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新冠疫情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经历。而任何未经充分表达的深刻经历,都容易引致抑郁等情绪问题。儿童和成年人一样,同样在疫情中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会无所适从,感到恐惧、焦虑或困惑。只不过,儿童比成年人更不知道如何梳理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个病毒真讨厌! ”五岁的Wesley 站在客厅玻璃窗前说。 从客厅望出去是小区楼下的游泳池,波光粼粼,却空无一人。 Wesley 非常喜欢游泳,他每天都问妈妈,游泳池开不开?
Wesley 今年没怎么去过幼儿园,对他来说这是件挺高兴的事儿。 疫情对他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体现在妈妈的焦虑以及妈妈和外婆的冲突上。 Wesley 的妈妈是名港漂,和很多港漂一样,也是请内地的老人来帮忙带娃。 疫情期间,Wesley 的父母改为在家工作,和老人的冲突矛盾一下子增多。
由于语言和文化等问题,老港漂本来在香港的生活就很封闭,这下再圈在家里,就更孤独苦闷了。 到如今,已经一说话就吵,天天找茬。 Wesley 外婆说出气话: “我恨不得感染上病毒住院隔离,也不愿意多跟你住一天! ”Wesley 妈在港漂群里吐槽,发现大家很有共鸣,有的家庭甚至说出更为极端的话,有的则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
虽然竭力控制,但家长的情绪还是难免影响到孩子。反复的疫情、无常的生活、家庭的矛盾、情绪的波动,都可能令人身心俱疲。在四月至五月连续23天没有本地确诊病例后,谁也想不到,香港第三波疫情凶猛来袭。自七月初开始,几个星期内就新增过千病例,不断突破单日新高。
Wesley 一家住在人口密度很高的港岛。 病例连续几天破单日纪录,新闻称很多主妇中招是因为常去街市买菜。 Wesley 妈很紧张,她随即规定菲佣一周买齐一次菜,全家的活动范围不能离开小区。 餐桌上也发生了变化,新鲜肉类几乎不见,他们开始频繁购买冻肉。
虽然Wesley 还不能清晰表达疫情对他的影响,但他已经真实地经历到无法描述的情绪冲击。
在香港,小童群益会以网上问卷和电话访问的形式调查了507名儿童和475名家长。 结果发现,接近六成的儿童在停课期间心情沉闷,家长普遍焦虑。 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家长的精神健康“达到需要关注的水平”。 亲子冲突问题明显增多。
在美国,疾控中心七月底发布了中小学开学建议指导文件,称学校关闭令儿童的心理压力加剧。长期居家,在给家庭带来额外经济和看顾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内冲突甚至暴力的风险。
在内地,六月复课后,不少地方出现青少年极端事件。疫情期间辐射全国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热线“希望24热线”接到的学生求助比去年一整年还多,因亲子矛盾来访量比同期增加146%。据《凤凰周刊》对热线接线员的收集报道,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原生家庭问题,是学生感到迷茫甚至绝望的三大原因。在热线倾诉中,一些青少年的情绪状态令人担心,甚至有极为冲动的想法和行为。
亲子关系大考
李老师是北京市西城区一所重点初中的班主任。 在居家上网课期间,李老师收到不少家长的电话求助: “跟孩子又打起来了! ”跟青春期的孩子长时间密切接触,不少家长感到一没办法,二没出路。
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最拱火的都是手机和作息问题。李老师也感到头疼。平日在学校,每天早上班长收齐大家的手机集中存放,放学时再交还。但疫情期间,布置作业和教学沟通都离不开手机,不少同学过足了手机瘾。李老师班上有几位成绩不错的女同学,疫情期间考试退步严重,和家长一聊才知道,要么沉迷手机游戏,要么沉迷网上小说。
黑白颠倒也很普遍。 李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在网课结束后迟迟不退线,原以为是在问问题,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没上课,一直在网上挂着。 有些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甚至睡过上午的考试。 一觉到中午,夜里学到三点的情况也大有人在。 家长肯定不接受这样的作息,对孩子的期待仍是早睡早起。 孩子如果在家长觉得该学习的时候睡觉,或者在该睡觉的时候学习,都免不了爆发冲突。
亲子双方也都暴露了一些秘密。 有的家长其实已经感情破裂,原本商议好瞒着孩子,中考或高考后就离婚。 疫情前,夫妻一方或双方选择忙于工作不着家,尽量少和配偶沟通。 但在疫情期间,居家时间大增,也难免暴露了紧张的关系。 察觉到父母关系已无法挽回,或意外发现父母感情生活的一些秘密,都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不少困扰。
另一方面,李老师发现,手机不离手给班上很多恋爱中的少男少女提供了方便。 虽然不能日日见面,但他们的沟通却有增无减。 有的被家长发现,曝光了聊天记录,或被强行没收手机,又不免大吵一架。
启动反思、迈向成长
此次新冠疫情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经历。而任何未经充分表达的深刻经历,都容易引致抑郁等情绪问题。儿童和成年人一样,同样在疫情中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会无所适从,感到恐惧、焦虑或困惑。只不过,儿童比成年人更不知道如何梳理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王慧玲是资深培训师,在北上广深和香港等城市有着丰富的学生辅导经验。疫情期间,她接到不少学校的求助,面对学生在疫情期间产生或加剧的心理问题,校方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而王慧玲最担心见到的,就是学校或社会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迫不及待地令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快速轨道上。就好比一个人经历了一场重大车祸,他的身体不可能马上复原;疫情及其牵动的社会、经济、文化、生命等方面的巨大震撼,对一些学生的心理而言,也不亚于一场车祸。如此,怎能期待学生好像没事人一样,轻装再上路呢?
王慧玲还喜欢讲一个比喻:人生的经历,好比生活多年的房子,住进去越久,东西越多。不同类别的东西在不同年代入屋,当中有破旧的、无用的、或者已经腐烂的。这些东西无规则地散落在不同角落。每次收拾时,除了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方法。收拾房间,不是简单地物品搬运。生命整理亦如此。如果不反思,或从不整理人生的经验和感受,就像从来都不收拾屋子。一旦有新的东西(经历)进来,若不知道如何处理,就会处在一种混乱的震撼状态。大人有大房子,小孩有小房子,面对人生经历的冲击,都是一样脆弱。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学会反思,反思也是一个人启动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王慧玲说,“但反思不是随便想一想,随便说几句。反思需要维度,需要方法,是有层次的,是需要引导的。”如果缺乏自我认知和反思的维度,没掌握反思的工具,或不善于用语言具体描述自我的理解,经历就只是浮在表面,不是反思。
在每一个重大经历中,也存在宝贵的“受教时刻” (teachable moment) 。王慧玲希望帮助学生不浪费这次重大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心设计的反思环节,将经验转化为人生智慧。
接到的求助多了,王慧玲决定做些什么。 基于多年学生辅导和项目设计的经验,王慧玲和机构开发了一套“疫风下,我成长”的体验式反思课程,目前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使用。
帮学生倒倒情绪垃圾
六月初,北京的中小学校陆续开学。学生们从未如此盼望开学,格外珍惜校园生活。可开学两周后,北京再度爆发疫情,学校又停课。张老师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一所著名中学,她观察到这次停课对学生们影响很大,“就像在很冷很冷的冬天冻了很久,本来都冻僵麻木了,复课仿佛一下子回到有暖气的屋子里,大家乐坏了。但两周后又停课,等于又一下子回到冰天雪地。可这次就没那么容易调整了,大家比第一次停课时更加烦躁。”
复课的那段时间,张老师在班上使用了王慧玲设计的疫情反思工作纸,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以前学校这些资源太多了,学生都不当回事,真想不到孩子们对疫情反思如此认真。 ”
反思工作纸的背后理念之一是4F,即“事实 (Fact) ”、“感受 (Feeling) ”、“发现 (Finding) ” 、 “应用未来 (Future) ”,层层深入。反思工作坊的氛围轻松,问题具有启发性,令学生看到便很想回答。在设计上,有立体的,有可以折叠的,学生觉得好玩,分享时不会感到尴尬。反思分为几个维度:记下历史一刻、生命触动、时间管家、全新学习、相聚家中、我成长了……共有二十多张纸。
▲ 纸飞机工作纸 禾惠教育
无论在香港、北京还是广州,开展疫情反思工作坊的老师都发现,学生针对疫情期间的经历,有说不完的话。张老师初一班上有个同学,一开始很紧张地分享她的恐惧,原本以为是自己“比较弱,不坚强,所以才会恐慌”。但是当她听到其他同学也怕过,甚至连老师面对“狡猾的病毒”和无法掌控的明天时也会惧怕,便不再那么紧张。
Janice是香港一所小学的老师。 她的班上有几位同学一直很被动,自信心不强,是停课期间最需要关注的。 在上疫情反思工作坊时,虽然在纸上写不出太多,但是当有同学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失落或开心时,其他同学会受到启发,也连忙在自己的工作纸上写下。 最后,作反思主导的已经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
广州的云老师在开展工作坊时,也发现学生非常愿意表达疫情时的经历,都很愿意回溯自己在疫情期间经历的时间线。就算是小学生,也很享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被听见、有共鸣。在分享“对生命的新认识”时,学生的答案带给云老师惊喜:“生命在疫情中很脆弱,但是在医务人员救助病人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却是很坚强的”。
综合前线老师的经验,似乎年级越小的学生,越有很多东西讲。“小朋友很想表达,如果没有情景,没有场合,无人倾听,这些重大经历就被压抑了,也无法在受教时刻形成宝贵的人生经验。”
复课后孩子最需要什么?王慧玲认为,至少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倾诉、表达,好好地被聆听。“在越来越碎片化的生活中,先帮孩子倒倒情绪的垃圾。”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都观察家”。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