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多重隐喻分析

作者:刘素芹 蔡红 发布时间:

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多重隐喻分析

作者:刘素芹 蔡红 发布时间:

摘要:在传统学徒制中,职业教育的师生关系既表现出了“等级性、契约性、雇佣性”等特征,又体现出较强的“亲密性、情感性和道德伦理性”。

图虫创意-555733085573218304.jp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ID:JournalCVATE),作者:刘素芹、蔡红

隐喻是指在两个相关事物或关系中,通过对“彼事物”或“彼关系”进行描述,来解释“此事物”或“此关系”的内涵意义的一种方法。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教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心灵感受和意象的直接表达,是一种感悟体验和想象创造的方式。”师生关系的隐喻则多来自教师、学生身份的隐喻。按照教师的作用,正面的隐喻中,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路标”“摆渡人”“梯子”“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负面的隐喻中,教师是“条子(警察)”“公害”“法官”“刽子手”;按照教师职业性质,教师是“蜡烛”“春蚕”“孺子牛”“太阳”;按照教师的能力与知识结构,教师是“一桶水”“万金油”“百科全书”,等等。与教师隐喻相伴随的就是学生的身份隐喻,例如,“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等。师生身份的隐喻不仅是师生关系的形象化表征,更是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发展观等不同观念的多样化表达。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伦理性、工具性、等级性的特征。在传统学徒制中,职业教育的师生关系既表现出了“等级性、契约性、雇佣性”等特征,又体现出较强的“亲密性、情感性和道德伦理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则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利益导向的功利取向师生关系、主体流动性及人文性矛盾下的弱情感关系、界限模糊的权责划分关系”等问题。甚至可以说,非对等性才是师生互动关系的现实表达,这种非对等性师生关系的偏正结构表现为协调、训导、非对称博弈和顺从四种基本类型。因此,根据陈向明对教师作用的隐喻分析,从几种典型的教师身份隐喻出发,建构师生关系的分析框架。

微信图片_20201016092434.jpg

如图1所示,从隐喻的理论分析出发,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教师作用的体现。但是,每一种教师与学生身份的隐喻往往又包含着不同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学校观、教育观,这些要素会不约而同的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作用方式,进而会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因此,基本分析框架就是“多元身份隐喻——核心教育观念——教师的作用——师生关系(类型)”。

一、高职院校工作室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标和假设

研究目标主要有3个,一是通过实地访谈,收集一线的资料,获得更多关于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隐喻;二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隐喻的编码分析,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实然样态与现实问题;三是基于访谈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对策建议。

因此,基本假设主要有3个,一是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关系存在着特殊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通过师生身份体现出来;二是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身份的隐喻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学校观、教育观与教师作用;三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调查研究,可以探明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的优化对策。

(二)数据收集过程

1.方法选择与情境进入

调研采用开放式访谈的形式,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者网络沟通的办法,在27个高职教师工作室中开展师生关系进行调研。按照质性研究的规范,经过多方面协调,确定进入调查情境的3种方式,一是利用“局中人”的身份,就近在本校开展访谈;二是依托于上海市教委的调研安排,“搭便车”在相关学校展开调研;三是借助“熟人关系”,通过电话或网络的方式进入工作室师生关系情景。为了让被试更准确地形容师生关系,访谈提纲的核心用词采用打比方的方式,如,“你觉得老师像什么?你觉得学生像什么?”

2.研究对象与工作室分布

经过前后一个月左右的协调和努力,完成了全国6所院校的27个工作室的教师调研。其中,院校类型有艺术类高职和普通高职两个大类,主要涉及的专业为艺术类、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机械工程等。

3.数据整理与编码过程

数据收集之后,首先,确定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隐喻的总个数,分析访谈结果发现,调研一共收到了39个回复(部分老师给出了两个隐喻),去除了6个无效回复,共收到33个有效隐喻。其中,认为师生关系是师徒关系的工作室教师有8位,占比24.24%;而其他25名教师给出了25个隐喻,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描述。其次,对所有的隐喻进行分类,一是对隐喻词汇进行分类,意义相近的隐喻合并为一类;二是对隐喻所包含的师生关系进行分类,相似的隐喻合并为一类。最后,根据隐喻词汇提取、隐喻词汇分类和隐喻关系分类,进行带有数据的三级编码,进而提取和归纳出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类型。

二、高职院校工作室师生关系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存在样态

从访谈数据的编码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存在样态主要有“授艺—学习”的传统师徒关系、“养育—成长”的亲密情感关系、“领导—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指引—跟进”的共同发展关系4种,4种师生关系类型映射着不同的教师与学生身份隐喻。

微信图片_20201016092543.jpg

在常见的师生关系中,“授艺—学习”的传统师徒关系是最主要的师生关系。正如访谈中A教师所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多是“师傅”的角色,学生多是“徒弟”的角色。“养育—成长”的亲密情感关系是在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形成的一类特殊师生关系,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交流和帮助,形成了亲密的情感依附关系,正如B老师所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第三类关系是“领导—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在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因为共同的项目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分工合作中,形成了教师领导,学生配合的合作模式,在部分工作室流传着“跟着老师走,要啥都有”的口号。最后一种是“指引—跟进”的共同发展关系,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不仅有情感、物质和利益的交流、共享与合作,还有志趣、理想和方向上的共鸣共振,师生之间形成了高阶段的“共生共荣”关系,也正是“成就者你的成就,快乐着你的快乐”。

(二)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辩证分析

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是特殊的、复杂的,也是更亲密、更专业和更加社会化的,但是,这些师生关系类型需要辩证的审视。

“授艺—学习”的传统师徒关系有助于树立教师的权威,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关系,但是,这种刻板的知识与技艺传授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成长。“养育—成长”的亲密情感关系虽然比“授艺—学习”更加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亲密程度,但是,这种关系及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利于学生学得真实的技能技艺。“领导—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虽然在业务技能和经济收益上对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很大,但是,这种过于商业化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学习行为,让学生过早地社会化,并不一定对所有的学生有所帮助。“指引—跟进”的共同发展关系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是,这种关系模式的实现需要教师有特别高明的智慧,学生有极强的领会能力、执行能力与自律精神。不仅如此,4种师生关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当某一类师生关系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发挥其相应的比较优势(图2)。

微信图片_20201016092558.jpg

从高职院校工作室模式的教学生态来讲,可能是多种师生关系的组合才能达到最优。因此,每一种师生关系类型存在着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需要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

(三)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

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在优势与劣势上没有绝对的区分,甚至于在关系类型的典型特征和适用情境中,不同师生关系的模式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首先,“授艺—学习”的传统师徒关系、“养育—成长”的亲密情感关系、“领导—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指引—跟进”的共同发展关系之间并无绝对的分割接线,从师生身份隐喻中归纳出的4类师生关系也只是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具体特征表现的更明显,“授艺—学习”表现出更多的技艺传授,“养育—成长”呈现出更多的情感呵护,“领导—合作”外显出更多的业务合作,“指引—跟进”体现了更多的精神引领。

其次,在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的实践中,并非某一种师生关系在发挥作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推进之中,共同服务于工作室教学的需要,最终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

最后,当特定的教学条件和支撑条件成熟,4种师生关系的典型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4种典型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具体的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相互转化。

三、讨论与反思

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4种师生关系的形成受学校、教师、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层面,资源保障是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学校通过加大财政资源投入,配置工作室设备,优化工作室环境,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制度资源,为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提供外在的生态空间。在教师层面,教师的教育理念及专业能力,对师生关系有重要影响。在未来工作室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的优化中,首先,要变革教师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工作室文化,教师要抛弃年龄属性的偏见,和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工作室“家文化”氛围。其次,在专业能力上,教师应着力提升自己对行业前沿的把控及技能示范的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应提高自己对行业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通过整合行业企业、行业企业能工巧匠、职业院校专家等资源,发挥工作室工学一体的桥梁作用。最后,在学生层面,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如何自我定位,通过“师傅”“导师”“老板”,实现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过渡,是他们在新时代工作室师生关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素芹,蔡红.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多重隐喻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81-8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作者刘素芹、蔡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多重隐喻分析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