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改变已经增量式地发生,当学习者们沉浸于浩瀚无边的MOOC资源还没回过来神时,已有人想驾叶扁舟帮学习者寻觅一个互联网学习世界最好的入口。人称“大树”的姚树奇本科念历史专业,毕业后却选择创业做互联网学习方式的探索。三年时间,“改变你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方式”的“潘多拉盒子”(又名pbox)于2013年11月11日开放注册,致力于做一个发现和分享互联网学习资源的圈子。2014年12月31日,原“潘多拉盒子”的重磅版块“图谱”被拎出来打磨沉淀成另一款独立产品“墨加”。“潘多拉盒子”里有什么精彩?“墨加”(家)的功夫又是如何上乘?跟着芥末堆一起探个究竟!
用“3S策略”打开“潘多拉盒子”,玩转“墨加”。
最初的“潘多拉盒子”实际上是一款互联网教育的导航产品,像是教育界的“hao123”,许多优质、小众的在线学习站点资源在网站中一应俱全。而今“潘多拉盒子”网站上有UGC构建学习路径的知识“图谱”、提供在线学习产品推荐的“多拉墙”、聚合用户来分享资源和经验的学习社区“小分队” 以及博客式样的用户中心“我的Pbox”。不过,产品层次的丰富为用户提供了更全面的体验但也带来了产品定位的迷茫。盒子的“聚焦点”究竟在哪儿?14年4月底潘多拉盒子上线“图谱”板块,似乎格外受关注。几番思量,大树和他的朋友们抓住“知识图谱”的潜在市场,发布新产品“墨加”(又名Mo+),借力图谱用众包UGC的力量完成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学习路径图,搭建一个新型的知识检索和经验协作社区。
在“墨加Mo+”的网站介绍上,主要功能被概括为四个词“精准查阅”、“提供效率”、“资源共享”、“知识积累”。用户进入“墨加”,可以搜索已有的图谱资源进行查看或者编辑完善,也可以发起图谱,经由后台1对1审核后登上主页。截止1月7日,“墨加”上共有11个图谱,包括了JAVA、C++、UI设计、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网络等内容。在每个细分的图谱之下则有“课程、站点、图书”三个主要类目的资源,1月9日网站还添加了自定义排序各类学习资源的新功能。
“墨加”下一步要做什么?大树说团队将遵循“3S”策略,即“share—search—selected”策略继续打磨产品。
Share即分享连接:真正掌握某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光靠提供资料、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产品、氛围、动力缺一不可。“墨加”最近的计划是上线图谱的收藏、分享功能,并支持用户做笔记、发表评论。至于如何增强用户粘性,使“墨加”成为学习者信手拈来、常伴左右的学习工具,也是团队着重关注的。除了实时更新内容,“墨加”正准备进一步丰富“关注”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关注某一图谱,接收到定期的更新推送,也可以关注其他用户,加强社区学习氛围。为了更好地给予学习者适当的反馈和激励,“墨加”还计划着为优质用户提供诸如免费下载期刊资源、积分兑换慕课课程等福利,没准还可以为用户加个V呢。
Search即优化搜索:目前“墨加”首页的搜索功能只支持图谱名称搜索,未来将支持图谱内容关键词等更泛化的模糊搜索。而春节前后,“墨加”还会上线垂直搜索功能,届时垂直搜索可能会嵌入到“墨加”现有的搜索功能内,或者在网站上另开一个版块,就叫“搜索库”。
Selected即精选内容:大树强调说“墨加”不会自己生产内容,会坚持自己的角色定位,鼓励引导用户用众包UGC的方式搭建知识图谱。当然后期配套地将有投票机制和奖励回报制度。正如优酷推出针对影像创作者的“优酷分享计划”,“墨加”也正努力让知识图谱达人们在“墨加”的平台上分享知识并享受实打实的回报。而这将激励用户生成比优质更优质的内容,“墨加”要做的是当好“守门人”,精选内容。
做“Mo+搜索”,实现移动端与PC端的闭环。
提到互联网学习,言必及移动学习。但当问及大树“墨加”APP的上线计划时,大树却说“墨加”PC端上的内容不会出APP。大树表示同样的内容从网站一成不变地搬到APP上意思不大。“墨加”确有移动端计划,但野心不会只是做一个手机上的 UGC图谱知识分享产品,移动端产品或称“Mo+搜索”,将抓三个关键词“碎片化”、“本地化”、“社交化”。
设想这样一个学习场景,老板交代你一个刚入职的新员工尽快出一份UI设计,你来不及报班去上课,甚至来不及细细揣摩“墨加”网站上一个体系化的图谱,而且你燃眉之急只不过是这次UI设计中遇到的某一个瓶颈问题。这时候怎么办呢?你打开手机里的“Mo+搜索”,就搜这一个具体的问题,看看那些碎片化的技术贴或者某一节公开课能不能解决它。或许你联想到了“百度知道”或者其他问答社区,但大面积广告和诸如百度百科等自家产品总位列搜索之首造成优质资源已在信息之海里淹没。而“Mo+搜索”只汇总最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此“墨加”的团队正在后台积累着包括MOOC学院等“课程类”、豆瓣读书等“图书类”、维基百科等“站点类”、经验问答和学术文章等“文本类”以及果壳小组等“群组类”共五大类、七小分类的精选学习资源。
当然最好的不是搜那些无法互动的知识资料,得是本地化地“搜人”!对的,“Mo+搜索”要做的就是“帮你找到身边的牛人”。你输入问题,墨加不仅可以基于算法判断(诸如访问、销量、评价等等)和大数据为你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还会为你推荐身边的牛人。你可以通过悬赏机制发出“招募”,没准你上午发个消息,中午就可以跟隔壁没碰过面的Geek吃着便饭聊事儿了呢!
纵观全局,“墨加”的排兵布阵着实妙。PC端侧重于互联网系统化的学习,移动端将侧重于本地碎片化的分享。换言之,网站上“墨加”的图谱反馈的是系统化的学习资源,手机里“Mo+搜索”反馈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经验和身边的“真人书”老师!而从长远打量,用户这次找对了人解决了问题,一般不会坐等下一次遇上难题再去求人,这时候就该PC端上系统化的图谱学习资源发挥用处了,如此一来,PC端和移动端相辅相成,就可达成闭环。
大树还举了个巧妙的例子,“墨加”想做的有点像阿里巴巴既推淘宝做C2C,又推天猫做B2C,但阿里巴巴在连接人和商品,“墨加”想连接的是人和学习资源,以及人和人。
做好在线教育O2O,不如先办一个互联网学习者大会。
“大树”的团队人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CEO、产品经理、技术总监、Java 工程师、内容运营、内容编辑一应俱全。这小小的团队有着PC端、移动端的布局考量,甚至还有着教育O2O的计划构思。不过“墨加”可不是要做个线下体验店,而正准备开“互联网学习者大会”。
在线教育圈这两年可算火了,但圈里面很火,行业会议天天开,却鲜少真正能走向用户。除了果壳网做过“知识青年烩”,真正走进学习者的落地活动少而又少。阿里巴巴的理念能被认可起源还要来自“网商大会”,在线教育的理念能被公众接受少不得也得来些线下的“亲密接触”。谁能来做呢?在线教育的大头机构并不合适,新东方要是办了个交流会,来捧场的都有点像应邀打广告。这需要有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统筹帷幄。做在线教育入口的“墨加”决心去做这件颇有意义的事。虽然“墨加”刚起步,驾驭不了千人大会,但“墨加”准备先开些成本低、组织方便、交流充分的小会。“墨加”的受众是在校学生、MOOC学习者、职场新人,这几类人可是在线教育的典型用户,由“墨加”牵头做一系列十个人左右的私密性内部交流会,大家围绕某个领域或议题谈谈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兴许还能出份学习者行为分析报告。
最终要做的是一个线上学习行为和学习资源的管理中心,肯定赚钱。
一盘棋下得那么大,“墨加”究竟想做什么?大树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墨加”的愿景“一个线上学习行为和学习资源的管理中心”。当用户通过“墨加”发现、学习、分享、探索学习资源,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积累起来,“墨加”就成为了在线教育时代最了解学习者的产品。不同于问答社区“知乎”、慕课学习社区“果壳MOOC学院”、“墨加”要让“知乎”、“果壳”等类型的平台成为内容供应商,而给用户一个包罗万象却有条不紊的个人学习中心。彼时用户的学习行为在“墨加”上一展无遗,相当于有了一份知识结构的简历。终极版的“墨加”将没有广告,让图谱社区为搜索引擎做内容背书,两者双剑合璧为学习者提供智能的学习资源。
那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所有在线教育创业者不得不谨慎考虑的问题——能赚钱吗?专注做产品的团队目前并不急于建立商业模式,“大树”说一切都在“向未知而生”。虽然“墨加”创立的一路也曾被拒绝、被质疑,但十五年前大家还觉得电子商务不景气,再往前三十年还认为个人电脑没市场,再往前五十年还没人会用电,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不过“大树”心里有底,他相信好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我的业务就是我的盈利点”。作为一个发现、分享、检索优质学习资源的平台,产品内容就是“墨加”的业务,也是“墨加”的商业模式。举例来说,同一个英语学习图谱之下,当内容供应商提供一样的优质课程,选择哪个平台就会成为盈利点,而作为本身就是帮助学习者探索自己最合适学习资源的“墨加”来说,这都不算“硬广”了。
这一切不是空想。“墨加”团队的一位小伙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豆瓣、果壳、知乎上陆续发出了4000多封站内信,共收到了600多封反馈和鼓励,第一批高质量的种子用户也随之积累而成。而12月31日晚上线的“墨加”,在无任何硬性推广之下,截止1月6日,网站访问量已达到了2500 IP、10000PV。
从最初“潘多拉盒子”一个静态的导航走到今天一个路径化的、每天都更新的、内容不断扩张的、大家都互通有无的学习资源分享社区, 不论横向路径由知识“图谱”衍生到“Mo+搜索”,还是纵向路径做教育O2O并构建PC端到移动端的学习闭环,这都是手段。“一横一竖做墨加”引向的是一个线上学习行为和学习资源的管理中心。这小而美的产品变革大时代的时候,已经到了。
【推荐阅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