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芥末堆 李婷 10月2日 手记
“考个教师资格证吧。”相信大家都一定听过这句话。
我身边也有不少人曾经一本正经地备考过教师资格证,也不乏家长的劝导。理由很多,工作稳定、受人尊敬、有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等等。但我想,做教育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可能和做新闻一样,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光芒。
1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同学L确定了去西部支教,是当时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她成了一名小学老师,每隔几天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支教日常,和学生们凑在镜头前兴奋的笑脸。
这其中有几条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大约是刚到支教小学的第一个月,她在朋友圈发起了明信片征集,欢迎在外留学、旅游的朋友给她们班的孩子写张明信片,可以贴在班里的世界地图上。
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所在的支教团队发起公益项目,要带孩子们去感受北京,亲眼见见外面的世界。顺利成行后,学生们在长城上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就在最近,在平时的正常教学之外,她们给六年级的学生申请了在线直播的外教英语课,和外界产生了新的联系。
我不知道这些会对一个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或许,这份特别的教育经历能够给他们提供一块踏板,足以踮起脚尖越过遮在眼前的“围墙”,一窥背后的万千世界。最终,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梯子。
2
18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安徽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里,几乎没怎么离开过这里。她以历史人文出名,曾经也出过不少状元、探花之类的人物,但也都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我的记忆里,这里的教育,从学校到校外培训机构,几乎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波动。
2018年开始,北京市中小学、社区街道陆续正式推出“三点半课堂”,给放学后家长来不及接送的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课外课。在科技还没能够如此深刻的改变教育方式之前,回到2005年左右,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学校里也曾经试行过两年的课外课。只不过我们当时放学没有三点半那么早,叫“四点半课堂”可能更加合适。
学校给大家提供的多是美术课、舞蹈课之类的素质教育课程。最受欢迎的是管乐类的课程,优秀的学生会被选进学校管乐队,在全国各地比赛演出。作为普通学生的一员,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练习过舞蹈站姿,在美术教室里拿过素描铅笔,甚至还在操场上打过腰鼓。
这可能是这个既不沿海、也不发达的昔日省会,在21世纪新时代素质教育这股浪潮卷起时,做出的一点尝试。
3
关于课外辅导班的另一件事,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一则趣闻,兴趣班也有鄙视链,马术班、竖琴班、国际象棋班之类相对冷门的课程,位于“鄙视链”的顶端。
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马术课,是在几年前实习的时候,一位神秘的不知身家的行政老师,正在思考要在芭蕾和钢琴之外,给她上幼儿园的女儿再多报一门马术课。相比动辄几百上千元一节的课时费,马会入会费就要十几万,租马、买装备、寄养等等费用还需另算。
相比金钱带来的冲击,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教育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愈发感到在同一片土地的另一个地方,教育不是课本也不是练习册,可以带你体验大千世界。它可以是机器人,也可以是显微镜,一片树叶、一朵鲜花,也可以是教学的起点。
随着8090的家长逐渐成为主流,曾经被语数外占据童年的他们,似乎开始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比起学科知识,我想,教育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带给孩子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某种程度上,日益火热的在线教育,则是为这双眼睛加上一座望远镜,让远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也能抬起头来,眺望远处的星空。
进入芥末堆之后,我接触了许许多多STEAM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从业者。我也看到无数教育者的探索,有些或许现在看来天马行空,但没有人会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会长出什么样的花朵。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