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3月12日上午,针对近日网上流传的“北京继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消息,北京市教委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称,市教委明确表示:此消息不实。
在前几天围绕此事的各种争论和担忧中,本文以一种独特的沉静视角分析了校外培训机构为什么会被质疑,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质疑,并展望了未来对培训机构的规范趋势,给出了培训机构的“自我进化”建议。虽然虚惊已过,但仍不妨一读,以作参考。
*作者:李星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对教育行业异常关注,在众多提案之中有关中小学教育的提纲,参与讨论面是最广的,争议最大的有三个,分别是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主张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的,还有建言缩短基础教育学制,从K12到K10。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话,“一屋子人,你想开个窗,大家都不同意,但你要是想把房顶掀了,别人也就同意你开窗了。”而英语高考改革、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化监管以及小学学制或将先行缩短等提上日程,这几位代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本文不讨论英文主科地位与学制的议题,单论针对教育培训机构否定化的声音,在教育行业如同地震,关于北京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科培训的传闻,国内K12巨头股价下跌,市值迅速遭受冲击!考虑到教育产业这么多机构、公司所带来的就业和税收,几乎没有可操作性但细究起来,又可以视为自去年以来火爆的教育市场的一种“反弹”,由此可见,该提案又反映出人们对校外培训机构某种“偏见”。
(1)
由于,去年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机构在市场推广层面“狂飙突进”,而线下教育机构在面对存量市场被蚕食时候也在自身的培训基地的周边打起了地推保护战,利用面对面以及能托管的优势捍卫自身的本地生源,于是整个基础教育市场的培训补课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甚至有的幼儿园和小学在下午5点放学后,门口堵着各种培训机构的推销员发传单,这种压力自然是能够传导至家长和学生群体的。
抛开对于学生知识培养,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有其重要社会价值。
虽说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本质上都是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但校外培训机构另一大功能实际上是解放大人。
比如很多幼儿园基本在下午4:30左右放学,年轻父母们即便不是处在996工作环境之中,准点下班也未必能按时接到孩子,如果在家中不请保姆或者没有老人照料接送上下学的话,必然是家庭成员做出牺牲,这又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扶贫攻坚楷模”张佳梅校长对全职太太的批评态度了。而很多公公婆婆在50岁至60岁实际上还抱着还可以再在事业岗位上再战20年心态,未必就甘心含饴弄孙,这就是使得接娃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式难题。而校外培训机构就能够间接起到托管作用,至少从为人父母的角度上写,总比在家没有伴一个人看电视强,这一两个小时对大人协调和安排日程,又是完全必要的。
再加上,校外培训机构主业依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些初升高以及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关口,一些着重培训与补习发挥查漏补缺、临门一脚作用,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之中,家长有时候只能干着急,能用钱提分本身是一条能力获取的捷径,让人趋之若鹜亦情有可原。
客观来说,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即合理,并且出钱的家长也会觉得很合理。
(2)
之所以校外培训机构还是会引发一些社会上的抵触情绪,其客观原因自也不必讳言:
一是校外培训机构主推的课程并没有补充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和短板,反而只能顺应势头、变得比学校更加应试,才能反馈出付费效果。基本上在教育行业之中头部项目各个都是“做题家摇篮”,并以此作为竞争优势的。当分数教育成为有志之士众矢之的的时候,校外培训机构是很容易拉出来鞭挞的,甚至会成为转移分数教育矛盾的牺牲品。
二是校外培训机构本身作为企业,具备一定的功利的盈利目标,因而在获客的试听课、免费课之后的续费环节表现出“功利性”,比如一些学管师和1对1的辅导人员给学生和家长在报班前进行的过度承诺;对没有报班父母穷追不舍;或者把一些没有续费同学作为没有利用价值对象予以抛弃等等,这使得遭受这些待遇的家长和学生很容易“粉转黑”,如何在KPI与人文温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考验很多教育机构对服务团队管理的学问。
三是家长本身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方向缺乏规划意识,没有针对学生兴趣特点去报班,结果反而成为学生的枷锁。比如说一个多动调皮的孩子本可以去报武术班、跆拳道或者足球这些体育性质班级,但是让他去学美术或者练钢琴,那肯定屁股坐不住,从而适得其反。而很多教培机构本身没有对家长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或者经验传导,片面接受各种教培机构的广告宣传,效果一旦不好就会产生抱怨情绪。再加上,近年来微信、抖音逐渐成为全民应用,相应的很多教培广告对孩子也有一些影响,但无论是手机网校还是动画片式教学,对孩子的视力下降的影响一直在凸显,以前学生近视眼是比较稀奇的,现在学生不戴眼镜已经比较稀奇了。以致于教育部不得不出台规定不许手机进入公立学校。
(3)
校外培训机构需要重新重估自身的价值。
国内的教育体制本身是国家主导的标准化、大众化的普惠教育,处于绝对的主流地位;而私立教育存在的空间也不是没有,但是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众所周知,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公有化分配和集中管理有在扫盲、普及全民文化水平、培养专门科技人才上有巨大的制度优势。但是,国家垄断教育模式同时也容易导致个体为争夺教育资源而自发应试化、把分数视为奋斗的唯一筹码,进而使得个体在面对兴趣选择时乏力,丢失灵魂,而工业化教育生产模式又容易人的思想专业化、眼光门类化、思维僵化。这个时候是相当需要私立教育作为补充的,因为私立教育的长处是老师教学上的个性化、学习方向上的针对性、思维讨论上的开放性。
长期以来我国都有公学与私学并列的历史传统。在古代,官学是国子监、太学,而私学则是一些硕学鸿儒所办的学院或者研究学派,比如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是民间私学创始人,朱熹创办的溪山学院,王夫子创办的船山学社,以致于教员在年轻曾效仿船山学社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从办学性质和筹款来源上看均是私学。
而现在很多教育机构所创办的学校本质上是为公学考试服务的机器,更多是作为辅助强化的工具,而没有去研究和开发相对独立的学科、学派,在标准答案之中求解的路数,使其学术含量和学界的话语权很低,自然很难真正形成真正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即使我们把校外培训机构从K12领域延伸至高等教育辅助的校外培训机构无论是考研培训机构、职业证书培训或者是公务员考试培训等,依然很遗憾,校外培训机构只是公立教学和人才筛选体系的附庸。
从古至今,私学都有盈利追求,但这并不是限制其影响力和独立性的理由,要知道,在古代那些私学也是收学费的,孔子尽管首倡“有教无类”的思想,但《论语》中明确记载了孔子收学生“束脩”作为学费;而王阳明在寺庙开坛布道更是明码标价,以排除一些附庸风雅凑热闹的人群,与现在一些大V知识付费是一个逻辑。
当前,教育培训机构同质化竞争根源在于分数作为成才唯一标准之后,学生自动异化为考试机器和知识灌输器皿,老师生怕给予课外知识和智慧启发扰乱学生的脑袋,这使得校外培训机构并没有动力去开发新的课程。
当然,情况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逐渐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料。
当前国家异常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习大大称“分数教育只是一时之得”,或是受应试捆绑的纠偏信号。
在本届“两会”,很多以往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死读书考高中、考大学的情况已经有一些松动的痕迹,今年已经有代表建议高中升学率升至80%,这意味着考试标准本身会放低,学生本身课程要求和每个学科课时都有随之缩短。
另外,在职业院校(大专)放开也将使得大学升级率大幅提升,这些都是压低学生在知识层面的比重,近年来已经开始让“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逐渐“美术”等会成为必考,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小众课”地位迅速上升在过去30年是不可想象的。
当体育、美育等明确的素质教育科目跻身为必考项目,那些用处不大、并且耗时耗力、或不必全民学习的学科逐渐被拿去主科,或腾出时间也就成了必然。因此,如果现在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继续抱着服务应试的目的来做课程培训,实际上已经落伍了。
当前校外培训要提升社会价值和服务价值,必须要开辟一些新的方向:
(1)强化托管功能。优秀的校外培训项目要深入到小区之中,用于输出自身的课程体系来培养更多刚毕业的或者返乡年轻父母为老师,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师队伍;在托管空间上可以与很多开发商和小区楼盘闲置的商铺进行合作,通过培训托管一体化来提升商铺的利用率,降低空置率,最大限度的解放大人和服务小区业主,地方政府应该予以大力支持校外培训机构入驻小区做托管中心,比如在房租上予以优惠等。
(2)课程开发和设计上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全面而自由的人,关于人格的培养、礼仪课、心理健康课、生理健康课、性教育课程、道德修养课、安全知识、国学启蒙课、思维方法课、职场选择课、美育、体育课程、编程课等实际上都有极大的扩展空间和创新,实际上类似的通识类课程很多只出现在自媒体知识付费,以及针对企业创业者的商学院课程之中,但对于认知已经定型的成人来说实际上收效微乎其微。
(3)鼓励一些肚子真的有货的个体老师创业,让教育培训机构老师学科内容正规化、版权化,其待遇可申请享受编制老师一些税收层面的待遇等,让老师能够独立将一些优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开发好,教育本身跟着个人IP、老师以类似自媒体形式开展经营,这种灵活小而美的模式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更多的探索远不止这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靠谱的阿星(ID:qq1598145405)”。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