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那些体制内外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后怎么样了?

作者:周婧琦 发布时间:

那些体制内外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后怎么样了?

作者:周婧琦 发布时间:

摘要:世上难得双全法。

c6294bdc7d5ff8d6ba1be5547689a854.jpg

*来源:爸爸真棒(babazhenbang),作者周婧琦

“许多家庭都在撤离国际化教育之路。”

前不久,“爸爸真棒”发布的重磅调查,用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国际化学校的头部竞争依然激烈,但大多数学校的生源降了20%。

这些家庭,或者转入了提供双轨制的学校以寻求退路,或者干脆回到体制内就读。

d5a1ef855b0c2a32b325ecae8ab863ce.jpg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两条腿走路的话哪条路都走不好”、“体制内到体制外是一条单行道,出去了就回不来了”,可是今年,家长为了安全稳定,也不得不做一些“折腾”的选择。

我就认识两个在体制内外兜兜转转的孩子——小雅和丁丁。

上海的小雅妈妈给我写出的女儿的时间线,简直和诺兰的《信条》一样烧脑:

小雅的时间线:

上海公立小学→上海双语初中→江苏某“考试工厂”初中→上海体制内初中→上海著名国际化高中

△第一次看到这个时间线时,我整个人是震惊的:为什么会从双语初中转回体制内学校?为什么会离开上海去江苏读书?……转回体制内后,怎么又重新转了回来?

大连的丁丁经历相对没那么复杂,但难度大多了:

丁丁的时间线:

国内公立小学→加拿大小学→国内公立初中→加拿大高中

△从加拿大回到国内上初中时,丁丁连拼音都不会!整个初一,她都每天要写作业到深夜十一点半,从“快乐教育”里一路长大的孩子,到底是怎么适应的?

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两个家庭各有各的理由,也经历了各自的“折腾”,但最终,在旁人眼中的“弯路”上,她们还是看到了各自想要的风景。

最近,国际化学校春招又开始了,相信仍有许多家长沉浸在犹豫之中,在此,我们记录了她们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当“快乐教育”有一天不得不改变

丁丁妈妈是个能量爆棚、幽默风趣的人。她说,自己女儿测“学习风格”时测出来是喜欢活动和热闹的运动型,而从她身上,仿佛就能看见女儿的影子。

2017年前后,她在“爸爸真棒”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全是丁丁在加拿大读小学时的干货分享,曾让许多父母羡慕不已。

国内孩子刷题背单词的时候,丁丁在办读书俱乐部、写研究报告,做“报童”挣零花钱还能学习社会技能,老师们从不吝惜夸奖,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可以说是完全享受着“快乐教育”。

然而不巧的是,丁丁6年级时,她和丈夫由于工作原因,必须回国。

“因为爷爷奶奶在加拿大,我们一开始还是想把丁丁留在那边,想着回国的话孩子实在太累了。但这么小的孩子不在爸妈身边,每天真的都很不开心,整个人状态变得特别差,考虑再三,我们还是把她接回来了。”
8d06a8bb2bffb77afa88c6cb747a4e3e.jpg

▲曾经在加拿大做报童的丁丁

丁丁妈妈让女儿回国,属于年纪太小导致的无奈之举,不过,上海的小雅重返体制内,则是全家主动的选择。

和丁丁妈妈一样,小雅妈妈也是和“爸爸真棒”一起成长的家长之一。

她属于上海较早把孩子送入双语初中的家长。一方面是想让孩子本科申请国外大学,那么“以终为始”,自然该尽早进入国际化轨道,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双语学校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入学后,学校正如她所愿,有DT、项目制学习等不少听都没听说过的课程活动,外教的奇思妙想给了孩子不少启发……然而等到7年级左右,她开始为孩子选择国际化高中时,却发现漏算了一着。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大部分好的国际化高中,如果要保留学籍,都是要看中考分数的,有的要求还挺高。” 小雅妈妈无奈地说。“这个要求是实打实的,和体制内的学科学习强度相比,双语学校可能拼不过。”

38a2054d8f5e92c49c49f215e31c1360.jpg而且,双语初中有个常见现象:7年级以后,好多同学都转到美高、英高去了。小雅上学就第一天认识、一直形影不离的好友就走了,对她影响有点大。

“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决定了:让孩子转学,到一所体制内初中‘滚一滚’,换个环境,也提高中考分数。”小雅妈妈说。

两个女孩和两个家庭的赌局

回到“应试教育”,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两个女孩还是吃了不少苦。

拼音都没学过的丁丁升入公立学校初一,妥妥地全年级倒数第一名,第一年,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写到11点半。
c5355d61be74c5bd3969a6659cd44048.jpg
而且,她所在的学校还保留着不少“不近人情”的规矩。整天考试排名次不说,每次后几名的学生还要被拍照公示。有的老师也非常严厉,对学生要求很高,会对表现不好的孩子说一些过分的话。

没想到的是,从小在加拿大被“夸”着长大的丁丁,在这所学校里居然适应得还不错。

可能因为她从小中国、加拿大到处跑,见的“世面”多,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她能够看到应试教育好的一面。“这个老师很严厉,是因为她像我奶奶一样,性格要强,总想我们得第一名”。

而且,正因为她一开始是倒数第一,“触底反弹”,后面就一路进步了。“她从最后一名47名考到40名时我们庆祝了下,考到30名时又庆祝了下,结果好像一直都在庆祝。”丁丁妈妈笑着说。最后初三上学期回加拿大前,丁丁已经排到了班里的13名。

看来,正如丁丁妈妈在以前的文章中所说,你觉得是吃苦,孩子不一定觉得苦,而且家长给孩子打好基础,孩子的适应能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f914ef7cdf8a39eade21a337aef12e47.jpg

△丁丁妈妈给女儿画的小图,并告诉女儿这张图的重点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只要自己一直处于进步的状态,就是值得骄傲的!

小雅和体制内学生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但她却离开父母和从小生长的上海,进了江苏一所令人闻风丧胆的应试学校。

“我们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去上海公立学校的。提出江苏老家的学校这个选项,只是想吓吓她,谁知她有一天和爸爸看电影回来,突然就说:我想去老家的学校。”小雅妈妈也没想到女儿会做这样的选择。

江苏许多城市的教育,几乎是一条高效率的流水线,孩子们每天5、6点起床,下午6点放学,比上海的学校多3个小时,而且作业极多,每门课都是一天一张卷子,有的学校从初二开始就有晚自习。在这样的学校里一路读下来,如果考不到一本,就被视为失败。

小雅爸妈没有把孩子直接丢过去,而是给她找了个小伙伴——他们一个好朋友的女儿正好也在这所学校就读,于是小雅先和小伙伴一起上学写作业,上了一周,感觉自己能适应,才留了下来。

“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能赶紧交到能和自己互相帮助、兴趣差不多的朋友是特别重要的。”小雅妈妈说。她观察到,大概因为这个学校是女儿自己选的,她会比较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也没叫过苦和累。

62af22302bc83f70c846be3e35441d15.jpg
半年借读后,因为还是需要上海学籍,小雅就回上海的一所公立学校读完了9年级。她接下来的学习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正如妈妈所计划的,“去‘考试工厂’滚过一轮以后,什么都得心应手了。”

最后,小雅中考如愿考到了满意的成绩,也进入了理想的国际化高中。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从此以后,小雅能听懂老家的方言了,每次回去过年,也不愁没有朋友一起玩了。

669aaa97efaf4e7d5f5c8fbddad3e0cc.jpg

“折腾”之后,她们还是回到了体制外

虽然回国适应很艰难,但这几年,丁丁妈妈觉得孩子还是得到了很多。

中文肯定是没有问题了,数学更是完爆加拿大其他同学。而且,在孩子长大之前,一家人能够待在一起,度过三年弥足珍贵的时光,比什么都重要。

5630dfe3bc974e7b3164b2c7c16fa1e8.jpg最后回加拿大读高中,是丁丁自己选的。

“总体而言,我们对国内这种刷题、考试的教育还是不认同的,觉得太浪费时间。而且,可能正是因为丁丁适应能力‘太强了’,我觉得她出现了思维上的退步。“

刚回国时,丁丁做题会一直问为什么得到这个答案、别的答案有没有可能也是对的,过了半年后,哪怕爸妈让她多想想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她也不在意了,觉得能得出正确答案就好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小雅妈妈则告诉我,女儿当时在江苏的学校进步很大,这样下去,她走高考这条路应该也能有不错的结果。但是,孩子有过去国外参加夏校、参观校园等经历,对国外的教育一直很向往。

“她有一次参加了一个活动,由国内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和哈佛大学的学生当她的老师,回来后她就偷偷告诉我:哈佛大学的学生厉害多了,她将来还是想去这样的大学。”

因此,两个在体制内外“转来转去“的家庭,最后还是回归了初心。

9d2c4b979586d4c47c1bbf90163f3a79.jpg「 世上难得双全法 」

丁丁和小雅的故事,也许能说明,体制内到体制外未必是一条单行道。

和她们一样,今年放弃就读国际化学校的家庭,也并非是放弃国际化教育道路。据我们了解,不少家庭都是推后了做选择的时间,想等形势稳定一点,孩子长大一点,再做明确的决定。

但这样的经历,“折腾”是一定的,对整个家庭的心理素质、投入的资源要求也很高,虽然两个女孩都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但从妈妈们的口中,我也听到了不少类似情况的孩子因不适应而转学、家庭关系恶化的故事。

丁丁上课外班时就遇到了同为加拿大回来的孩子,因为不适应,最终还是转到了国际学校,小雅所在的江苏学校因为资源很好,也有其他家长特地把孩子转来借读,但孩子自己是不愿意的,结果后来和父母的关系搞得特别差。

小雅妈妈觉得,如果再来一遍,她也许不会这么“折腾”:

“孩子6、7年级的时候,家长都是很焦虑的,因为未来的一切都特别不确定,孩子又刚进入青春期,情绪、生活的问题可能比学习还大。但到尘埃落定后回看,你就会觉得其实没必要搞那么累,不管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把学校的内容先学好,假期针对短板做一些培训,都能达到想要的目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那些体制内外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后怎么样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