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探索丨韩宝江: 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解析

作者:韩宝江 发布时间:

探索丨韩宝江: 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解析

作者:韩宝江 发布时间:

摘要:中小学生选定的偶像与教师、家长期望的榜样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反差,这其中可能涉及诸多因素。

屏幕快照 2020-10-09 下午6.12.26.png

*来源:中国德育(ID:zhongguodeyu),作者:韩宝江

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指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在不同层次人群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流行文化是被许多人所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主要功能是娱乐,对流行文化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成功地贴近了人们的社会心理,满足了人们回归本性、追求世俗快乐的欲望,但是其发展往往缺乏一定的引导与控制机制。

偶像崇拜通常是指对某种偶像、图像或实物的崇拜,是对仰慕的象征物、对象的尊重与钦佩,乃至极端信仰。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成人完全可以引导青少年钦佩有才能的人,从而提升完善自己。本文谈的中小学生偶像崇拜,主要是指对于各类社会名人不同程度的追随与仰慕。

一、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特征

中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却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鉴于其自身成长发展需求和思想认知水平,以及社会文化潮流等因素,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表现出某些具有突出共性的群体特征。

(一)持恒与易变并存 

对于崇拜偶像的人选,有的学生会经过反复比较后确定少量或者唯一的人物形象,有的属于没有理由地一见钟情,固化为心目中的“神级”存在。有的学生会出于个人因素或者受伙伴们不同观点和标准的影响,相对频繁地更换偶像,表现得不够专一。崇拜的具体对象因人而异,范围相当宽泛。

(二)追求时尚与外貌 

大多数中小学生会把服饰新潮时尚、容貌娇美或者帅气的目标人物确定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美好的外在形象让人赏心悦目。青春派偶像的形象、造型都是经过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包装的,对于未成年人会产生特别强大的吸引力。

(三)理想化与完美化 

多数偶像十分注重个人公众形象的塑造,当然其中不排除有出于公关设计的考量。未成年人往往会进一步施以主观的“加工”,把“爱屋及乌”效应放大到无以复加,无条件地痴迷偶像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在心目中为其营造完美无瑕、无可挑剔、无与伦比的形象。

(四)非理性倾向 

有句广告词“喜欢你,没道理”在形容偶像崇拜时很有典型性,中小学生可能会因为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点而崇拜某一人物,将其作为偶像。偶像的某些缺点、过失,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在“铁粉”们看来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包容谅解的,从而陷入无原则、无底线的偏执与泛爱中。他们对偶像抱着绝对的信任,呈现出近似癫狂的追逐和迷恋,容不得他人有不同的评价。

(五)浅层娱乐消费 

中小学生的偶像大多指向演艺圈、体育竞技圈的明星等,形象大都或俊美或健壮,具有“貌”“艺”或者“技”的相当魅力。这类“消费型偶像”更符合中小学生浪漫性幻想依恋和情感化遐想依托的心理需求,更容易满足其社会认知和情感的需要。

二、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利与弊

凡事利弊同在,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与行为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偶像崇拜现象本身是属于中性的,如果处理引导得好,就会产生正向的积极育人效果;反之,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偶像群体可以成为极好的育人教材,从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梳理与提炼,完全可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把握偶像崇拜中的教育契机 

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中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应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偶像崇拜对于中小学生成长的引领与塑造价值。

1.目标激励

中小学生的偶像中有不少人其实出身寒微,凭借着个人坚韧顽强、持之以恒的持续打拼才换来了今日的功成名就。这些人物身上积蓄了不向命运低头、从人生低谷中勇攀高峰的满满正能量,演绎了一部部不屈奋斗史。某些偶像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路上的陪跑者,能够发挥带头、鼓舞的榜样作用,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及对于成功的不懈追求,有利于他们树立超越自我、追求梦想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

2.心理疏导

未成年人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成长烦恼,有些又不便跟父母、伙伴们讲。郁郁于中不得宣泄,憋闷在心里久了、多了,可能会集聚成“心病”。

有的中小学生会跟自己的偶像“对话”,把藏在心底的小秘密跟偶像毫无保留地交底,这样的“交流”最保险,可以避免被其他人知晓。崇拜的偶像为青少年消解潜藏的某些心理压力提供了安全、平稳的途径,扮演着未成年人“知音”“出气筒”“垃圾箱”的积极角色,这种无声处的爆破与释放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个性成长

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共性中凸显出的一部分。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体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有时仅指个人的品德、操行。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保持个性并不容易。一方面,我们的基础教育理念和口号一直在呼唤学生的个性,这里当然是指共性之下健康正当的个性。另一方面,我们现实的管理制度更青睐于“一刀切”“整齐划一”。

中小学生想保持个性很不容易,甚至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而很多偶像都是有突出个性的:周润发的朴实亲和与仗义疏财,陈道明的沉静内敛与书香盈溢,朴树的赤子之心与澄澈恬淡……偶像崇拜满足了青少年塑造自我、追求个性的心理需求,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形成与适度张扬,使其有机会、有信心充分展示自我。

4.扩大交际

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中间较为普遍,恰巧两人或者几个人都共同追捧同一个或者同一类偶像(比如明星球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偶像扮演了青少年之间人际交往沟通的媒介角色,实际上迎合了青少年的交往需要。偶像自身以及偶像人际圈的关联与辐射效应,可以帮助青少年全方位、更深刻地认识偶像、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拓宽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吸收和融合多元文化,更加全面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环境,乃至了解国际时事。

(二)降低偶像崇拜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不可回避地有潜在的负面作用,足以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早发现、早干预,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1、觊觎名利捷径

与诸多凭借实力打拼获得成功的名人不同,娱乐圈里有不少明星依靠诸多负面因素而一夜成名,花边新闻、恶意炒作等负面信息并不少见,除了获得超高人气和粉丝拥趸之外,还基于此积累了不菲的财富。某些偶像非常规的所谓“成功”路径对于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使其对于成功形成了畸形的认知和判断,憧憬着可以凭借容貌、靠山、家族势力等在短期内爆红,奢望着不劳而获、名利双收、粉丝云集、呼风唤雨的生活方式。殊不知某些在公开场合形象光鲜靓丽的偶像“发家”的背后,并不排除存在着种种见不得光的肮脏交易,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引导中小学生明白,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成名的机会,如果自身缺乏足够的专业实力,德不配位,高楼的垮塌也是大概率的事。

2、价值观跑偏

中小学生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人生初期,是为人生长远发展打下思想觉悟和道德伦理规范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其本身对于是非美丑和流行文化与社交网络文化中的不良、虚假信息还不具备足够的辨识能力,如果长时间被某些偶像身上的“负能量”濡染,造成的思想危害可能会比较大:

排斥、脱离现实生活内容与环境,产生单方面虚幻的情感体验,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环境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借助某种非常手段快速走红,过度沉迷于来自西洋或东洋的流行文化,特别是东洋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之中迅速风靡,哈韩、哈日现象突出,等等。沉陷日久,容易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偏离大众主流方向、缺乏崇高人生追求的消极现象,需要引起警惕。

3、过度强调自我

沉溺于对偶像言行举止的模仿与遐想,容易亦步亦趋、失去自我本来的真实思想行为状态,与身边人越来越不同步调。更危险的是主观上把这些“特立独行”当作是凌驾于同龄人之上的成熟与个性化,以强大的心理暗示来固化这种认知,拒绝各种善意的提醒和批评帮助,甚至对于这些“挽救”工作抱着排斥,乃至对立对抗的态度。这样一来容易跟亲友、同学形成有意无意的矛盾冲突,忽略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道德观念。还有可能因此而发生过失行为,如违反校规校纪等,也不喜欢接受正面道德观的教育。对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通力协作,及时察觉学生的微妙变化,努力降低由于偶像崇拜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4、影响学业进取心

中小学生如果在偶像崇拜方面不能够较好地把持一个“度”,很可能会在偶像身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由于心智水平尚未成熟,又较难掌控好偶像崇拜与学业的关系。考虑到对学习的投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在同龄人中取得明显优势,迷恋“一夜成名”的青少年,往往会认同“读书无用论”,总想着在迈向所谓“成功”的路上有捷径可寻,幻想着凭借从天而降的运气和侥幸机遇“弯道超车”,能够轻松达成目标。这在客观上必然分散了原本应该对学业方面关注和投入的精力,时间一长,很难保证学业水平不会出现明显的滑坡。

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城乡差异以及家庭经济水平、性别、个性差异等因素,不同个体对于偶像崇拜的外在表现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农村地区的青少年限于家庭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到大中城市参与明星现场活动、模仿明星着装服饰、购买某些高端用品用具等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方面的支出也就减少了许多。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思想意识层面的沉陷与痴迷会因此而相应地弱化,在“三观”、品行习惯、言谈举止、人际交往、学校纪律和学业诸方面都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产生某些端倪,这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需要关注的。

三、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引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光记忆,成人们都是从情窦初开的豆蔻年华中走过来的,也曾经有着各自心仪的行业英雄、模范、榜样,只是当时还没有用“偶像”一词来指代这些名人。偶像崇拜现象是特定年龄段群体的特定行为,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程度较中小学生群体已有明显的下降和淡化。进入职场的成年人心智更加成熟和趋于理性,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虽然不见得完全放弃偶像崇拜或者兴趣爱好,但整体上已经与往昔校园学生时代的澎湃狂热与不羁激情无法同日而语。

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一种中性现象和行为,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同在。背后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以及反映时代特点的行为模式、从众心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社会大环境的思潮汹涌不是学校和家庭能够左右的,因此强化家校协作,对中小学生进行合理、得体的引导,扬长的同时努力把潜在的负面消极作用降到最低,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关键和目标所在。当然,也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宏观文化建设来引领方向,激浊扬清。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流行文化的存在、发展都是一种客观现象,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 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本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正能量、主旋律,大力开展公德、公益、公民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流行文化的引领作用,以高尚、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成就人。

  • 另一方面,加强对于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惩处不健康,甚至低劣文化产品的制造、组织、传播,抵制低俗文化对公众精神健康的腐蚀,净化文娱、演艺、影视圈的氛围和空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艺术娱乐环境。

2、正视并研究流行文化现象

对于流行文化,简单地全盘否定或者放任其自生自灭,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应秉持科学、理性与宽容的立场和态度,用宏观的文化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的文化作为和辩证的观察视角,去认识和研究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要摸准青少年的文化心理动态和需求,及时关注暴露出来的某些趋势、方向和苗头,主动采取措施过滤或者屏蔽某些消极、负面元素,净化并优化流行文化环境的品质,引导学生合理消费流行文化产品或服务,整体提高未成年人的核心素养,提升公众文化素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创设适宜土壤环境。

3、家校合力聚焦思想教育

中小学生选定的偶像与教师、家长期望的榜样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反差,这其中可能涉及诸多因素,想改变这种现实状况也是有一些难度的。相比外在社会大环境,对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和行为的干预与引导,更具有具体和直接作用的环节还是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

学校对全体学生整体设计实施教育活动和内容,从认知、情感、思想、价值和行为诸方面产生实质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会甄别和理性对待流行文化和偶像人物,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家校之间应经常交流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个体的异动苗头,协商一致、密切配合、采取行动。

家长应多关注如何在日常的亲子交往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方式和品质,提高孩子对外界环境的辨识和适应能力,及时制止不合理需求,纠正不良行为和错误行为。从而使偶像崇拜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灿烂记忆,而不是极端行为的导火线。

4、从偶像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夜成名”的现象,不排除部分人凭借自身的外貌等优势条件迅速走红,但是“吃青春饭”的时间短暂且有限,归根结底还要有过硬的本领。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的诸多优点,如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意志,钻研业务的刻苦自律精神,身处逆境中的绝地反击,成名后的低调行事,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持之以恒,大是大非面前的爱国立场……这样的成功人士才是真正值得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要引导学生学习偶像们的积极向上、精益求精、洁身自好、奉公守法、责任担当、爱憎分明、诚实向善、伟岸人格,以此作为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照亮自己脚下前行的路。让正能量始终充溢身心,助力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起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德育”,作者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德育》2020年第15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德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德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探索丨韩宝江: 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解析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