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童行学院(tongxingplan),作者韩乐
前一段日子,北京的培训班可以上了。于是,我带着儿子去了美术培训班。儿子太怀念这个画室了,表现得极度兴奋,开课之前东摸摸西看看,上课中途休息的时候,又开启了疯跑模式。为了不影响别人,我只能默默地追在他后面制止,结果还是影响了别人。
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在家里面不明显,一旦到了别的场所,就会被放大很多倍。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很容易想到的借口就是,孩子嘛,就是活泼好动爱自由。如果孩子再小一些,我可能还会继续“放纵”他。但是再过几天,他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如果再惯下去,不遵守一些行为规范,恐怕以后会出问题。
规则和自由之间如何平衡,不给别人添麻烦
以前,人们给孩子的约束很多,所以一些儿童文学作品里会出现一些活泼自由的经典形象,这些形象是为了让孩子们挣脱束缚专门塑造出来的。
如今,更多的父母普遍接受的育儿观点是,要释放孩子天性,要尊重孩子。有时候这个原则用过头了,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孩子太过自由。于是就会出现一些熊孩子。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有行为的边界,孩子也很迷惑,很着急。我娃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地要求我每天说两件他不可以做的事情。
不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面对那么些“不可以”,孩子就像是面对一堆散乱的点,依然是十分困惑。
怎样用一句话来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呢?
日本的做法或许是个参考,那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他们设置规则背后最大的逻辑。
“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出现在日本小学生《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别人添麻烦”的范畴。
怎样才能“不给别人添麻烦”呢?需要孩子们具备——体谅能力,也就是为别人着想的能力。“为别人着想”并不是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底线。
可以说,日本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教孩子怎样才能不给别人添麻烦,让孩子形成体谅别人的能力。日本《教育基本法》中写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的形成”,体谅能力是形成人格的必要条件。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小学生
我们知道,日本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自己独立上下学,不用麻烦家长接送。
(日本孩子挤地铁上学)
即使他们在上学途中要背着各种大包小包,也不用父母帮忙。
挂在书包上的这个包是餐具包,里面装着在校吃午饭时会用到的工具,餐布、筷子,还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手帕、牙刷。
他们有时候还会拎着一些装毛毯的包、装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衣服的包里装着为了上游泳课而准备的泳衣;上体育课的运动服。
上学要带这么多东西,也就让孩子们培养出了整理收纳的能力,他们必须知道每个包是干什么用的,使用完还要把东西再放回每个包中。
学校也在避免给社会带来麻烦,比如学校会让班级错峰离开离校。
学校还会提醒孩子,在电车和巴士中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因为身高抓不到扶手,他们会互相扶在彼此的书包上。
当学校有活动需要坐地铁公交的时候,成年人不必给小学生让座,相反,小学生会给老人,孕妇等任何有需要的人让座。
为了让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交通规则教育
日本制定法律、规则的背后,同样是有体谅文化在里面的,这是自然。毕竟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有序地生活。
2020年6月底,日本新的交通规则实施了。这个新交规很有意思,它将一些困扰驾驶员的开车公德问题上升为了法律,比如急刹车;不保持正常车距;突然变道;打远光灯;狂按喇叭;在高速公路上低速行驶;高速公路上停车等等。日本新交规把这些行为归为“斗气车”驾驶。
而且给予的处罚也挺重,最高5年以下监禁或100万日元以下罚款,立即吊销驾照,不能再拿驾照的禁驾期最长3年。
其实,如果体谅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话,“斗气车”自然就不会出现。
咱们说回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给社会添麻烦呢?自然是让孩子遵循社会规则。
怎样让孩子遵守社会规则呢?日本的做法是从交通安全教育着手。交通安全事关生命,不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当一个孩子认真对待交通规则的时候,他也就能遵守社会上其他的规则,成为一个有社会公德心,成为一个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好公民。
所以,日本社会极为重视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
(日本的交通安全运动每年两次,在春天和秋天举行。从中央部门开始,到看似不相关的部门都会参与进来。以启蒙为主要目的,利用学校和市町村的设施,来扩展人们的交通知识。)
我们知道,日本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基本会自己独立上下学,那是因为日本学校的老师、社区的志愿者、家长志愿者会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这些大人们还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给孩子们纠错。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上下学的时候,正是实践的时候。路上的这些志愿者和老师会提醒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礼仪,如排成单列行走、不可大声喧哗、不走近道或绕道等。
如果孩子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包括不走规定路线、在商店逗留、在火车和公共汽车上干扰其他乘客等,会受到严厉批评。
如果“屡教不改”,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则可能被请到学校。
日本还有一个协会,叫做“交通安全普及协会”,可是为孩子的交通安全问题操碎了心。
这个协会除了举办“安全儿童自行车全国大会”之外,还举办了各种进校园的活动。
他们最有名的活动,就是让替身演员来给孩子们现场演绎车祸发生瞬间。
给幼儿园孩子的初阶版本是这样的:
给小学生和初高中生的进阶版,就不会那么客气了。场面超真实,孩子们是真害怕。
如果在骑车的时候,只顾着跟熟人打招呼,不注意观察路口状况,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骑自行车经过汽车时,是不是得注意?
遇到阻碍视线的障碍物时,是不是应该减慢车速,如果不减速,会怎样?
什么是内轮差?
如果喜欢脱把耍酷,结果会是怎样?
小孩子看得是面色凝重,目瞪口呆。
大孩子也被吓得不轻。
看完之后,孩子们有什么感受呢?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呢?听听这位姑娘是怎么说的:
当对交通规则的学习泛化到其他规则上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自律的集体。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但那次地震并没有引发混乱,受灾的日本国民依然保持着秩序。
2014年4月,熊本地震。因手机通讯中断,灾民们排队打电话给亲人报平安,没有喧哗,没有插队。
这种集体主义,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做每件事都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要跟他人配合。
为了让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学校设立了家庭课,让孩子在衣食住行中学习和成长
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文化,让日本孩子快速独立。而强大的自我照顾能力,反过来让孩子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
让孩子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学校也是助了一把力。
日本小学设有家庭课。家庭课设立的背景是,日本社会少子化,以往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受到了限制,大家庭可以传承给孩子的礼仪,还有生活技能,现在进行不下去了。
怎么办?只能转移到学校来进行集中授课了。日本教育大纲规定,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设立家庭课。孩子们可以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家庭课可不是随便玩玩的,而是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五年级全年60课时,六年级55课时,每周两节课。
而且学校还必须设置专门的家庭课教室,有上下水、煤气炉这些设施,可以让孩子们学烹饪。
除了烹饪的家庭课外,还有学习裁缝的家庭课。在日本根本看不到裁裤边的小摊位,这些针线活,即使是男孩子也能分分钟搞定。
(图源:《日本小学生的一天》B站,日本物语)
咱们上文提到了,日本小学生要拿着大包小包去上学,对于怎样收拾包,怎样让包里的东西方便取用。家庭课的教材也帮学生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比如收拾的时候要想象自己先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那样,需要的东西就能马上拿到了。
学校的一些日常维护,也安排给了学生,而不是其他工作人员。学校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既然学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那是必须得做家务的。
吃饭前,学生要轮流负责打扫和发放午餐。
吃完饭需要打扫卫生。
家务深度参与,就涉及到大扫除了。同样,在校的孩子们也需要对学校进行大扫除。
这样,既能够让孩子珍惜劳动的成果,又可以做到不给自己和别人添麻烦,培养出了良好的公德意识。
当孩子能够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培养出了体谅能力的时候,孩子内心的规范自然会生长出来,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进而迅速融入新的集体当中。
最后,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童行学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