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两年花了200万,他还是放弃了国际学校。

作者:Miki粥 发布时间:

两年花了200万,他还是放弃了国际学校。

作者:Miki粥 发布时间:

摘要:精英家庭对国际教育开始产生质疑,更务实地思考教育的选择问题。


miki粥头图.jpg

图源:stocksnap 

*来源: Miki粥(ID:mikizhou520),作者:Miki粥 

有一个故事,我两年前就想写。

当时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教育项目最火的时候把公司卖掉,然后财富自由了。

你知道当爹的人一旦有钱,第一件想改善的事儿事是啥吗?

那肯定是孩子的教育啊,这叫“为未来投资”。

于是这个朋友就来问我,说孩子马上初中毕业,反正以后也是准备出国,就不想在公立继续读了,想去读个国际学校,好不好?

我说,挺好。为人父母最向往的教育路径,都是自己没有走过的路径嘛。

他接着问,那读AP、a-level、IB哪个好?

我说,当然是IB好(其它国际课程体系更偏应试)。而且当时我是个坚定的IB拥护者,并计划送娃去读PYP,于是从对个体发展、学习的素材,以及录取的走向,全面夸了一遍这个国际课程体系的价值。

他让我推荐学校。

我尽力介绍了几所看过的学校吧。很多人在读国际学校之前,都觉得自己的教育选择会很多,但实际上公立转国际校,虽然是在上海,但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从公立转国际课程,可选的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

他又扫了一遍当年藤校offer的学校名单,依次筛选申请,很快他就给娃定了一所国际学校,然后开开心心地把孩子送去读书去了。

一年后,他跟我说,送孩子读IB就是个坑啊。

图1.jpg

图片来源:stocksnap

 01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全方位的从中国家长的角度去看中国的国际教育,以下是他的吐槽:

1,公立读完初中转国际课程IB,时间压根不够用。

先是要换一套学习方式,过去习惯被老师推着走,如今自己推着自己走;

其次考试一大堆。他们学校是需要参加会考的,所以学着IB还念着普高课程,此外还要准备考SAT和雅思。为了申请好学校,还要参加各种竞赛。

打工人996,娃熬起来周周都是711,时间还是不够用。学业繁中只是一方面,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也不能不参加。

2,文科也就算了,数理化也从来不布置作业

数学让他最发愁。老师几乎不布置作业、鄙视布置作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应该天然会(家长怀疑这是老师不负责找借口)。好吧,事实是孩子并不会,所以只能从外面继续学。

3,钱花了不少,学术成绩没搞好

一年学费也就二十多万,但一对一辅导、各类考试,加上做项目的钱花了一小一百万。钱花了有成果也罢了,现在是钱花了,除了让娃忙到死,成绩不见显著提升。

而且,这并不是个案。他说家长群里爹妈怨声载道,每天都在如何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数理化成绩的道路上挣扎,偷偷找老师辅导数学,已经成了IB界公开的秘密。

听着是挺苦逼的,但我也不能因为家长的一面之词就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教育信仰是不是?毕竟当时我还热切希望自己的娃以后走上IB的道路。

于是,我就找了一些资深IB老师去聊,问给学生布置作业这件事是否可行?大家的反馈不一。

主流的IB拥护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管理者反应都挺强烈。且不要说是刷题这样非常刺激感官的词汇,就是让学生一天多做三五道作业题,在他们看来都算是帮助学生作弊…

他们的观点是,只要你选择学IB就应该自带驱动力,能够没事给自己找事,能够独立思考,不懂的问题要自己探究自己去找答案。布置作业?不可能。如果你想要学习更多,就去找老师问啊。

归根结底的意思是,学不好IB是学生思想和能力有问题,而不是这套系统有问题。

图2.jpg

图片来源:stocksnap

讲真,我当时是有点震惊的。毕竟之前没听人说过,自然也没有深想过:

IB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极致的精英教育,是国际教育道路上的掐尖和分层。

所谓精英教育,就是精英家庭群体才消费得了的教育。这里不仅仅指钱,也指孩子在过去所做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储备。

所以IB这套课程才厉害,它在最顶尖的生源中做二次筛选,选出那些自驱力强、善于思考,同时还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能兼顾各种活动的精英牛娃,并帮助他们进入藤校、牛剑这些世界超一流的学校。

这套逻辑本身并没有错,教育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只是有不同的筛选标准。高考筛选的是分数,国际教育系统下的个性化评估还筛选家庭资源、以及投入度。

悲催的是,在中国很多家长并没有理解这套系统成功的逻辑,只是盲目把国际教育被认为是中产阶级逃离高考的一条出路。IB独领风骚,也被认为是最好的课程。

“为什么好?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中国的IB学校怎么样?”家长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单纯地相信,IB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对孩子“个体成长有帮助”,并带来更多学业上的成功,就跳上了这艘船。

结果,很多人在教育的道路上折戟沉沙,不能回头。

毕竟世界上再好的课程,最后拿不到成绩都是枉然。把课程说得天花乱坠,讲再多“不要把目光放在考试成绩上”的教育大局观,最后孩子还是要升学的!

这就是现实。

谈升学和分数,就是单纯的教育功利主义吗?

在耶鲁大学、西北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的《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激烈的教育竞赛存在根源,说在美国,大学文凭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大学的教育溢价也越来越突出。也真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的精英家庭开始增加教育投入,为的是保全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

图3.jpg所以,你以为一个家庭高额的教育投入是为什么?花百万读IB是为什么?

连美国精英家长都知道,他们鸡娃搞教育不是奔着去拯救全人类的,而只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靠谱的成绩,升入一个优秀的学校。

承认教育的实用性,这本身并不丢人。但有些人接受起来就很难,他们说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对个体成长有帮助”,可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于是,就这样卡住了。

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受。想前进无能,想后退无路,就只能狂撒钞票,一边上昂贵的课程,一边买各种课外辅导。如果只是这样还好,孩子的时间捉襟见肘是真受不了。

上文提到的我那个朋友,在陪娃苦熬了两年、花了200万之后,终于痛下决心把娃送去了英国读高中。

这件事,到此就算告一段落。

图4.jpg

图片来源:stocksnap

 02

两年过去了,旧事重提。

因为最近旁听了一场北京牛娃分享会,感触良多。

其中有个娃很厉害的,之前在国际学校读MYP(IB中学项目),现在跑到公立国际部读AP…

在公立国际部选AP很辛苦,英语、数学、物化生都要学Pre-AP,生物和化学还跟跟着普高走…这相当于凭空增加了十几门课程啊,读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每天起早贪黑读书,连滚带爬跟节奏,很辛苦的。所以,他为啥放弃MYP,去吃这个苦、受这份罪呢?

他说MYP主要是按项目研究的方式学习。老师不教具体的知识(默认知识储备已完成),学习的内容就是反复训练学术技巧,像写论文的能力等。像数理化,如果不上课外班强化知识,最后学会的只有做实验。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学欧姆定律。做一个电路实验,实验完成了,但没有强化知识点记忆,过程中用的电流、电压没两天就忘记了…下次再用,又好像是崭新的知识点。

文科学习如此也罢了,数理化的学习也这样,就有断点了。因为理科知识是阶梯式的,如果没有踏实走好每一个台阶,就会越走越艰难。

解决不了,就转去了公立国际部。他换了一种记笔记刷题的学习方式,感觉还不错。学习效率高,知识量增加,连对科学的好奇心再度燃起来。

国际教育的牛娃开始回归公立,甚至享受刷题带来的充实感(个案勿杠)…这让我想起两年前那个朋友遭遇的国际教育困境。

精英家庭对国际教育开始产生了质疑,这是好事,证明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家长们也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开始更务实地思考教育的选择问题。

图6.jpg

图片来源:stocksnap

深一度思考,国际教育在中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课程虽好,没好的老师教都是扯

毋庸置疑,我今天仍然觉得IB是一套牛逼的课程(也存在某些问题)。中国学生IB学不好,很大的程度是老师的水平不够高。

因为这套系统对老师的要求之高,你可能无法想象(比AP、a-level对老师的要求高很多)。

不仅是学术水平要高,自我挑战的能力还要高。因为整个IB系统五年一迭代,每次迭代几乎都是颠覆性的。所以老师抱着一套系统吃不了一辈子,必须拼命学习。

能在IB领域做出成绩的优秀的外教属紧俏资源,在本国内都很抢手,是不可能在国际教师招聘的人才大池子里滚动的。有位家长甚至提到,我们在国内遇到的优秀外教,可能回国只是个装修工…

别说让老师具备自我挑战精神了,就是具备起码的学术能力都是难的。

国内有没有顶尖的IB老师?有,极少。理科能带学生的,那都配得起在国际教育圈里当国宝。

2,国际教育认脸,中国优质师资进不来

国际学校为走国际化路线,常年都以外籍老师(西方面孔)为主导,中国优秀的老师没有话语权。

这导致国际学校在运行的是两套教育系统,而且很难相融,中教在校内各种会上都不发言,外教就觉得自己那一套很OK。

中西融合的教育,连中外的老师都粘合不到一起,教育怎么能融合?而且,这不是普通学校才有的问题,就连魔都一流的国际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好外教找不到,好中教不愿来。于是,国际学校的发展就更窘迫了。

我曾在某个学校里,看见过一幕奇葩景象:

外教在台上讲,教案PPT字小到看不见;中教老师,在用小学逐句朗读的方式教高中生中文…学生呢?就偷偷在台下打游戏。

但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并不罕见。

3,课程体系自我崇拜,脱离中国国情土壤

中国现在有两大国际教育的流派:

一类是AP\a-level流,说IB课程虚,学半天也搞不定实打实的升学成绩,是花拳绣腿;

一类是IB流,说AP\a-level还是刷题考试,而且在中国已经做烂了,根本不能帮助学生的个体成长…

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课程好,运行多年且经历了无数考验。但还是存在一个问题,适合不适合中国学生

有个曾经在公立学校做国际班的校长跟我说,来中国教书的外教,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压根不懂中国孩子。他们不知道中国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想当然的用自己本国那套东西套在孩子身上。

教育是为谁而教?是为了孩子。可并没多少人真正关注这一点。

所以他说自己招外教,先拉到顶尖的公立校旁听,先让外教理解中国的学习方式。在他看来,只有不脱离国情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才是有价值的。

4,教育还是要讲“因材施教”

我赞同某位家长说的,“教育要讲适用性,适合不适合个体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IB毋庸置疑是一套优秀的、经过验证的课程体系,但如果家长理解不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盲目让孩子选择这套系统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IBDP学出来非常难,尤其是对从小没有接触过IB的孩子难上加难。它适合一部分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但却未必适合所有走国际教育的孩子。

我认识一个公立转IBDP的牛娃,从小提的问题就能把老师问懵,他能从更自由的探索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我也认识读了一流的国际学校,过得却非常不高兴,就想说服父母去法国米其林餐厅学厨艺的娃;

还认识习惯读书有抓手,借助牢靠的知识点给学业增强信心,喜欢跟自己较劲的娃,回到公立高压系统下如鱼得水…

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同,用一套标准去解决差异化的教育问题是不现实的。

而且,就算只从教育结果来看,通往名校的大门,也不只有一条路。

只是,每条道路都是需要砸钱的。

图7.jpg

图片来源:stocksnap

03

最后,解决几个问题。

中国的国际教育在短期内是否有改善的可能性?

很抱歉,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师资困难根深蒂固,曾有位IB学校的校长花了20年的时间自己培养老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结果。

有家长建议请IB补习班的海归到学校任职,这些老师既懂中国教育也了解国际课程…但从中教的收入来看,这并不现实,不是吗?

优质的教育从来都不便宜,但私立学校却要考虑运营成本。

更重要的是,目前同级别的国际学校师资水平相差不大,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学校打破平衡。不少成绩好的学校,可能只是生源掐尖做得好。(学习氛围对教育会产生正向影响)

中国国际化教育有很多问题,那中产家庭还要不要选择走这条路?

有能力的家庭可以走。为什么?

因为对想要冲击名校的中产家庭来说,孩子的能力储备必须是充分的。这既要有学术技巧训练,会写论文的能力,有要求知识点扎实,甚至还要做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来应对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者。

这需要花钱、花时间、花家庭精力,要保障学习的更高效。之前有个妈妈说,自己为了保障女儿的学习效率,读完了一本心理学教材,整理出了三大门专有词汇的笔记。

最近有个妈妈跟我说,自己打算寒假就让孩子上个雅思班算了。我跟她说,同样的时间让娃花在普通的雅思课上,还是花在优质的英语精读上你要想好,时间怎高效利用才是拉开牛娃之间距离的关键。

想逃避吃苦选国际教育,劝你还是算了。

读书没有不苦的,选走国际教育的家长只会更苦。

我有一个朋友,从孩子上学起,十来年没有休过周末,穿城过巷送孩子去学西语、钢琴、二胡、雕塑、马术…

走好这条路,光靠学校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教育都是钱堆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家长对学校会比较包容的原因。他们更善于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

但未来如何,不好说。因为越来越多的精英家长在觉醒。

图8.jpg

图片来源:Miki粥

一位家长在谈国际教育的时候说,“最成功的国际化,是本土化。”

这并不是说让大家回归公立教育,而是希望未来中国的国际化教育是更懂中国的,无论课程、师资还是教学,再阳春白雪,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升学的。

毕竟中国的中产们还并没有富到投资教育,不计结果。

这就是现实。

最后,没有一种教育系统是完美的。

到目前为止,公立教育对普通家庭来说,仍是最高效的一种教育方式。你看到有一些精英家庭也在回归这个系统就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有价值。

如果你选择了这套系统,完全没必要绝望,但想要走出来,仍需加倍努力。

因为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还够不上拼天赋,决定未来成功的,是更多的教育外场投入,还有更多家长的持续奉献。

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Miki粥”,作者: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顺义妈妈一词始作俑者。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Miki粥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Miki粥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两年花了200万,他还是放弃了国际学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