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藤校竞争下的“流水线精英”

作者:方也 发布时间:

藤校竞争下的“流水线精英”

作者:方也 发布时间:

摘要:所有安排,就是要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设”,抢占时间先机,走最效率和经济的道路。

爬藤头图.jpg

图源:图虫创意

*本文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方也,编辑:Travis

华人家庭大多期盼孩子能够入读藤校,飞黄腾达。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有的父母早早就为孩子列出“爬藤计划”。精心规划的爬藤路,真的能带来美好未来么?

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妈妈方也认为,真相或许并不令人满意,也为此感到纠结:爬藤竞争激烈,家长为了获胜而揠苗助长,用“人设”限制孩子,可能会磨灭其个性和灵性,让孩子迷失自我,活在所谓“优秀”的空壳之中,这样的代价是否真的值得?

各大藤校的早申结果已陆续发榜,家长群里的鲜花和掌声,羡慕和祝福,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加拿大的华人家庭都有一个藤校梦,可是华人孩子考藤校实在是太难了。每年藤校录取总数也就一百多人,而且白人孩子还有先天优势,所以,“爬藤”很大程度上演变成华人内部的惨烈竞争。

爬藤1.jpg
如何赢得这样一场成功率很低的竞争?

每一个爬藤的孩子,已经不可能独自奋斗,必须有父母和升学顾问联合打造的专业化的爬藤规划相助。

加拿大成千上万的爬藤群里,藤娃、藤爸和藤妈轮番登场,传授宝贵的心得;升学顾问大咖也不时现身,进行成功案例分享,破解藤校录取密码;家长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琢磨和体会爬藤真经。

女儿上高中后,经过密集的爬藤战略与战术学习,我基本上成为了半个爬藤专家,但是,我现在很犹豫是否要加入这场爬藤的军备大赛。

朋友不解地问我,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即使最后未能如愿进入藤校,至少爬藤的奋斗经历也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啊。

在精心打造的爬藤规划的指导下,孩子们确实会更加靠近藤校设定的优秀标准,但是,我们可能会付出一个很大的代价,那就是孩子成长的代价。

爬藤2.jpg
为什么爬藤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高中四年(注:作者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是从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也是构建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孩子需要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最终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但是,如果由专业化的爬藤规划来替代孩子的自我发育过程,我们有可能人为地干预了孩子自我意识的自然形成。

虽然爬藤计划减少甚至消除了成长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因而更有可能赢得竞争的胜利,但是,也因此妨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建立,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 爬藤代价之一 独立意志的丧失

藤校寻找的是“独一无二”的人,每一个获得常春藤大学青睐的孩子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他们可能是痴迷于科学的发明家,出色的运动员或者是一个热心慈善和公益的爱心人士,这也是他们呈现给招生官的独特“人设”。

高中生需要通过学术和课外活动来不断发掘个人特质和兴趣,判断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最终形成自己的“人设”。

但是,自我发现的旅途上往往是险象环生的,会伴随着很多失败或者是错误,甚至要走很多弯路。而藤校对华人孩子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任何的失误都会让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爬藤3_wps图片_33.png

让我们来看看藤校的录取标准有多么极端:

学习成绩要在平均分95分以上,
全校排名前5%,
要修很多AP课程,
保证每门考到5分... ...

这只是申请藤校的基本要求。

重头戏在于课外活动,各种竞赛至少拿到国家级的奖项,要有发明创造或者科研论文发表。

在学校俱乐部、学生会和校队成为领导还不够,最好是成为省级或者全国级的学生组织的领导,当然,最牛的是自己开公司或者成立一个非营利组织,做出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通行的做法是9年级就要制定出一份围绕“人设”的专业化的爬藤规划,提前预测或者确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就是“亮点”,然后进行课程和课外活动详细周密的安排。

爬藤4.jpg

这份爬藤规划的时间和内容安排必须是环环紧扣,相互关联的。比如:

何时学AP课程,选择怎样的AP课程;
选择哪些课外活动和竞赛,何时必须要出成绩;
参加什么样的夏校和夏令营,不同的年级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

总之,所有的一切安排,就是要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设”。

但是,这种提前创造的“人设”不一定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特质。以我女儿为例,她的文理比较均衡,无法确定优势领域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升学顾问建议她往STEM领域发展,可是她物理化学都还没有深入学过。

根据升学顾问的说法,最迟等到她科学课的成绩出来后就必须确定了,因为进入十年级后,各种竞赛或者是活动都必须要出一些成绩了,但是,科学课的成绩不一定能反映出她是否喜欢STEM啊。

从爬藤成功的角度来看,提前预设“人设”,抢占了时间上的先机,是一条最有效率和最为经济的道路。

爬藤5.jpg
但是,这种专业化的人生设计,挤压了孩子的自我管理的空间,孩子从爬藤的主角变为配角和服从者,没有很多选择和决策的练习空间,没有很多独立思考和独立决定的余地,他们被剥夺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爱好、探索世界的机会。

我们在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的同时,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孩子逐渐丧失主见,直至最后牺牲独立意志和自由品格,成为没有能力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2. 爬藤代价之二 被磨灭的个性和灵性

藤校需要的是改变世界的人,是未来某个领域的领导者,而这就需要申请者在某一个领域具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卓越的成就。

这种极致的优秀,可以是奥运国家队成员、学校运动队队长、管弦乐队的首席演奏家,或者各种学术竞赛获奖者,也可以是成功出版一本小说或者研发了一个手机应用程序。

由于体育和艺术类往往受到先天条件的制约,华人孩子通常走两条路线,一是学术兴趣,二是领导力。

对繁忙的高中生来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和发掘某一学术领域的兴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满满的时间表根本没有提供自由思考的间隙,激烈的竞争也不允许“静等花开”。

爬藤6.jpg
比如,一个学生可能会对上课学到的某一个内容很感兴趣,希望能够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思考,如果能够花时间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资料,然后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最后也许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研究论文。

如果在这个领域一直深入钻研,说不定在这个领域能够做出点成就,并成为日后事业发展的方向。
但是,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很多时候,学术兴趣的研究是不能在短期内有回报或者见效的。

也许不能很快写出论文,或者写出的论文质量不足以发表;也许很长时间过去了,仍然迟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要尽快见到效果和成绩,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参加各种学术竞赛

华人孩子是加拿大各大学术竞赛的主力,数学、物理和化学,辩论、DECA,和模拟联合国,还有机器人比赛等,获奖者以华人孩子居多。

一位奥林匹克数学奖牌得主在讲座中告诉大家,他很喜欢做数学题,有时甚至每天刷题8个小时,每完成一道难题,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爬藤8.jpg
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这种巨量的刷题。

我曾经想把数学竞赛作为我女儿爬藤的主要突破口,有一天,我女儿花了2个小时解出一道题后,把笔一扔,跟我说:

“妈 ,请你告诉我,这么难的数学题到底有什么用?我以后的工作中会不会用得到?我觉得参加数学竞赛没有意义,我不想干了。”

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女儿的话是有道理的,竞赛和学术兴趣并不能完全等同,用数学作为探索世界的工具才是数学的重要魅力,才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活动。

而数学竞赛是很难考出学生兴趣、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更多地是知识和各种解题技巧的纯熟。

对很多孩子来说,为了拿奖而花很多时间做各种刁钻古怪的数学题,不仅无助于建立学术兴趣,反而会扑灭内心求知的火焰。

国内外大学都已经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奥数奖牌获得者进入大学后,对数学完全没有兴趣了。

爬藤9.jpg
获得国家乃至世界级比赛奖牌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华人孩子试图从领导力这个方面来出彩。

由于领导力缺乏一个客观的衡量指标,很多华人孩子在升学顾问的帮助下,希望用“出奇制胜”来突围。

华人孩子的领导力潮流呈现出一波又一波的流行趋势,现在去养老院、医院、贫困地区、非洲当义工已经不流行了,改为拯救热带雨林、保护非洲稀有动物、进行稀奇古怪的研究……

我女儿通过努力成功入选校学生会,但是,升学顾问认为应该另辟蹊径展现领导力,因为校学生会每年一选,不能保证四年都选上,实在是成功率太低。

我女儿不同意,她说她很喜欢为大家服务的感觉,每一次为大家组织活动,看到大家很开心,她就非常有成就感。

我相信升学顾问说得没错,但是我也不想劝我女儿放弃学生会,去绞尽脑汁地策划“与众不同”的领导力表现形式。

爬藤10.jpg
为了竞争而精心设计的领导力,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爱好,还能深入进行和长远发展吗?

投入大量的时间,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不仅浪费了有着无限好奇心的青春时光,也磨灭了自己的个性和灵性,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3. 爬藤代价之三 风险厌恶者

在精心打造的爬藤规划内,孩子们不仅没有探索自我的机会,更没有走弯路和犯错误的机会。

而且爬藤竞争的压力是巨大的,在父母的殷切期许中,在整个华人社区的攀比中,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目标是要绝对的成功,失败是可怕和可耻的。

整个爬藤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规避风险,不敢尝试自己想法的人。

以AP课程为例,课程的选择需要围绕着“人设”展开,必须跟设定好的兴趣领域相关,同时还必须拿到高分。

如果我女儿加入爬藤竞赛,我可能就不会让她去选择自己感兴趣而对升学没有帮助的课程,也不会让她涉足那些没有把握拿高分的课程。

爬藤11.jpg
很多华人孩子恨不得上十几门AP课程,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但是,事实上,很多AP课程的意义并不大,名义上是大学的课程,其实无论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与大学课程相提并论。

例如大学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程,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可是高中的AP课程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

事实上,藤校对大部分AP课程是不接受的,进了大学后还要重新修的。与其蜻蜓点水地上那么多AP课程,参加那么多没有意义的考试,还不如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深入学习。

但是,为了保证爬藤的成功,我可能也不敢让我女儿冒这个险,毕竟我也无法确定会不会因为AP课程修得不够多而失败。

爬藤12.jpg
爬藤的孩子们每天要没完没了地上课、训练、参加活动或者竞赛,就像一架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有丝毫停顿,也不敢有丝毫松懈,更不能犯错。

这种对失败的害怕,会让他们将来成为风险厌恶者。

风险厌恶者的一个特点是抗挫能力差,一旦受到打击就可能会导致抑郁或焦虑。

常春藤大学聚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有学术天才、奥运冠军以及未来的企业家和政治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竞争更加残酷,失败和打击是肯定会发生的。

很多统计资料显示,常春藤大学的亚裔学生的抑郁症和自杀率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就像从标准化流程里精心打磨出来的完美产品,从未在困境中挣扎过,从未经历过失败,他们没有自信可以战胜失败。

风险厌恶者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痛恨创新和变化,而这会妨碍他们日后达到应有的事业高度。

爬藤13.jpg
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曾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描述过风险厌恶者:

他们困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为了保证拿到优秀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们焦虑、忧郁和迷茫;
他们满足于所受的教育为他们划定的界限,几乎没有智力上的好奇心。

4. 没有“自我”的成功者

常春藤的学生看上去无疑是成功的,他们似乎无所不能,他们不仅课业成绩优秀,还擅长各种技能;毕业后大部分进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咨询、法律等行业,收入优厚,社会地位也很高。

但是,这种成功也许只是表象,优秀的躯壳里面装的是一个忧郁和迷茫的灵魂。因为那个优秀的“人设”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也不敢脱离这个优秀的壳,他们就像没有独立意志,只知道竞争的机器人。

爬藤14.jpg
我一个亲戚从小喜欢画画并且酷爱日本动漫,还因此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日语。

但是,这个爱好在进入高中后不得不放弃。因为,她的父母是大学计科系教授,他们认为动漫设计远远比不上计算机有前途,他们将她全力打造成一个优秀的理工女,成功进入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

亲戚的大学四年生活并不愉快,因为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计算机,差点因为考试挂科而退学。

毕业后进入华尔街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在大家的羡慕和赞叹声中,她却并不开心。每天对着一堆程序,她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兴趣和能力干下去,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儿。

为了缓解郁闷的情绪,她回到了童年的爱好——动漫,以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安慰,慢慢地开始在网上自学动漫的一些课程,正好有个朋友承接了一个动漫设计项目,让她试试,结果从此开启了她的动漫设计生涯,现在已经在这个行业小有名气了。

爬藤15.jpg
自我意识的构建需要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漫长过程,这是每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并且不能省略的,被揠苗助长的人会遭遇自我意识危机,最终陷入“我是谁”的拷问中。

我的亲戚是幸运的,虽然在父母设计的人生中走了一大圈,但最终还是补上了生命中这段缺失的旅程,从而找到自我,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是,也有人的一生就此迷失在别人眼里的“优秀和成功”中,考上常春藤大学成为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他们守着一份律师、医生和工程师的体面的工作,他们真正的热情、爱好和天赋没有机会得到发挥,他们没能获得他们应有的成功。

当然,也会有人继续将这份“优秀和成功”进行到底,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者。但是,对人生的使命和意义的困惑仍然会萦绕他们一生,很难获得内心的真正的踏实的幸福感。

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William R.Fitzsimmoons对此有过评论:

“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人,但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别人设定的目标,他们也会时常怀疑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爬藤16.jpg

 William R.Fitzsimmoons

究竟要不要投入到愈演愈烈的爬藤大赛之中呢?

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只要孩子能够名校毕业并且拥有一份高大上的职业,即使可能付出失去“自我”的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受人尊敬才是最重要的。

但也有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做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日子,哪怕没有取得社会成功,因为心灵的舒适和喜悦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我们是宁愿让孩子将来在华尔街顶级投行的办公室里郁闷和失落呢?还是就在一家普普通通的公司里做个真实快乐的自己呢?

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外滩教育”,作者方也,编辑Travis。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藤校竞争下的“流水线精英”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