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志文观察(chenzw_edu),作者陈志文
简单从四大排名看,清华是担得起“世界一流”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担当,是压力,是责任!
2020年是“双一流”阶段总结之年(每5年一次),也是一次对建设方案的对照检查。谁都没有料到的是,清华大学成为了这次总结的舆论焦点。
一切来自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建设方案高度吻合,清华大学全面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官方公布这一结论后,引起了各方争议,很多人公开质疑批评“清华大学宣布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27年前清华大学的既定发展目标,并非只是为迎合“双一流”建设而设定的
很多人的质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换个角度谈点不同的看法。显然大家并不完全知道这背后的一些故事。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这是专家组的结论,不是清华直接自我宣布“我是一流大学”。这和很多舆论批评的起点是有区别的,很多观点简单表述为清华大学宣布自己是一流大学,严格讲,是偷换了概念的。
更重要的是,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是清华通过5年的“双一流”建设完成的,而是清华人27年前就给自己树立的一个阶段目标。
早在1993年,“211工程”启动之初,清华大学在时任校长王大中的带领下,经过全校的系统研究讨论,制定了一个为期27年,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9年一个周期)。第一阶段,经过9年的努力,到2002年左右,改变清华大学工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建成真正的综合性大学;第二阶段,到2011年,也就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初步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第三阶段,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初,“211工程”启动,目的就是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一批高校,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211”字面的意思,就是希望在21世纪,建设成大约100所左右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学。
清华大学也是在那个大背景下,给自己立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赶巧的是,清华这个阶段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第一阶段建设任务重叠。换句话说,是清华大学奋斗27年后,实现了自己27年前确定的目标,并非只是“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就迅速用5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是否担得起“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的特质之一就是扎实。经过扎扎实实27年的奋斗,他们完成了自己既定的三步走的目标。当然,也顺利完成了“双一流”第一个5年的计划。
清华还不至于浮躁至此,靠一个简单的自我宣布,为自己博取一个虚名。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本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些指标性的东西,但可能也不够完整。学校是一个复杂体,的确不是几个简单的指标能说清楚的。
但对于普通人,或者说非专业的人,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些显性的指标。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即软科、QS、USNEWS、泰晤士中,清华最新的位次情况如下:
在2020年8月15日发布的《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29,国内第一。
在2019年10月22日发布的《USNew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36,国内第一。
在2020年6月10日发布的《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15,国内第一。
在2020年9月2日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20,国内第一。
排名并不能作为依据,但至少是一个参照,更何况排名情况几乎一致——清华在这几大排名中,最低的是36位,超过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著名大学。而且无论在哪个排名中,近些年清华都是稳步上升的,而不是下降或者上下波动。而且,在一些专门的学科排名上,清华也稳居前列。如2015年USNews就曾把清华计算机系排在了全球第一。
除了这些排名,我再举一个例子。
2016年8月,清华苏世民学院正式迎来第一批学生,111名学生来自32个国家,而且几乎都来自世界著名大学,这其中包括了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高校,申请录取比只有3.7%。
这就是社会声誉,也就是说优秀学生是否会选择你。
我去年曾与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菲尔·巴蒂(Phil Baty)讨论高校与中国高校的发展,我问他最看好哪所大学,他脱口而出:清华大学。“不仅仅是排名的问题,这所学校这些年发展的确很快,在世界范围内。”
从这个角度看,说清华进入世界一流可能也不为过吧。当然,北大也同样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甚至浙大、复旦等至少也算是接近世界一流的。当然,我们也要清醒,个别学校只是入围一流,距离一流前列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必妄自菲薄。自从“211工程”启动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显著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当然,这个功劳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并非是“双一流”建设一蹴而就。
在时下,敢于接下“世界一流”这顶帽子,也是一种担当,是一份责任
和很多人看法不同,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我认为清华敢于接下专家给的这顶“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帽子,恰恰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担当。
因为这顶帽子,带来的更多是责任:为国家培养顶尖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人才的责任,而不是大红花。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记者会上表述,中科院将把美国的技术封锁制裁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中科院,作为专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组织责无旁贷。而作为第一个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顶尖人才,打破美国的人才与技术封杀也是责无旁贷的。
坦率地讲,换个角度看,清华也是给自己压力,不是光环。
无论是“211”、“985”,还是“双一流”,都是中国高校在质量提升上的一个抓手,一个过程,不是终极的目标
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实并非今天才有的概念,而是源自30多年前。“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我国不同时期为打造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项目。
90年代初,在高校全面恢复正常办学秩序,逐渐完成规范化治理后,如何提高质量,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211工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目的就是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一批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985工程”也一样,目的也是希望在“211”100所左右高校中,再重点扶持一批高校,尽快跻身世界一流。最早的“985工程”,率先启动的就只有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后扩展至另外7所高校,这就是C9的来源,后在发展过程中,高校数量逐渐扩展至39所。
“211”、“985”,更多是中国在不同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抓手。
2017年“双一流”建设启动的同时,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就宣布“211”、“985”相关规定与文件废止,两大工程成为了过去时。
“双一流”建设实际上就是全面继承“211”、“985”的新工程、新项目,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打下扎实重要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
因此,“双一流”与“211”、“985”一样,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抓手,不要简单化理解为一个目标。所以在这次阶段评价中,不同学校的表述均不一样,大多数表述为达到了阶段建设目标。
与“211”、“985”不同,“双一流”更强调学科建设,虽然分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大学,但核心都在学科上,经费拨付也是基于学科院系,不是学校。同时,为弥补“211”、“985”的不足,“双一流”每5年进行一次动态评估调整,即这次某学校进了“双一流”,但完全可能下次落选,其目的就是给入围高校以压力,给没有入围的学校以动力。
世界一流大学,这背后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人的期望,更是国家的期望与需要。
清华即便是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只是刚刚进入,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还需要最后实现引领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的复兴解决人才与技术的支撑问题。任重而道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志文观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