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中国科学报(ID:china_sci),作者:袁一雪
再过几天就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时间了。
此时,已顺利推优的复旦大学理工科大四学生许可既有成功上岸的喜悦,也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就在她参加保研推免考试的前夕,收到了学校今年保研推免政策将按教育部最新文件进行改革的通知。
在临门一脚时发生这样的变化,许可深感茫然。“此前,我几乎一心扑在提高绩点和准备研究生考试上。但这样一改,那些在舞蹈、体育大赛中获奖以及去国际组织实习的同学就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多了加分的可能。”
政策突变引发焦虑
根据教育部最新文件,复旦大学公布的保研推免政策是,申请人平均绩点成绩被折算为百分制学业综合成绩,再按 70%权重计入遴选总成绩;
申请人参军入伍服兵役、参加志愿服务、到国际组织实习、科研成果优秀、竞赛贡献突出等指标,经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专家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认定后,按最高30分纳入遴选总成绩……
该政策一经宣布,立刻在校内引起讨论。有位自称复旦大学大三在读的学生,在知乎上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在这样的政策下,即便自己再努力,成为“做题家”,也无法赶上那些“好吃懒做”却拥有国际组织实习经验或者在大赛中获奖的人。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在学校推出文件之前,就已经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电话等方式与有意保研的学生进行了沟通,提醒学生早做准备,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们系推免名单公布后,没有收到任何反对意见。学校整体也进行了公示。”
面对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此次推免政策的质疑,马臻认为,首先无法确定该名学生身份的真实性;其次,所谓加分项,并非单项加30分,而是一位学生所有加分项累计不超过30分。
在复旦大学,保研分为“推出”(学生获得推荐资格)和“接收”(学生申请的院系确定录取)两个步骤。获得“推出”资格的学生可以参加外校“接收”面试,也可以联系参加本校“接收”面试。
“往年复旦大学‘推出’步骤综合考查学生的绩点和面试成绩,择优录取。”马臻表示,而今年,复旦大学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进行调整,“推出”步骤综合考查学生的绩点(满分70分)和30分加分项,“接收”步骤只看面试成绩。
即便有少数学生有潜在加分内容,他们也需要通过学校的答辩才能获得加分,而且还要公示。
推免名单出来后,许可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获得了额外加分,这让她在稍稍松口气的同时也为学弟、学妹们捏一把汗。
“今年我们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那么明年是不是就会有人为了拿到加分项特地去国际组织实习,或者去参加个很水的比赛。这对于真心想在国际组织工作的同学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其他人可能会认为他们有功利心。”许可坦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此次的改革是对破“五唯”中的“唯分数”进行回应,“增加的内容让评价依据更加多样,且国际比赛设置的评判标准相对比较刚性、过程可信,进而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刚性。就此而言,这是一项良性的改革”。
“绩点”背后的潜在逻辑
曾经,“绩点为王”是校园里的“潜规则”。为了保证更公平,高校衡量学生学习的计算单位是平均分绩点,即将学分与绩点进行计算,并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在高校,不论是选修双学位、读研、出国留学还是找工作,绩点都是基本保障。
为了追求绩点,一些学生不惜选报绩点高且通过率高但可能对自己没什么用的课程,浪费了不少时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曾经用了4年时间做了200多个学生的访谈。
她在分析结果时认为:“学年或总评学习绩点=所学课程学分绩点之和÷所学课程学分之和。因为所有课程均参与计算,所以就课程对绩点的贡献来看,除了学分大小有差异之外,课程的其他特征都被夷平了。”
目前在美国留学的刘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收集时提到,在国内高校就读时,哪门课教师给的分数高,学生就选择哪门课的情况很常见。
“我们经常问学长,这门课严不严、好不好过、给的分高不高,以至于一些很重要的课无人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课却有很多人选。”刘聪说,他们称这种课为“水课”。
这也是绩点背后逻辑的一部分。除了得失之间的谨慎选择,高绩点还意味着内卷化。
内卷化是最近新出的网络流行词。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它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即为了不被别人的勤奋与优秀落下,就不得不逼迫自己更勤奋、更优秀。
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要求大家提交3000字的论文,后有学生发现字数越多越能拿到高分数,于是所有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卷入字数的竞争。
许可的本科并没有陷入“水课”的纠结,“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不会选择对自己没有用的水课”。但她却没有逃过绩点背后的内卷化,同时担心推免政策改革后可能会引发新的内卷。
被曲解的评价体系
在马臻眼中,绩点成为让学生钻营的“内驱力”,是对绩点的误解。“有些老师对学生说,‘绩点很重要’,并不是因为绩点决定人一生的成功,而是以此让学生好好读书,不要荒废大好时光。”
在马臻看来,为了防止学生“混大学”,高校对于学生毕业有自身的底线要求——绩点必须高于某一个数值,这是一种强迫性的评价。“除了底线要求,大学并没有强迫学生用绩点来参评——你可以选择用绩点来竞争奖学金、保研名额,也可以选择‘不跟他们玩’。”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收集时也表示,绩点反映的只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情况。这些课程是指显性的、在培养方案中列出的学习科目,且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形式。
“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术性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来看,绩点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他补充说,除了绩点外,参与竞赛、国际组织实习、论文发表等其他要求,正反映出学校响应国家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精神,尝试更多元地评价学生,以期破除“五唯”,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这些新的评价维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对时代新人素养的关注,如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竞争力、国际视野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等。
“如果从遴选研究生的角度来说,重视上述能力的考查与评价是合适的。”
对于有人对国际竞赛等“加分”的“吐槽”,马臻认为,这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且不明真相。
因为现实是,学校能获得加分的学生并不多,加的分也不多;有的人即使加了分也没能“推出”;有的人即使加了分,名次提前了,也不影响他原本不需要加分就能“推出”的事实,对他人能否“推出”也不构成影响;还有的人虽然因为当艺术团团长、做科研发论文获得加分,但前期在这些事情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可能也因此影响了绩点。
而有的学生(比如准备留校当辅导员的学生)通过答辩获得加分后按照总分排序如能进入院系“推出”名单,那么学校会相应增加“推出”名额,不占院系常规“推出”指标,不影响其他学生。
衡量未来人才的标尺
不论是绩点还是加分,都是不断调整学生评价体系的尝试之举。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在其中第四条强调“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此,操太圣认为,不论是绩点还是其他评价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衡量未来需要什么样人才的标尺,“其内涵规定性才是我们进行学生评价时要关注的重点。因此,不忘人才培养之本质,灵活采取多维的方法才是应有之义”。
储朝晖举例说,当年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正是在日常授课中发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的才华,才举荐他去美国留学,进而有了李政道日后的成就。
“任何一种评价都会对被评价方造成压力,如果要淡化这种竞争性和选拔性带来的压力,就需要将评价在日常中进行,但目前评价标准过于集中和统一。”
在美国,绩点同样是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指标之一。身在其中的刘聪认为,美国绩点的考量体系较之国内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首先,绩点分数评价标准统一。“在国内,不同学校的绩点满分不同,有的是5分,有的是4分,还有4.5分的。那么在找工作时,同样是3.4分的话,满分5分和满分4分的学生能力就大不一样。”刘聪举例说。
而且,让学生备感压力的是,很多课程考核只有一次,如果考砸了就很难挽回。但在国外,考核是随时进行的,即便期末考试发挥不佳,老师也会根据平时表现综合评分。
再者,同一门课程的考试难易程度不同。遇到简单的试卷,学生考分较高;遇到较难的试卷,则可能考分较低。国内高校往往直接按照得分换算成绩点,而国外教师则会根据考试的难易程度、学生总体得分情况,对绩点进行加减,保证绩点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这就让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不太会考虑它的难易程度。”刘聪说。
马臻曾多次参加校内评审工作,发现了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实行分类评审,既可以按照文科、理工科和医科分组,也可以按照学术科研组、社会活动组、艺术体育组等分类。
他认为,应该扎紧制度的篱笆,防止“钻空子”。比如,高校鼓励本科生做科研、发表论文,但同时也要防止通过发表挂名论文而在评价中获利现象的发生。
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参加优秀毕业生评选时,没有说清楚自己只是“参与”了某个项目,有误导的嫌疑。这就意味着,要对“是否加分”“加多少分”进行严格测算,对学生报上来的内容也要严格审查。
“此外,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避免简单地‘数论文’做法,要强调论文的质量,并对申请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增加答辩环节。同时,还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制度建设,既不能‘看人下菜碟’,也不能轻易变来变去。要做好制度的编制和解释工作,让学生也能参与进来,获得学生的认同。”
马臻认为,无论校内外都应该加强对各种各样优秀学生的宣传报道,不仅要有关于“论文达人”的报道,也要有关于学生做志愿者、参加文体活动的报道。
“为了绩点而刷成绩、为了保研而想各种办法,本质上还是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换个角度想,很有可能你心中纠结的事情本来就不是什么事儿,你没有追求到的研究生生活也并不一定适合你;一味地羡慕别人获得加分没有意义,很有可能那是别人用血汗挣来的,也有可能别人靠加分走上了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收集结束前,马臻如是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报”,原载《中国科学报》 2020-12-22 第5版 大学周刊,原题《绩点之外的新“战场”》。作者袁一雪,编辑赵路,排版志海。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