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刘复兴 | 教育与机器的关系

作者:刘复兴 发布时间:

刘复兴 | 教育与机器的关系

作者:刘复兴 发布时间:

摘要:作为教育的工具与载体的机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

51b208b33c97c104f8ef479e234ccacd.jpg

1、机器及其发展将成为人与社会发展本质内涵的一部分

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哲学史上持有不同观点,见仁见智。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思考和研究数据时代智能机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本质提供了思维方法。

首先,智能机器是一种存在物。拉斯穆森(曾使用5个公理和3个推论论证了智能机器的实在性)认为,增强智能时代造就的大量人机结合体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存在物。“在后人类看来,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生物人与智能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共存、共生与合作成为一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常态。

其次,智能机器成为人与社会的一部分,已经在不断深化自身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机器越来越像人。具有自我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智能机器越来越具有“人”的特质。当机器物质结构与机能达到或者超过人脑的结构与机能的时候,机器就会从人的最重要的工具成为“人”本身,成为本体。生命的概念得到扩展,自然生命与智能机器只不过是建立在生化算法与电化算法等不同算法之上的不同的社会存在而已。另一方面,智能机器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自身的社会关系。微软的阿尔法狗打败了围棋冠军李世石与柯洁,陪伴机器人风靡日本与美国,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日本京都高台寺正式使用机器人Mindar进行布道,生物医学领域智能机器的应用产生大量人机结合体,等等,都可以看作智能机器参与的社会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机器在社会实践中将会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发展和不断丰富自己的本质内涵。

再次,人与社会也是这样一个进程的受益者。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对象化理论揭示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在使用工具的劳动中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现了人自身的再生产。在数据时代,这种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人越来越像机器,智能化穿戴设备、可植入设备以及增强智能技术越来越完善和先进,可以使人具备超越自然生命的、生物人所无法达到的思维与行动能力。人与具有自我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之间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甚至合为一体的社会关系会更为复杂。与之前的作为绝对客体的工具相比,智能机器及其发展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人与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本质内涵。所有这些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变化,会如何影响我们关于教育本质、人的发展本质、社会发展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但是需要指出,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开始具有主体的意义,人的主体地位与机器的地位还是有根本的不同,机器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也会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讨论教育与机器关系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2、作为教育的工具与载体的机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

人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这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命题。在数据时代与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看待教育者与受教者及其关系。

机器的基本功能仍然是教育与学习的载体、工具。智能机器及其物质、技术结构是教育的基本物质、技术基础和基本工具。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就像过去和现在我们离不开书本、电脑、手机一样,人类也终将离不开智能机器。智能机器是万物互联中的枢纽。随着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的不断完善,利用智能机器劳动、教育、学习是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由于智能机器在劳动、教育、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与机器发展的关系因而成为思考和解决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中介与载体。但是,机器不再仅仅是载体和工具,也会成为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对象。

一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教师,虚拟教师至少可以承担一部分的教育教学职能。

更重要的是,智能机器不仅仅依靠程序、指令、算法运行,也能依靠自我意识、自主学习与自主思维运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的自我意识、自主学习和自主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加上本来就比人类强大且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库以及算法的不断改进,甚至具有把体现人类特征的生化算法与体现智能机器特征的电化算法兼容、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导致智能机器在某些特定方面会比人类更强大。

二是产生了教育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的问题。

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机器会逐步成为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生物医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人机结合体。尤其是使用了较多的穿戴设备、可植入设备的人机结合体,其特征是把人与社会的发展导向另外一个相反的方向,即人越来越像机器。科学家们预言,奇点注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面对智能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所带来的社会、伦理乃至法律问题,机器以及人与机器的结合体必然会成为教育的对象。后人类主义也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即如何教育机器的问题。尽管有学者认为“计算机无法做出价值判断”“计算机不可能拥有道德”“价值体系不能以算法的形式存在”,但是,且不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会带来无限可能性,至少人类需要智能机器学会价值判断,具有道德准则,遵守基本规范。已有的事实也初步表明,大数据和算法可以影响、决定,甚至塑造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系。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教育机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与政策问题,如欧盟已经于2019年4月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日本于2018年12月发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社会原则》,我国于2017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鲜明地提出了伦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系统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所带来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最终走向何方还有待持续观察。但是机器作为人造物,为人类的福祉服务,与人类和谐共生、共存,恰恰是人类期待教育机器或者机器教育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与归宿。

3、教育结构需要不断适应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变革

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变革。在数据时代、算法时代,或者说增强智能时代,也是如此。并且这种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和快速性是之前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无法比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的结合将造就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结构。

在数据时代,算法是控制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思维方式,算法成为“在人类集体智慧的作用下形成的信息与社会组织方法”。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与其实践活动要素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且不论智能终端及网络集合会不会成长为一个带有人格的主体,至少人、机器人和人机结合体是三个基本的主体,他们之间又构成了更为复杂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世界成为由真实世界、数学世界和计算世界等三个世界构成的特殊世界,也有人认为是由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和虚拟信息世界等构成的四元空间,它们彼此的关系也必然是更为复杂的。与人类目前的世界相比,其连接与协作方式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社会职业类型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力类型、数量、标准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劳动从低层次思维到高层次思维将逐步被机器替代”。数据时代的教育结构体系也必须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变革。数据时代的教育结构体系是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物质和技术基础,嵌入万物互联的社会结构,是万物互联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的形态由工业时代的教育转变为信息化教育、算法教育、互联网+教育、物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制度体系由正式制度为主体的纵向上以梯级、等级制度体系为特征,横向上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刚性制度,转变为立体的,甚至是一种边际不断扩展的、球状的、多回路的、网络式的,由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的弹性制度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也会相应地进行变革,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连接与协作关系也会日益复杂。

4、学校成为万物互联的新型社会组织

在人类教育史上,从分散的个别教育到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教育组织变革。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从内涵上不断丰富了学校的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外延和组织方式。但是在数据时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重组、重构与新生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互联网、物联网、5G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学校成为万物互联的一个组成部分。虚拟教师、智慧课桌、智慧学校、智慧幼儿园出现,学校与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和万物互联的世界融合为一体。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进步,会不断发生技术变革嵌入学校、教育、学习系统,再到学校、教育、学习者嵌入技术变革系统的辩证轮回。而作为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人,“不过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芯片”。

其次,人机交互成为教育与学习的常态。在目前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上,教育机器人会大量应用于教育领域。可穿戴、可植入的教育学习设备,甚至微型教育机器人,成为学习的标准配置。如何学会在教育中与机器共存共处成为一个基本前提。

再次,学校概念的边界与外延被突破。教育、学习逐渐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活动,移动终端、新型通信技术与增强智能会彻底改变人们的教育、学习组织方式。像流水线一样的标准化的传统学校组织方式将被颠覆。现实场景学习与虚拟学习共存,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结合,制度化学习与非制度化学习平分秋色。教育与学习等实践活动的要求、结果和效果都需要新的评判标准,像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终身学习、快速学习、学会选择、高阶思维与高情商、坚定的价值观与信仰等成为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也有人称之为21世纪的新通识教育。

5、机器发展水平与教育的发展水平相互制约

数据时代,首先,机器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在传统的社会与世界之外带给我们一个由智能机器与虚拟世界(或者计算世界、数据世界)构成的新的社会形态。正如在传统社会中谁具有最高质量的人才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谁就会领先于世界一样,在数据时代,谁具有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和教育机器人,谁就可能拥有最高质量的教育和人才。从教育的历史来看,决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教育机器人的水平将是影响教育改革、教育质量的革命性、决定性的一个变量。反过来看,人才质量决定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决定着智能机器的水平。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轨迹来看,人才、政策、市场和大数据,都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其中,人才是核心,政策是保障。没有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化、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就不可能有领先世界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

其次,教育科学的研究水平也将会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构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基础。在神经网络学习方法已经被应用到人工智能技术中以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基础。随着未来具有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智能机器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产生诸如机器人行为规范与伦理问题,人与机器的价值关系,教育与管理机器的问题,教育机器人的制造、使用与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数据时代教育学的理论指导。如果说教育学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学科基础,那么从现在开始,中国的教育学必须要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之上,并为之做好理论准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思想网”,作者刘复兴,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章节选其论文《论教育与机器的关系》中的第二部分,摘自《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思想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思想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刘复兴 | 教育与机器的关系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