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10月28日)有媒体报道说,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一教授因学生宿舍分配问题而与学校宿管部门发生冲突一事已告一段落。媒体援引华中科大发布的《情况说明》称,后勤集团宿舍管理中心在前期工作中存在问题,计算机学院当事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存在着过激行为,学校已责成后勤集团对相关当事人进行了处理,同时对其他学院的类似情况摸底,逐步改善。
华中科大的同专业学生被分配在不同宿舍的事情,在全国高校中恐怕不是个别现象,但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来,还较为罕见。几十年来,中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住宿。这样的住宿模式,从院系行政管理上来说,的确具有不少便利条件。但是,这种住宿模式,在其便利于院系的行政管理之外,是否为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模式,则大可讨论。
网传截图
在上世纪50年代“合并同类项”的院(系)校调整后,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性更加凸显。以北京“八大学院”为例,所谓“钢院”“地院”等等,一听便知其学院专攻何在。进入90年代,新一波学院合并以及学院改大学浪潮过后,大多数专业性学院已经发展为文理法医学科齐全的大学。这也正如华中科大,其专业学科已不限“科学”,更有诸多人文学科。
在这样文理法医学科俱全的大学,同届学生住在一起真的好么?试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甚或文科法学医学的学生一起住上4年,不亦乐乎?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讲,究竟是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住4年有利于发展“最不功利”的人际网络,还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住4年更有利于扩展其初入社会所结织、但却可能受用终生的人际网络,这其中的算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恐怕也并不难。
当然,如果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同届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居”,不仅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更多纬度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会给学生带来非专业的专业视角,在4年或更长(研究生)学习时间里相互交流,让学习科学专业的学生从同住的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那里感受人文气息,同时也让学习人文专业的学生从学习科学学科的学生那里熏陶到科学精神,这样的住宿“布局”,是不是更有利于培养视野宽阔的人才?
这种“混居”模式,在数据管理的时代,与原有的管理模式也并不冲突。在计算机科学层面,将原有住宿模式的管理优势结合进“混居”模式中,形成新的住宿模式,根本就不是问题。国外大学普遍实行的入学前随机组合加住宿后小幅度调整的宿舍分配方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不错的住宿模式,何乐而不试?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