专科生中纯农村和新城市背景占比相对高,而本科生及以上层次的学历中纯城市背景学生占据相对优势。在学科门类方面,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在“文史哲艺”和“经管法教”学科门类上具有优势。纯农村和新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则在“工科”学科门类上超出平均水平。

纯城市背景学生在各层次院校类型上的辈出率都大于1,说明了纯城市背景学生显著优于其他两类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这种优势在原“985”、原“211”高校和独立学院三种院校类型中尤为突出,辈出率是其他两类学生的4-6倍。

第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高校毕业生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资本状况和人力资本状况的前提下,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显著更低,是纯城市的0.722倍;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相比,纯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显著更低,是纯城市的0.626倍。

这种影响在不同家庭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差异:家庭所在地位于东部地区的学生无论是纯农村、纯城市还是新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不具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位于中西部地区新城市背景和纯农村背景毕业生显著更低,且西部地区劣势更明显。院校所在地的东中西部划分呈现出相同的特点。

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检验居住地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个人特质、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变量之后,居住地为城市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比居住地为农村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提高了1.64倍,再次证实了重点大学入学的居住地效应。

第三,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体验到的高等教育学习环境,即高校毕业生对所在大学提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的评价存在差异。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得到“教学和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和“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三个一级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考前户口来源不同和居住地不同带来了对院校的综合评价的显著不同,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毕业生对所在院校评价更低,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评价最低。

第四,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上存在差异。在学习活动方面,从单纯学习成绩来讲,纯农村、新城市和纯城市高校毕业生在学习成绩好坏、奖学金状况和计算机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涉及到在外语水平、双学位和辅修状况、专业与兴趣是否相符上纯农村与新城市高校毕业生差异不大,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优势显著。

从课余活动状况来看,相较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纯农村和新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参与社团和担任干部的比例显著更低;但是他们相比较纯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纯农村和新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拥有实习经历的比例更高。高校毕业生的时间分配状况也体现出了对应的特征:纯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学习时间更长、实习时间占课余时间比例更大,社交时间更短。

第五,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对自身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增值评价存在差异。相比于纯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新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对自己在大学的能力增值自我评价更低,纯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自我评价最低。与纯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仍存在差距,但新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自我评价略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居住地由农村搬迁到城市所带来的流动效用。

第六,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和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时的期望起薪存在显著差异。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毕业生的期望起薪显著更低,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起薪显著最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期望进入国家机关的比例更高,纯农村背景毕业生期望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更高。新城市背景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期望在国家机关和企业的选择上介于两者之间。

城市背景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和单位规模的期望更高;农村背景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更看重。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和纯农村背景毕业生是否使用弱非正式求职途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新城市背景毕业生使用强非正式途径求职的可能性显著更低,纯农村背景的毕业生使用强非正式途径求职的可能性显著更低。

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毕业生的求职次数、求职花费和求职努力状况均不构成显著影响。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纯农村背景毕业生参与院校就业课程和认为其有帮助的可能性显著更高。

第七,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和就业质量存在差异。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高校毕业生是否确定就业去向不具有显著影响;对升学出国有显著影响,新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升学出国”的可能性更低,纯农村背景最低。

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或纯农村背景都不对毕业生起薪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分样本讨论发现,对于不同户籍和居住地的样本来说,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所带来的起薪的提高幅度存在差异,纯农村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通过教育获得的起薪收益最高,纯城市最低。

毕业生的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其是否能进入优势行业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毕业生进入优势行业就业的可能性较低,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进入优势行业就业的可能性最低。

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毕业生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可能性较低,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可能性最低。相比较纯城市背景的毕业生来说,新城市背景毕业生进入管理技术职业的可能性低,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进入管理技术职业的可能性更低。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被其他家庭背景因素所解释,本身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

第八,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地域流动、职业代际流动、就业落户状况存在差异。相比较不流动的毕业生来说,新城市和纯农村背景的毕业生比纯城市背景毕业生更倾向于继续流动和前期流动,且流动给农村背景毕业生带来的收益更大。

总样本中、纯城市样本中和新城市样本中,父亲是否从事管理技术类行业对毕业生能否从事管理技术类行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纯城市背景毕业生中,父亲职业类型对毕业生职业类型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纯农村样本中,父亲职业类型对毕业生职业类型的影响也有正向作用,但是不显著。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毕业生就业时获得当地户口的可能性更低,但是统计上不显著;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获得当地户口的可能性显著低近30%。

总的来说,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各层面高等教育机会存在显著差异。与纯城市背景毕业生相比,新城市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学习经历、求职就业和流动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劣势;纯农村背景毕业生的劣势更大。

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 一是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 二是继续推进居民户口统一登记,淡化城市户口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推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享受同样的高等教育机会;

  • 三是进一步实施农村高校专项招生计划,保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 四是高校加强对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帮助,从院校评价、在校时间分配、自我能力增值发展等角度完善其学习经历;

  • 五是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平待遇;多渠道畅通高校毕业生流动,激发代际、地域等社会性流动活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作者201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徐晓雯,指导教师岳昌君教授。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徐晓雯:不同户籍、居住地背景高校学生教育机会差异研究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