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勿以类拒(nfccmzk),作者肖瑶
开学的不只有回笼神兽,还有让人捉急的校规。
最近,广西大学官网发布的一份“女生安全攻略”引发热议。攻略第一句就建议:不要穿过分暴露的衣衫和裙子,不低胸、不露腰、不露背,防止产生诱惑。
规则不去教导他人守法,反而警告女性不要“产生诱惑”,凭什么?
网友们很快地吵了起来。
也有支持的声音认为,这份建议有合理之处——校方出于善意进行提醒,至少说明他们关注到了女性安全的问题。
但不合理之处在于,从学校层面而言,应该出台的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及体现人文关怀的规定,而非固守传统观念,固化刻板印象。
当然,这只是一份攻略,参考价值有限。但近年来很多由校方层面出台的各种条例、建议或规定,都总能让吃瓜群众急得跺脚。是谁忘了,校规不是用来让人发笑的。
校规?我笑了
跌宕的2020终于迎来普遍开学,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纷纷颁布新校规。但有些校规,无论怎么看,都像是还没从沉睡的世界里醒来。
比如,就在9月1日前一天,江西南昌洪都中学颁布了一份共计22条的小升初班规:
0号班规要求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父母、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违反者停课一周。”第2条明言“欣赏带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请假不上课”。第5条严禁搞地下情;第10条严禁课间谈人生……
舆论爆火之前,这份形似《弟子规》的班规还要求“新生入学必背”。
目前,据校方回应,这份班规已撤回
有的校规还“倚老卖老”,以为规则和效龄、师资一样,越老越值钱。
连传统的老牌名校也有犯糊涂的时候。2017年,清华大学出台了一条备受争议的校规: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时任校长邱勇接受媒体收集时表示,此条校规早在1919年体育馆筑成时就提出了: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不能赴美。
民国时期清华体育部主任马约翰曾回忆此规定的来源:"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
只是后来,由于学校招生规模扩大,游泳场馆不足,规定被撤销。而如今学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适时恢复了老校规。”
合着学生是装满游泳池的工具人?没游泳池,学生不用学游泳,等建好了,学生就必须得学。能决定学生命运的,凭啥是泳池?
还有的高校,对成年人的世界总有种天然的排斥。2018年12月,西安翻译学院发出倡议,希望学校周边商家不向学生出售烟酒。
同样,校方坚称:这是学校自1987年建校以来就坚持的做法,出发点是避免学生饮酒过量,继而产生意外伤害。
同年3月,云南艺术学院甚至出台一则“禁酒令”:“一经发现(喝酒),学校就把你的醉酒后的照片快递给你父母。”
除了明文令行禁止的校规,有一些藏在隐秘角落的规定,以惩处方式体现。
2019年10月26日,内蒙古大学通报称:某博士研究生宿舍床上放有布娃娃,学校勒令“如逾期不整,改取消奖学金资格”。
内蒙古大学忙着回应,称这名博士生被批评是因为“玩偶体积过大、摆放不整齐”,而“并未受到任何处分。”
大学校规,中学教条
古有农人揠苗助长,今有校规视大学生为未成年少年——硬要把“苗”塞回土里去。
去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一条校规更为特别,规定从周一到周五,学生无论有课没课,不到规定时间都不能回宿舍。
除此以外,校方还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生活作息表,要求学生每天六次严格“打卡”,无缝控制学生活动时间和范围。
中学生都说大学是天堂,上去了就不想下来,有的大学用繁复的校规筑起了围城,让里面的人只想逃出来。
七年前,东莞理工学院学生媒体中心官微“@莞工学生媒体中心”宣称:自12月1日起,学生每年的平均学分绩点将与上网流量挂钩,学院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被要求按绩点设定学生可获得的对应流量。
2016年,华东交通大学制订了一份学生行为《学生手册》,被舆论嘲谑为“暖男培养手册”,内容包括"让女生走在马路内侧"、"为女生拧松饮料瓶盖"、"走路避开女生背包的一侧"……
《行为规范》还对学生上课、用餐、行走坐立、言谈举止等行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如“会议或课程结束不喧哗,主动把椅子轻轻拾移规定位置”“乘坐电梯先下后上,进电梯靠墙……出电梯时用手挡下电梯门,让别人先出”。
网友制作的“笑规未解之谜”集合
2018年11月,浙江金华某大学曝出,学生在上晚自习时不能上厕所,否则即被抄告、扣分、惩罚。学生回应:曾经的晚自习还可以1.5小时上一次。
走出国门,奇葩校规的身影也无处不在,甚至令人质疑校长的上一份职业难道是监狱长,要么是书读得不够多,要么是读得忘乎所以的那种。
美国杨百翰大学曾有一条规定:要想留胡子,需要医生的证明。如果你脸部皮肤不太好,不适合刮胡须,那么就得申请医生证明,拿到“特殊留胡须权”,有效期1年。
一款洗发水广告为了阐释“为什么不能留这个发型”,展示了日本一间学校曾出现过的真实规定:学生不能染发,如果染发需要提交证明。如果天生不是黑色头发,还会强迫染成黑色的。
伪装成校规,我就看不出了吗?
还有一部分校规,看似是在约束学生的行为,其实是管理观念的退步。
黑龙江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官网曾经公布《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份自2012年7月起就开始执行的校规设置了“违反大学生行为准则”的八条规定:
学生干部对男女生交往、走廊说话等行为进行严查,若发现男女交往过密、同居等现象,当事学生将被扣除相应的学分,补分需要进行打扫厕所等义务劳动;在校期间非法同居或发生性关系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我们都耳熟能详: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但这不是鼓励规则制定者自由发挥、随心所欲,而是予以“规则”二字灵活度。但反过来,一些看似“顺应时代”的变化,如果仍然是逆时代地行进,就容易变得不合时宜。
1995年12月,浙江某医科大学作出一项决定,从1996年起,该学校不招收吸烟学生。理由是:吸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不良生活习惯之一;为保护公共洁净环境和人类健康,应该积极提倡不吸烟,医学院更应先行带头。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名学生误信网络信息,被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诈骗,导致其支付宝上的账户资金被盗取。
这名同学当即想到报警,便在“无视班主任及学院领导的通知警告”的前提下,自行拨打了110。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校方竟对其下发了处分通知书,称报警行为“严重损害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声誉,违反了学院的校纪校规。”
随后,当地公安部门转发该声明并提醒各高校:学生拨打110报警是其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应干涉公民的报警行为。学校遂撤销这份处分决定。
我们之所以关注并反思这些显得“奇葩”的校规,因为校规是管理观念的集中体现,他们决定了就读学生将会被如何塑造价值观、人生观。
想起十年前,我还在上学时,全社会都在谈“戒网瘾”,将网瘾少年视为异类。可十年后,“网瘾”这个词,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
没有人说要戒网瘾了。
当大人也变成网瘾者,并能决定社会规则时,没人再认为,网瘾等于不良嗜好。同样,许多用规定命令禁止的行为,取决于掌握规则的人对其定性,而非该行为本身。
制定一条校规与立一条法律无异,都需要严谨的法理意识。校规屡屡引发争议,让看客们急得直跺脚,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经历无数校规的过来人,甚至触犯过不少无奈且奇葩的规定。
要想真正发挥校规的效用,不妨参考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程序中的公众参与,乃是重新赋予法律以活力的重要途径,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他们不会尊重法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勿以类拒”。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