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一位妈妈的反思:给娃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其实只是因为我被传染了“焦虑”

作者:筱恬 发布时间:

一位妈妈的反思:给娃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其实只是因为我被传染了“焦虑”

作者:筱恬 发布时间:

摘要:焦虑,让人变形。

121ba9a3b13856a154a60b464f46168e.jpg

*来源:外滩教育(TBEducation),作者筱恬

如今,“焦虑”已经是很多父母共同的感受。环顾社会上的激烈竞争,身为父母,怎能不为孩子的明天考虑?然而,当比较逐渐升级,心态也随之失衡,不但父母自身因焦虑而备感煎熬,就连稚嫩的孩子也可能被“感染”。下文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曾身陷焦虑的囹圄。反思过后,她终于明白,正确分析自己的焦虑来源,坚守为孩子规划的“初心”,才能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也才不致被焦虑带偏了方向。


今年秋季,四岁半的女儿上中班了。孩子的成长本值得喜悦,但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所充斥。
 
升入中班,就意味着孩子接下来升学所需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将统统摆上日程,无法再回避;也意味着孩子很多特长的发掘与启蒙,已到了最佳年龄,错过就可惜了。
 
再看看身边的朋友同事,哪家孩子不是至少一门辅导班打底,兴趣培养和应试准备,两手都在抓?跟他们交流时,不自爆一下目前推娃的进度,我都感觉自己这个当妈的太不称职。
 
在一片心急火燎中,我拽着女儿踏上了推娃的漫漫征途。

其实早在暑假开始之前,我就为女儿一口气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按照我的安排,女儿不仅周末两天被课程排得满满的,连平日的晚上也要上数学和英语课。

很快,我已经变成了一位在育儿方面踌躇满志的鸡血老母亲。但旁观者清,我的整个心态其实都出现了偏差。

焦虑,让人变形

记得有一天,当我絮絮叨叨地向孩子她爸说起准备再让女儿学点什么时,他忽然打断我说道:“我觉得你最近像受了刺激一样,在教育上有点走火入魔了。”
 
尽管当时我矢口否认,但事实证明,我确实被焦虑感扰乱了心绪。
 
我会在刷到朋友圈里的牛娃后,产生强烈的酸柠檬心理;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各种教育考试类资讯;会忍不住把那些网红教材与课程统统买回家;会因为女儿不如别人而坐立不安;会在孩子不配合时莫名其妙地情绪失控……
 
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在盯女儿英语口语练习时,会因为她读错一个发音而大发雷霆。

“别人家那谁谁谁,这么简单的单词早就会读了,你呢?!”

每一回,我都能在女儿惊恐的眼眸里看到自己凶神恶煞的样子。可以说,我就像一只处于应激状态的母老虎,只要是跟教育有关的一切,都能轻而易举地引爆我的脾气。
 
说实话,这种感觉并不好,但我又摆脱不了。更确切来说,我并没有想过要摆脱,直到不久前女儿生病。
 
当时,娃高烧不退,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我心急如焚,忍不住脱口而出:“宝贝,快点好起来吧,你的那些课请假很麻烦啊!”
 
话音刚落,孩子她爸狠狠怼了我:“小家伙都这样了,你还在想着让她学这学那啊?还有没有点人性!”
 
幸好,不过一瞬间,我那份因为焦虑而被蒙蔽的理智就恢复了。说完这句话,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这还是亲妈吗?我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冷漠功利了?

 11a846479456b523b69563af0a99fe60.jpg推娃的初心是为了拥有一个更好的孩子,可如果孩子连健康都丢了,再强调推娃又有什么意义呢?看来,我确实是本末倒置了。而这份本末倒置,不正是我的焦虑感所导致的吗?
 
女儿的这场病,让我内心柔软了许多。第一次,我正视起自己的这种心态,并开始反思。毕竟,教育之路,我这是才开始呢。如果真的一路这么焦虑下去,确实不好受啊。

我到底为何焦虑?

我扪心自问了几个问题。首先一个便是:我的焦虑感到底从何而来?
 
我曾看过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的收集。他指出:当代父母之所以显得格外焦虑,主要还是和时代有关。概括来说,有三点:

不确定性;
阶层流动性;
不可预知性。

不确定性,源于未知。由于对未来事态的走向无法保证,家长于是患得患失、担心努力后得不到期望的结果,焦虑感自然会如影随形。

阶层流动性,是指家长普遍担心目前的阶级将逐渐固化,上升通道将被彻底关闭,自己的下一代将会失去阶级跃迁和人生逆袭的机会。
 
至于不可预知性,则缘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崛起。届时,劳动力的需求或许会锐减,社会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势必更高。如何保证自己的孩子适应未来的节奏,至少不被淘汰呢?焦虑感就此产生。
 
观照内心,上面这些宏观的大环境因素对我确实有影响。我觉得自己就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的那个妈妈米塔,整天忧心忡忡:“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而另一个更直接导致我焦虑的因素,则是缘于我自身的局限性。自我评价,我在育儿方面内心并不算强大,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当养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挑战时,我的育儿知识储备不足以让我笃定万分。
 
因此,面对那些贩卖焦虑的讯息时,我很容易摒弃思辨力,人云亦云,冲动迫切地参与其中,导致自己的育儿节奏被打乱,也平添了烦恼。
 
886042908985d9f1bef146a833315922.jpg
与此同时,我总是忍不住拿女儿跟其他孩子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看什么、学什么,我总想让女儿也一样。对她的高期待,让我压力陡增,迷失了教育方向,从而心态崩盘、情绪失控,变得焦虑不安。
 
如果拥有上帝视角,我想自己的样子一定很狼狈——我站在拥挤的人流中,周围的家长都在带着娃拼命朝前奔跑。我先是茫然地四处张望,随即不由分说,也拽着女儿跟上了大部队。至于方向什么的?根本来不及考虑,先跑起来再说吧……

过于焦虑,得不偿失

剖析了自己焦虑感产生的源头,我开始进一步思考——这种情绪,到底带给了我怎样的影响?
 
说实话,关于焦虑的书籍,我之前读过,比如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夫・柯特曼(Christopher Cortman)的著作《如何才能不焦虑》(Take Control of your Anxiety)。
 
但过去,我总是走马观花一般,只选择性地阅读我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在那本书中,我只对开篇的一段话印象深刻:“要想在任何生命节点上都幸免于焦虑的侵扰,几乎没有可能。”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焦虑,而这种情绪其实是把双刃剑。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甚至能够让个体发挥最佳状态。
 
这部分内容,当时就被我听进去了。但实际上,全书的核心观点,我直到如今才重新开始认真品味与思考。
 
书中强调,一旦焦虑过头,就是有害的了。焦虑能够代际传递,家长(尤其是母亲)的焦虑能够直接预测子女的焦虑。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证明,父母教养焦虑对子女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认知建构等方面都有弊端。
 
回想女儿近期的表现,似乎真的有点变化。以前那个没心没肺、肆无忌惮的孩子,如今沉静敏感了许多,看见大人总会不停地问:“今天我们学什么?”有两次甚至睡梦中还在嘀咕:“我一定能行的。”
 
我不禁一声叹息:后知后觉的我啊,之前怎么就没觉察到女儿的压力呢?
 
101265f1971834564857450ac969a8e2.jpg
这本书中,还对正常焦虑和病态焦虑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正常焦虑持续时间短,不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干扰;病态焦虑的持续时间却很长,对个体的日常生活会有巨大影响,甚至会榨干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乐趣。”
 
反思自己。现在的我,眼里最重要的事就是女儿的教育,为此甚至可以放弃掉自己的很多爱好与时间。
 
而且,每次女儿犯了错,我的脾气也越来越大,仿佛一点就燃。曾经那个温柔细语的妈妈哪儿去了?
 
但另一方面,我的这些焦虑几乎都是无谓的。它对推娃的进展有帮助吗?能让教育的结果变得更好吗?能促成现状的改变吗?答案很扎心——显然都是否定的。
 
重新读了读这本《如何才能不焦虑》,对照着书里的内容评估自己,我明确了两点:

第一,焦虑是大部分家长都会有的情绪,它本身并没有错。所以,我无须因为有了这种情绪而被裹挟。

第二,我的焦虑感持续时间长,影响对我和女儿都很负面,因此已经超出了正常的限度,需要及时调整了。

佛系不代表放弃推娃

想到这里,我有一点释然了——既然焦虑绝不是有效推娃的必要条件,那我为什么还要被这种情绪所困扰呢?这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再看看那些学霸或状元的家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着一对佛系的爸妈。比如澎湃新闻2018年的一份“高考学霸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18%的学霸父母,在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上是不干涉、完全放任或很少过问;近四成(37.04%)对子女的成绩“几乎不关注”。
 
我知道,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没有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能够照搬。但是这些学霸例子的共同点,一定有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地方。我不禁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焦虑感无法帮助家长更好地推娃,那为什么这些看似淡定佛系的家长,却更有可能养出牛娃呢?
 
这个困惑,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大学好友。毕业后,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定居,已经久未联系,但我始终关注着她的朋友圈动态。
 
每一次看她的朋友圈,都能感受到她是一个在育儿方面很有主见的妈妈,总是一副不疾不徐的样子,淡定至极。但是,她的儿子却相当优秀,不仅各种兴趣爱好全面发展,还在今年的小升初考试中,考取了当地的重点中学。
 
过去,我满腔焦虑,光顾着关注她的孩子有多厉害。现如今冷静下来回顾,我觉得自己可以向她取取经。
 
针对我的问题,好友给出了她的理解。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

在我看来,焦虑的家长容易急功近利,容易只关注眼前的育儿成效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发展。但是,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因为一时的得失而不长远考虑,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91abc70e03e284ee6b3e21e80e6e2918.jpg
细品一下,感觉很有道理。在焦虑情绪的作祟下,家长往往心态失衡、动作变形,导致目光短浅,盲目跟风,为了推娃而推娃,为了报班而报班。就拿我自己来说,焦虑之下给女儿报的那些兴趣班,真的仔细想过为什么要让她上吗?

学舞蹈,是因为身边的小女孩几乎都在学;

乐高机器人,是因为觉得逻辑思维对孩子很重要,考证含金量又听说很高;

学唱歌,尽管是女儿主动提出的爱好,但我下定决心为她报名,却是因为得知同事家儿子在歌唱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至于数学和英语,那就更是为了满足升学的功利选择。

从始至终,我自己的意志和动机反倒占据了大半,但我真的用心关注到女儿真正的优势了吗?报的那些班契合她自身的成长了吗?其实,我并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一切。
 
说到底,这样的推娃,缓解的是我自己作为家长的压力,因为我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反正该做的我都尽力了,娃还那样的话,也不能怪我咯。”
 
但保持淡定心态的推娃则不一样。它得以用冷静的眼光看到孩子的潜力,着眼于孩子本身的成长与发展特点,能充分了解他们的优势与喜好,因此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方案,哪怕同样是报了很多培训班,却一定是遵循了孩子的需求,因此相当于“量身定制”、“精准投放”,效果自然会更好。
 
60ad3a4a646b0d6bc9cabbfff2b3ba5c.jpg
原来,不焦虑绝不等同于不推娃。我们需要调整的是心态,而不是放弃努力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始终要为子女的未来做好规划,但不能让得失凌驾于孩子的成长。
 
正如马云所说的:我们要“虑”,但是不能“焦”。所谓的佛系,其实更是一种对结果的淡定。
 
理清了这个点,我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时此刻,我已正式决定要让自己淡定下来。尽管实行过程中或许会有波折,但我想自己还是要尽力做到。
 
毕竟,摆脱毫无价值的焦虑感,才能轻装上阵;而唯有父母的状态放轻松了,才能让孩子也获得心安的力量。
 
由此,才能又快又稳地走好养育这条漫漫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一位妈妈的反思:给娃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其实只是因为我被传染了“焦虑”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