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韦红斌 蔡连玉:寄宿制初中的生命道德教育探究

作者:蔡连玉 韦红斌 发布时间:

韦红斌 蔡连玉:寄宿制初中的生命道德教育探究

作者:蔡连玉 韦红斌 发布时间:

摘要:有效的生命道德教育是寄宿制初中生基于“关系”的生命成长的调节与助推器。

微信图片_20201103071707.jpg*来源:中国德育(ID:zhongguodeyu),作者:韦红斌、蔡连玉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学校的壮大,当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寄宿制初中就读,而这一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往往不太成熟,需要有专门的教育引导。探究寄宿制初中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空间和实践路径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生命道德教育及其对寄宿制初中的价值意义

生命道德教育是与生命相关涉、以生命为旨趣的道德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二是道德教育怎样才能符合生命旨趣,这两个维度都可以理解为“回归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和“关爱生命之状”。[1]

基于此,生命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正确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这个“正确”的标准是“生命之道”。可以认为,生命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在道德教育范畴中的融合与创新。与更侧重于关注个体生命成长,教人活得自在、舒坦、开心和幸福的生命教育理念有所不同,生命道德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关爱自我生命的存在和成长,而且更是一种着重关心生命与生命之间共处之道的道德教育。所以,生命道德教育既具有生命教育之内核,也具有道德教育之本性,是两者交融的一种道德教育。

生命道德教育对寄宿制初中有特殊的价值,其特殊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教育对象是初中生。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处于探索而未成型之态。在他们的“三观”中包括了对生命的认知,既有对自我生命的理解,也有对他人生命和其他生物生命的认知,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而且,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成长于少子家庭,他们一般在家里既被宠爱,又被高度期待,这为其形成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情绪、经验逐渐丰富,情感反应比较敏感,易有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对成长中的他们而言,反复出现紧张、压抑,就会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接受专业的生命道德教育。

二是教育场域是寄宿制学校。在寄宿制初中,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偏执、情绪不稳定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2]有研究表明,寄宿制初中生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其压力有重要影响,同时学校要求、自我表现也是其压力的主要来源。[3]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过大压力对寄宿制初中生的生命成长不利。

如上都是寄宿制初中教育场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问题。强化对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本身就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然而,教育的实践却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担忧。与非寄宿制初中一样,在当前寄宿制初中这一特殊的教育场域中,许多学校主要关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甚至只关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却忽视广大学生生命自身发展的需求,对生命缺少关怀。所以,教育场域的特殊性吁求寄宿制初中扎实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寄宿制初中生的生命韧性,能够为寄宿制学校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生命和美的育人氛围。

寄宿制初中实施生命道德教育的情景空间

在生命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寄宿制学校能够展现出独特优势。寄宿制初中为生命道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更稳定可控和更充分深入的情景空间。相较于非寄宿制学生,寄宿制学生更长时间地离开父母和家庭,独立在校园生活学习,拥有宿舍生活等多种更为深切的集体生活体验。与此同时,寄宿制初中生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时间更长,交往也相对更深入。这些客观优势都为寄宿制初中生提供了更多样和更深入的生命互动体验。因此,寄宿制初中生的生命性情景空间更加完整,生命体验更加丰富、深切。

在众多生命体验中,寄宿制学生会更深地经历与老师、同学、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效的生命道德教育是寄宿制初中生基于“关系”的生命成长的调节与助推器。生命的意义需要在生命的活动和体验中获取,寄宿制初中为生命道德教育提供了三个更加稳定、更有机会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空间。

■ 自我发现的空间

在我国当前很多家庭中,家庭事务的重心往往会偏向孩子,甚至一切绕着孩子的学业转。孩子在家除了完成学业任务外,不需要参与其他家庭事务,几乎所有的生活琐事都由家中大人包揽,在许多家庭中,孩子的学习还需家长时时刻刻监督催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极容易成长为“温室花朵”,难以抵抗生命中时时会遇到的压力和挫折。

反观寄宿制初中生,因被要求常态化地在校园内至少每周进行五天的生活学习,他们需依学校作息安排,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照顾好自己的起居生活。

一方面,寄宿制生活使学生离开了家庭的呵护,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离家的孤独感客观上是他们个体生命自我发现的起点。

另一方面,这样的寄宿制生活也为初中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集体生活。

学校的集体生活使学生能够从教师和同学身上得到更多样的生命交流反馈,进而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由上观之,寄宿制初中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发现空间。

■ 师生互动的空间

关爱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社会性成长而言,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是学生生命意义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进而对其生命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教师对寄宿制学生的生命影响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互动中,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通过班级集体的构建更为深远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寄宿制学生相较于非寄宿制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更加密切,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信任程度可能会相应更高,教师也更有可控的时间和空间来开展生命道德教育。

在寄宿制初中相对封闭的情景空间中,一方面,教师更易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存在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能更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干预;另一方面,寄宿制学生更有可能主动地寻求教师专业的引导和帮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所以,寄宿制初中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师生交往空间。

■ 同伴交往的空间

寄宿制初中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了更完整的同伴交往环境。首先,宿舍生活能使寄宿制学生体验到家庭之外的亲密型集体生活,在这种亲密型集体宿舍生活中,通过与同伴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和互动,学生不再像在自己家庭中是关爱的中心,大家要共同承担宿舍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寄宿制学生更有机会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能在生活小事上关心照顾他人,从而培育关爱他人的品质。

其次,寄宿制学校让学生拥有更加完整的班集体生活。常态化、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学生个人的品性。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在寄宿制学校中,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会经历协助与亲密,也可能会经历冲突与疏远,但是无论哪一种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心智成长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寄宿制初中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同伴交往空间。

基于以上,寄宿制初中为生命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稳定、更深入的实践情景空间,而生命道德教育的效果则依赖于教师的相关教育行动。

寄宿制初中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为了促进寄宿制初中生的生命成长,学校应当将生命道德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生命道德相关素养;另一方面,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重生命德性。

寄宿制初中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既要充分利用课内教学,又要重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寄宿制初中应充分利用寄宿学校在自我发现、师生交往、同伴互动的生命道德教育情景空间上的相对优势,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生命道德教育实践。

第一,在学科教学的日常实践中融入生命道德教育。

初中的思想品德、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应成为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显性课程。教师在教授这些学科时,应增强生命道德教育意识,关注学科中显性的生命道德教育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挖掘其中隐含的生命道德教育内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当的“量”与“度”对学生开展生命道德教育。

譬如,生命科学、体育主要涉及生命道德教育的自然生命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个体身体和生命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人类生命与其他生命之间应有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思想品德、社会的课程知识内容会更多地涉及个体与他人、社会以及个体自我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伦理道德和自我生命成长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既要尊重他人,又不能扭曲自我;既要友善利他,又要自我关照,这样的社会生命意识的形成是寄宿制初中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

第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注重生命德性。

生命道德教育既强调对生命的道德性关注,又对道德教育要符合生命旨趣提出了要求,即道德教育要与生命规律和生命德性相契合。

这就要求教师对寄宿制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一方面要遵循作为学生生命成长重要部分的道德成长规律或节律,使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吸收,从而带来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有效成长,而不只死记硬背地积累许多关于道德的知识,也不能在道德教育中过早地教授学生理解不了的抽象知识,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另一方面,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传递的价值观的合理性,譬如不能传播不尊重生命本身的“灭人欲”式的理念。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了如上两个方面,这样的寄宿制初中的道德教育才算注重生命德性。

第三,在专题教育中强化生命道德教育。

寄宿制初中开展生命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有利的情景空间,结合学生可能接触到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安全健康和法治等主题,以专题教育形式生动且有效地开展。寄宿制初中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关注点,也有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困惑与困扰,这些都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节点,只有得到了教师的专业引导与教育,学生才更有可能“通过”这些关键节点,并从中得到心智的成长。

寄宿制初中教师应就学生所关注或所正在经历的主题,结合生动案例开展专题教育。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道德教育意识,引导学生尊重自己与他人生命,构建和谐的周遭关系,促进生命成长。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强化生命道德理念的专题教育的可接受性,就生命道德教育的相关主题编写经典的案例,以故事性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提升生命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在课外活动中深化生命道德教育。

寄宿制初中生拥有更大和更稳定的与教师和同伴互动以及发现自我的情景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学校和教师应组织更多、更有效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初中要充分利用学校或班级活动,如学生社团与班团队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结合生命道德教育的相关主题,让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5]

教师在开展如上活动过程中,需要具有生命道德教育意识,充分利用寄宿制初中学生能够更多地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交往以及发现自我的优势,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与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生命关系,在课外活动中体验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协同与冲突,并对其反思,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及其意义,促进其生命成长。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上所提出的寄宿制初中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的四条实践路径,有的并非寄宿制学校所独有,非寄宿制学校同样可以也应该利用这些途径开展生命道德教育,只是对寄宿制初中而言,其存在更稳定、更大的实施生命道德教育的自我发现、师生互动和同伴交往的情景空间,且寄宿制初中生心智成长存在特殊需求,所以,寄宿制初中不只要利用好这些常规实践路径,而且要充分利用其相对优势,在课外活动等实践中,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的生命道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道德教育:基于新生物学范式的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5):82-86.
[3]刘志宏,魏华忠,常若松.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5(1):207-209.
[4]郭丽影,刘慧.教师:生命教育的支点[J].基础教育研究,2017(1):34-36.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5].https://gmcj.hpe.cn/jykx/213741.htm.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德育”。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德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德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韦红斌 蔡连玉:寄宿制初中的生命道德教育探究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