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民好好说
2020年初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研究生扩招的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9年,我国大学生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研究生规模也排名世界前列。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据相关数据,我国目前在学的研究生264万人。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个。通过今年扩招之后,我国在学研究生的数量会达到300万人。
此次研究生扩招,虽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疫情期间缓解就业压力的“应急之举”,但无疑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上移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然,研究生扩招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担忧。诚然,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短板显而易见,比如高校教育和科研资源不足、优质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扩招无疑会进一步挤压相关资源,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成了迫在眉睫、需要决策者、校方、研究者合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一,通过学位“分层”调动学生内生动力
当前,大部分针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都集中于包括体系、模式、教师科研层面的外部力量,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只是把学生作为被动管理的对象,没有真正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内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适度的学位“分层”设计并延伸到毕业、就业阶段,将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力争上游的积极性,而不是达到平均水平,“60分万岁”的适可而止,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了本科阶段,借鉴英国等国家的经验,我们也应该有类似的设计(不一定局限于学位分层)。
第二,切实落实好专硕学硕分类培养
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区别很大。专硕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硕的培养目标则主要是学术研究人才,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强调专业文献阅读量,一般要求撰写并发表论文。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还要求做科学实验,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工作的能力素质。
这也就要求: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以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硕培养模式,避免“订单式”培养倾向,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另一方面,要建设好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整个环节。
第三,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提高研究生质量,导师质量是重中之重。在导师遴选上,应破除四唯、五唯倾向,规范使用SCI指标,进一步扩充优秀的年轻教师,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同时把牢“入口关”,监督“过程关”,统计“出口关”,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保持高水准的学术能力。
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型技术的研究要立足于教学,加强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闭门造车,高校以及二级学院、教授个人应该有意识的“开放”,与学生一起承担企业课题,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需求来培养人才,将人才培养与教学相长,与实践结合。
针对不少人担忧扩招之后会出现学历贬值加剧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历贬值更多的是一种文化造成,而非绝对数量,可以比较一下,2018–2019年度,印度研究生注册人数为424.2万人,美国研究生注册人数为305万人,中国研究生在校人数为273.1万人。印度研究生注册规模目前全球第一【1】。就人口基数而言,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想达到美国的比例,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应该超过500万。
如果从学制上看,虽然经过1999年开启的“博洛尼亚进程”,大部分欧洲高校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可以相互比较、基本贯通了3(本科)+2(硕士)+3(博士)的学位体系,但也不乏已经高教产业化的英国硕士研究生一年学制这样的例外情况,但即便在英国,也并没有出现类似于我国这样的学历贬值风潮,如果必须要归因的话,人口规模、社会认同、文化建构和研究生质量是避不开的话题。(责任编辑王世新,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1】雷琨,王战军,于妍.印度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发展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65-71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子民好好说”,作者子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